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恋关系 — 安全型依恋(文字稿)

 心理咨询曹怀宁 2022-04-08

大家好,我是曹怀宁。之前我们谈到了爱情,那真是人生中快乐与痛苦的极大来源。而在心理学上,当我们谈到爱情时,就一定不会错过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比提出的“依恋理论”。那么,什么是依恋理论呢?

约翰-鲍比在他的工作中观察到,婴儿与父母之间会形成亲密连结,婴儿会在身体和精神上渴望与父母亲近。如果将婴儿与父母分开,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来抵抗,并努力想要重建和父母的连结。不同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父母会温柔准确地回应孩子的需要,并且不会离开孩子太长时间,当孩子开始寻找他们时,他们会及时回到孩子身边。而有的父母则在回应孩子需要时比较漠然或者暴躁,或者有些父母经常长时间离开孩子,甚至将孩子孤零零一个人关在房中。不同的养育方式会使孩子对亲密关系的体验大为不同,他们形成的依恋模式也就大相径庭了。

在之前的视频中,我提到过从三大关系来理解一个人,而与他人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童年与父母的关系,可以说,亲子关系奠定了一个人依恋模式的基础。当我们还是弱小的、无法独立生活的孩子时,必须依靠父母才能生活。因此潜意识中我们最需要确认的就是:自己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答案为“是”,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从而开开心心地去探索世界,与其他人相处、交流。但是,如果答案为“否”,孩子会体验到焦虑,然后开始用行为来尝试缓解焦虑,比如,孩子会用眼睛搜寻父母,起身四处寻找,大声呼唤甚至哭泣,想得到父母的回应。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和父母建立身体或者精神上的连结,或者筋疲力尽。而如果养育孩子的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孩子会体验到深深的无助和恐惧,失望和抑郁就可能在心中慢慢滋长,成为亲密关系的底色。

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与他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与关联性。我们来看这张图,它是由知乎用户@Lawrence制作的,我觉得做得很好。他从回避亲密和焦虑被弃这两个纬度入手,将依恋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安全型,处于第二象限,即低回避亲密,低焦虑被弃。这样的人最重要的特征是在亲密关系中会体验到安全与舒适,可以信任他人,也愿意成为他人的依靠。他们可以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也为自己的价值感到自豪,既可以和对方亲密无间,也能尊重他人的隐私空间。从他们的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童年时应该也是被父母这样温柔地爱着,尊重着,在安全良善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才会习惯成自然地也这样与人相处。

如果说安全型是良性的依恋模式,那么剩下的三种依恋模式,则都有它们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视频中,我会结合电影、小说或具体咨询案例帮助大家理解。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四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八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六千多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