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中的元素一

 来自月亮的他a 2022-04-08

​第一部分,意象
黄花
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依旧
  诗词是善用形象和图画发语的艺术,欣赏诗词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读罢便能感同身受。多数的诗词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此间意象是诗词的精灵,透过意象可以更快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中,“黄花”这种意象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李清照叹:“人比黄花瘦”;毛泽东唱:“战地黄花分外香”;《西厢记》低吟:“碧云天,黄花地”。在古诗文里,“黄花”专指菊花。如相传为王安石所作的咏菊诗:“昨夜西风过院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菊花”被称为“黄花”,有着传统积淀的原因。诗贵含蓄,用“黄花”比用“菊花”更符合文人的文化习惯,更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黄花”又通常指女人,娇嫩、淡雅、清瘦。
  最哀婉的黄花诗句是李清照《醉花阴》里的三个句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词是作者与丈夫别离后,因心生思念而作。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阁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
  如果说“瘦”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的话,那么“黄花”更为这个效果平添了几分姿色。黄花的花瓣较细长,很容易与瘦产生联想,贴切而又生动,倘若换成“人比菊花瘦”,这意境定会逊色几分。
  因思念而茶饭不思,因难以下咽而衣带渐宽,因憔悴而面黄肌瘦,“黄”更容易让人想起倦怠的面容。这“黄”字让瘦的效果锦上添花,真叫人拍案叫绝。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菊花还有它精彩的另一面,但这又不是“菊花”能替代与表达的,非得用“黄花”才能言及。它好就好在“黄”字上,我们可以不在意那是什么花,“黄”却自有它的内涵。
  《说文》对“黄”的解释是:“黄,地之色也。”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又是黄皮肤的人种,这个“黄”色博大而又深厚。菊花的颜色不只有黄色,还有其他色调,为什么偏以“黄”命名?
  黄色是菊花的主色调,可以区别其他的花色,且古人以“黄”为贵。
  金子是黄色的,皇帝穿的袍子、戴的帽子、用的器皿都是黄色的,佛像也是黄色的。从宋代以后,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可见黄色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含有“黄花”的诗词多出现在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学作品里。如白居易《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中的“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辛弃疾《鹧鸪天》中的“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纳兰性德《清平乐》“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黄花的色调可以勾人想起落花,可它比落花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它透着秋天的色彩与滋味,让脑海浮现出萧萧的落叶,凋零枯黄的花朵。
  这深秋的寒意衬托出了一种孤独和凄惨的气氛,如北宋晏几道的《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红的枫叶,黄的菊花,色彩很绚烂,情感孤独与悲哀。“红”和“黄”两字,都是指颜色,不管是从句式用字的搭配上,还是从视觉的感应效果上,这二字都很配,如果把黄花换成菊花,就没有了形式上的色彩对比和直观的效果了,所以有时“黄花”比“菊花”更巧妙。
  苏轼有名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瓜菜都凉了”正是从这句诗演变而来。因为苏学士的诗句太雅了,老百姓囫囵吞枣,难以消化,遂以讹传讹,先是把“黄花”变成了“黄花菜”,后来又变成了“黄瓜菜”。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会,大约那个“蝶”字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因为和盛菜的“碟”同音,故而东坡居士的“黄花”终于变成了一道“黄瓜菜”,被盛到“碟”里,你若来晚了,可就“凉了”。
  秋天是清冷、萧条、枯黄、冷瑟的,而一朵金灿灿、黄澄澄的黄花开在这样的季节,就别开生面了。
  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里这样写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战地”是野外,那“黄花”必是经过炮火硝烟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芽的野菊花。漫山遍野,黄得那么耀眼、明净。他笔下的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黄花妆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更显得美丽,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情感是豪迈的,这“黄花”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旺盛,看到了战争的胜利。
  此外,黄色还代表收获,也是权力的象征。黄巢有一首非常霸气的《菊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菊花开时, 百花都已凋零, 整个长安城, 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黄色的花瓣就像战士的盔甲,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此时的菊花一改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 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陈毅元帅曾有一首赞美菊花的诗, 也极富战斗精神:
  秋菊能傲霜, 风霜恶重重。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不畏风霜, 不怕艰苦斗争的菊花在与风霜交战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铮铮铁骨。
  《红楼梦》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女孩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
  宝钗作了第一首《忆菊》诗: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这里所谓“忆菊”,写出了宝钗心中对失去了的理想社会之追忆。
  那些绽放在古诗词里的“黄花”,因为有了诗人情感的注入而变得意蕴无限, 生命的激情也在字里行间尽得彰显,只可说“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依旧”。

第二部分,古典诗词中的意境

有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王昌龄“三境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田园、山水诗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等。

藉物直抒胸臆

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诗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等诗词包含了一种典雅含蓄美,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蜀道难,难于山青天。”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等等,表达的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

事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其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创作主要有三种方式:

1、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会,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物境,忽有感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的情思意会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

2、移情入境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的物境于是也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愫。杜甫的诗“雨洗涓涓静,风吹物物香”,李白的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意。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等等,这些诗句在诗中所写的意境显然都带有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完美交融,创造出了一个情感的世界。

3、体贴物情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他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诗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彷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是出自于人的想象,但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三者交融的的地步。

事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第三部分,

第一,意境的意象组成

一、诗有三境

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按我们现代的说法就是:物象、意象,意境。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且先以《靴袭》为例说明之:“飞靴一怒吼,笑破五洋口。布什你回答:占领多么久?”

