分享

楷法宗师——历代书法人物之欧阳询

 欢 喜 2022-04-08

楷法宗师——历代书法人物之欧阳询


创立“欧体”欧阳询从三十二岁到六十一岁的光阴基本上是在大兴(今西安)与洛阳度过的。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正常的朝廷事务外,其他时间和心思都用在了书法上。身处北方,自然受北派书风的影响,加上年少时浸淫王羲之等南派书法的“秀骨清相”,使他能够在南北两派之间“游刃有余”,最终还能够不拘泥于先人规矩,博采众家之长,将南北两派的长处融为一体,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造出书法上独特的“戈戟森然”笔势的结构风格,被世人誉为“欧体”。

在“欧体”没有出现前,世上还没一款书体被赋予姓氏。秦代李斯创立秦代国体的书法篆体,被称为“小篆”,并没以李斯命名。汉代立国家书体为“隶”,只是“吏隶”们的书写体,后称“汉隶”。到了隋唐,欧阳询开创了以姓冠名的字体,所以后人称欧阳询为“结构大师”也就自然而然了。

欧阳询的“欧体”,自然有独到的优势。这个优势除了个人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与条件。谁都明白,要想名垂青史,“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李斯能定下篆书为国书,因为有嬴政认同。欧阳询能够将楷体定形,因为有李渊热捧!

“欧体”起步在隋朝,当时欧阳询任隋朝太常寺内的太常博士,掌管祭祀,常与李渊见面。李渊好文学,两人常谈文学与书法,有时虞世南也会加入。三人共谈,话题常常涉及“楷、行、草”书体。后人笔记中记载他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比如一横的书写,欧阳询认为:书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要有缓急情绪的感染,提笔,蘸墨、下纸均不能随便。这些,虞世南与李渊一并赞成。但落到纸上这一笔向什么地方走,争议就复杂了。李渊认为,是横就向右。欧阳询说,不对,横向右,笔应该向左尔后再向右,腕弯时笔使中锋转旋……欧阳询的这番话,虞世南也不认同。

经过几次试笔,李渊才肯定了欧阳询的书写,有点符合谢安那个完美书写的要求。虞世南亲手试笔,也认可了,肯定了这一笔的写法。

欧阳询再书下一笔,开始写“折”。折法,折以成方,是欧体的主要笔法。“折”又分为右折和左折两种。右折,引笔右行,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字的右上角,以笔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翻笔(今人作旋),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将锋由阴面翻到阳面。紧接着顺势朝右下作点,稍一挫动笔锋(调锋后)再引笔下行。

虞世南顺势连试七八次,终于成功并肯定。李渊也连连夸赞。

欧阳询又提议:我们再来左折。先引笔向下,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竖的左下角,以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侧势一翻,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翻笔后顺势朝右下切入作点,点后逐步顿挫笔锋向右上挑出。笔未落砚,大家都击掌称赞!

虞世南提出,如果我们将每个字在篆隶楷行中的笔画定下来,形成规矩,这就好比今日朝廷制定科举制度一样,多好。李渊立刻赞成,并建议由欧阳询起草奏本,虞世南上呈,自己在姨夫杨坚边上敲旁鼓。

大家有共识了,欧阳询却犹豫起来,觉得应当等时机成熟再上奏。欧阳询先将基本笔画的书写格式敲定,争取多一些人看看,提意见,完全成熟后,再呈给皇帝。

就这么一件事,欧阳询整整花去近三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每个字的结构,形成了楷书的“欧体”,三十年中,杨坚和杨广的隋朝都被取代了……入唐以后,“欧体”渐臻佳境。李世民从虞世南那里听说了“欧体”,主动提出要看看,才成全了今天的“欧体”。当然,那是以一篇书法文章《九成宫醴泉铭》的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让李世民大开眼界的。

欧阳询七十岁时,正值李世民登基,改年号贞观。李世民这年九月做了皇帝,半个月后的一天,秋风气爽,李世民在御花园设私宴请一群文学书法大家聚会。酒宴高潮时,李世民提出,自己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望眼欲穿,各位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东西搞到,我与他平分江山。原本欢乐的宴会,被李世民这话搅得顿时冷场。当众人明白这位新皇没开玩笑时,这才认真起来。于是,都将眼光齐刷刷对着虞世南。

大家都希望虞世南开口,但冷场了好一阵子,虞世南就是不开口。还是魏徵站起来说话,他只是问李世民,在座的书法,有谁能与王羲之匹敌。众人议论纷纷,自然只有门下省给事中大夫欧阳询可以匹敌。魏徵然后说,皇上新开元,创贞观盛世之端,请欧阳大夫书一幅《兰亭集序》了却皇上心愿,王羲之真迹可慢慢觅寻……

我们今天看到的《欧阳询书兰亭记》,是唐太宗贞观二年的。欧阳询整整练了两年,最后还是用他擅长的楷书写成,可见其认真的态度。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欧体”的特点。楷书兼用侧锋隶法,其特征表现为点画起笔、收笔、波撇、转折、钩趯之处常现棱角或露锋。故其透出一种峻利沉着、斩钉截铁的明快风格。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掺和了六朝碑书,所以说他是在结构上广采各家之长,重新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新的结构设计,人称欧阳询为楷书“结构大师”不为过。其特点表现为: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为便于学习,欧阳询总结出“欧体”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之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不善学“欧体”者,往往失之过猛,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各种书法,除篆书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欧体”的特点,其核心还是后人总结得对: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也称“率更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