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部宏观丨他山之石:德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

 润城壹号 2022-04-08

西

 西

zhangjingjing@research.xbmail.com.cn

图片


人民银行一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我们在本篇中梳理了德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过程及其对金融体系产生的或有影响。

德国利率市场化背景:从1931年银行业危机后利率管控到60年代经济调控需要。

1924年恶性通胀结束后,德国经济进入了扩张期,外国银行开始进入德国。面对竞争,德国本土银行开始了高风险业务,积累了大量风险。1931年,DanatBank(达纳特银行)倒闭,引发了德国银行业危机。德国最终于1934年出台了《German Credit Act》(德国信贷法案),政府取得了除了中央银行外所有德国银行的监管权限。在这种管理下,存贷款利率及各种金融市场利率均受到管控,德国的央行则通过折现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利率水平。但是,在管控了超过35年利率后,商业银行已经可以通过某些复杂的交易为客户提供超过存款管控利率的存款利率,利率管控有效性显著下降;当经济增速开始下行后,中央银行对于政策利率的定价有效性远低于市场。

德国利率市场化过程:1962-1967年德国用5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由于德国从50年代起就推行了国债的自由交易,当银行开始改革时就已经处在了比日本更靠前的起点上。从1962年开始到1967年全面废除利率管制,德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仅仅历时5年。

德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体系的独特性使其顺利度过利率市场化阶段,并没有如其他发达经济体一般引发银行业危机。

德国利率市场化成功之处在于其没有引发银行业危机。在我们看来,这与德国银行低利润的导向与银行体系明确的分工有关。大多数德国银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实体,叠加明确的分工模式,德国各类银行各司其职,使得在利率市场化后并没有出现同业激励竞争的情况,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保持稳定。

德国案例让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了两点启示1)金融同业自律机制有重要的作用;2)各类银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助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体系的稳定。

一、德国利率管控的背景

1929年大萧条之前,政府对于德国的商业银行并没有监管的权力。1924年恶性通胀结束后,德国经济进入了扩张期,外国银行开始进入德国。面对竞争,德国本土银行开始了高风险业务,积累了大量风险。1931年,DanatBank(达纳特银行)倒闭,引发了德国银行业危机。为了应对银行业危机,德国短暂地关闭了所有银行,并间接性地控制了大银行,实现了对于银行体系的监管,成功度过了危机。德国最终于1934年出台了《German Credit Act》(德国信贷法案),政府取得了除了中央银行外所有德国银行的监管权限。该法案明确了金融机构营业中的利率、费率及其他商业条款均需要监管部门同意。在这种管理下,存贷款利率及各种金融市场利率均受到管控,德国的央行则通过折现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利率水平。

图片

跟上一篇描述日本利率管控背景的思路一样,我们同样需要描述当时德国央行影响市场利率的具体途径。德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折现利率、Lombard利率。其中,折现利率的主要操作目标是利率,但中央银行也可以对其操作数量加以限制。折现利率代表了商业银行获得准备金的最低成本,德意志联邦银行能够完全自主地确定折现利率并使其服从其政策目标。

Lombard利率是德意志联邦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3个月以内的抵押贷款。一般而言,Lombard贷款仅仅是为了满足商业银行的临时性流动资金需要。Lombard利率与折现利率的利差可以反映出德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态度,比如为了应对70年代的通胀,两者的利差曾从1%扩大到3%。

二战后对于利率的管控一直没有放松,而德国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一段时间,成为战后经济恢复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无论从实际产出、失业率还是通胀率来看,德国经济在战后均表现卓越。

 二、德国利率市场化过程

但是,随着德国重新恢复德国马克的自由兑换并开始实行资本账户开放后,海外资本对于国内的影响开始显现。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海外经济体的利率变化开始对德国国内产生影响。比如,我们在德国央行的政策利率历史中看到,德国央行曾在海外利率的影响下1965年开始一轮加息周期,使得国内货币政策收紧,进而德国经济本身产生影响。所以,当资本账户开放后,一国的政策利率会受到海外政策的影响,利率管控往往对国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图片

此外,在1966年德国中央银行的年报[1]中,其对于开启利率市场化的原因也有清晰的表述:“在管控了超过35年利率后,商业银行已经可以通过某些复杂的交易为客户提供超过存款管控利率的存款利率,利率管控有效性显著下降;当经济增速开始下行后,中央银行对于政策利率的定价有效性远低于市场。”

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过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整个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从1977年到1994年,历时近15年。日本的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是从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流通开始。和日本相比,德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发生得更早,且推进过程相当迅速;由于德国从50年代起就推行了国债的自由交易,当银行开始改革时就已经处在了比日本更靠前的起点上。从1962年开始到1967年全面废除利率管制,德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仅仅历时5年

图片

在政策实践中,央行银行往往会选择将存款利率市场化最后推进。我们在德国的例子中也看到了类似的处理。由于德国的利率市场化在其金融自由化之后,所以我们并没有类似日本经验中商业银行新负债工具的推出。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德国经验

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中,银行负债端的市场化都是最艰难的一步。比如,人民银行在《有序推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2]中就提到“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后存款利率存在上行压力。由于银行普遍存在“存款立行”、追求规模等固有观念,加上部分监管指标也更加重视一般性存款,导致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有较强的高息揽储冲动,如果存款利率上行则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图片

但是从德国的例子来看,我们看到存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后基本保持稳定,1969年开始随着政策利率有所提高。回顾德国的经验,可以看到金融业自律机制的作用。在1967年废除严格利率管制时,德国央行规定由各金融同业组织组成类似自律机制的组织,制定存款利率的指导利率。我们看到这种自律机制的效果明显,德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基本没有脱离政策利率单独提高过。

在我国的政策实践中,我们看到存款自律机制类似的作用。比如,在2021年,为了优化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这个方案消除了杠杆效应,长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将有所缩窄,有利于引导银行存款回归合理的期限结构。随着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的稳定,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也稳中有降。

德国利率市场化成功之处在于其没有引发银行业危机。我们在日本的例子中看到,随着利率市场化,日本银行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在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下,金融机构开始大举放贷,业务趋同并且风控标准不断降低。房地产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制造业贷款的占比则快速下降。实体经济部门获得金融资源的能力不断受到挤压,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疲软。经济增速放缓,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严重削弱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健康。房地产价格下跌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质量迅速恶化、经济危机削弱债务人的偿贷能力、抵押品价值缩水、银行所持股权价值的下降等因素,均增添了银行的资本压力,日本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包括大型金融机构破产。

图片

而在德国的例子中,最明显的区别是各类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资产份额占比基本保持不变。在我们看来,这与德国银行低利润的导向与银行体系明确的分工有关。正如《金融的谜题》一书中的介绍,大多数德国银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实体,德国银行业以储蓄银行部门、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等非私人商业性银行为主。此外,在德国的金融体系中,各类银行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以中小企业贷款为例,在德国银行体系的所有贷款中有50%以上的贷款是中小企业贷款,其中50%是长期贷款。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作为德国的政策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最重要的特点是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转贷模式”,即商业银行负责寻找企业客户,而复兴信贷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在这种明确的分工模式下,德国各类银行各司其职,使得在利率市场化后并没有出现同业激励竞争的情况,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保持稳定。

[1]https://www./resource/blob/702872/fad290a64a02e69fd647e09b5e50d4ab/mL/1966-annual-report-data.pdf

[2]http://www./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094012/2020091516563165419.pdf


对德国央行货币政策理解不到位。


西西西使访便西
西西西西西
使西西使西西
西西使西西西91610000719782242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