物境即物象,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诗词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环境背景的构成要素。例如:靴、洋、口、布什、你等。

情境即意象,是“情”与“境”,

或“意”与“物象”的融合,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借助于想象而重新塑造出渗透自己感情与理念的语言艺术形象,例如:“飞靴”,动态意象,“怒吼”,声音意象。靴怎么会带着怒吼起飞呢?它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伊拉克记者扎伊迪怀着愤怒袭击布什的激情,这句话构成了一个意象画面。接着“笑破五洋口”,“笑破”,动态意象;“五洋口”,数量意象。它们生动地渲染了全世界人民的哄笑场景。然后,诗人虚拟了记者对布什有声有色严肃而有力的质问:“占领多么久?”高度概括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声。这首诗,共用三组意象塑造了一个威武雄壮的意境:以记者扎伊迪为代表的伊拉克人民对侵略者罪行的有力回击和控诉。这样可以说意境是多种意象群凝聚而成的。它是诗人心灵中真善美而迸发出来的灿美火花,然后用艺术语言加以渲染的艺术境界。其实,三者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二、意象的选择

要注意意象的深刻含蓄性和鲜明的生动性。

意象的概括和含蓄,可以包容想象中的万象,构成诗词之精;意象的拓展和生动、可以引发无限的想象,构成诗词之美。所以说,诗词是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而意象就是它的语言艺术基础单位。

三、意象的组合

意象的组合可以对比强化,和谐浸染。例如《三醉谣》:“醉钱醉色醉专权,潇洒飘逸舞浴间。五殿阎王开盛宴,情人二奶大团圆”。这首诗通过“阳间三醉”与“阴间盛宴”对比,以“潇洒飘逸”与“大团圆”,相互浸染的讥刺语言,突出了“三醉”的必然下场,对贪腐分子既是愤怒的鞭鞑,也是辛辣的讽刺。

意象的组合可以跳跃凝炼,时空辽远。例如,《为祖国六十年华诞祝福》:“天明地净,脉灵络通。日辉月耀,山秀水泓。嫦娥新嫁,笑傲星空。万花怒放,梅荷菊松。”开头八字,是四个绘藻意象,高度凝炼而跳跃。天指上层,地指基础。明是英明、圣明、昭明、清明、文明等等,净是纯净、洁净、明净、灵魂净、乾坤净、一切皆净。脉灵络通,以健康人的脉灵络通比喻政令畅通、物资畅通,精神文明畅通等等。这两句,高屋建瓴,统帅全诗,突出了光辉的远景;第二个八字也是绘藻意象,点明了光明世界里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可喜势头,第三个八字说明空间科学突飞猛进。最后八字,突出了文化的发展,特别点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万花怒放,鲜艳灿烂,其中春夏秋冬四季的代表有梅花的格高,荷花的清纯,菊花的隐逸,松针冻结为银针,耐寒而坚贞也。全诗用字凝重洗炼,思维跳跃,时空辽阔,意蕴深远,对祖国六十华诞的祝福,正是亿万人民向往的马克思主义光辉理想。

意象的组合可以平淡无奇,奇峰突起。例如:《乒乓球》:“一推推了去,一挡挡回来。何事东西窜?只缘无后台。”前两句是平平淡淡的白描,后两句突发奇问,断然回答,宛如奇峰突起一般。它深刻地鞭鞑了“脸难看事难办”那种推卸责任的官僚作风,以反语讽刺了后门大开的腐败弊政。

意象的组合还可以铺叙流泻,类比深藏,例如:《素花吟·蜘蛛》:“银丝网,控四方。恢恢捕猎场。谁愿投怀抱,自当献血浆。千斛难饱咕噜肠。”诸意象铺叙了“蜘蛛”控制的关系网,渴望着吸血贪腐的蚊蝇自愿来献血浆。深刻地揭露了它欲壑难填的特征。全词像一幅浓缩的图景,类比深藏一个道理。

意象的组合既要遵循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有确定的意义指向,同时又给读者提供联想的自由,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例如《牵牛花》:“沿墙攀大树,探索逶迤路喇叭吹云霄,谁家生怨慕?”这是一首借物讽刺的诗。前三组意象描绘牵牛花“攀”“探索”“吹”的动向,形象地刻划了那种吹吹打打拍拍趋炎附势的人的恣态。这种类比,是完全符合生活和感情逻辑的。最后反问:有谁对吹吹拍拍者产生“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的呢?这就拓宽了联想的思路:不仅讽刺了吹拍者,而且讽刺了一种羡慕吹拍者的社会现象,将诗意的想象范围拓宽了。

意象的组合,还要注意动静的统一。物象总是与心灵融汇才产生诗意,而心灵是流动的,流动性的美最富有魅力,动态的意象也是最能显示心灵的内在奥秘。例如《久雨》:“春雨久绵绵,丝丝枕上缠。花朝笑语邈,月夕梦魂牵。”睡在床上,本是静态,由于春雨绵绵而丝丝牵连;梦魂游走,引出花朝月夕的美丽往事,无法抹去内心深处的恋情或友情。全诗都是心灵在流动,确实耐人玩味。

意象的组合,还要注意虚实、藏露的统一。虚实相生,欲藏还露,增加诗词的味厚趣浓,经得起咀嚼玩味。前面的实例,大多如此。

总之,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如果能揭示情感的真善和生活之美,那诗词就臻于真善美的意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