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据】2021各省人口新变化,哪些值得关注

 找东西zdx 2022-04-08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人口数据后,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上年常住人口等数据。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性人口变化和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情况基本一致,各省不同的人口发展情况和变化特点值得关注。

粤鲁两省人口过亿 二孩政策效果退潮

广东、山东两省人口过亿,总量在全国排名保持前两位。但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显示的自然因素增长后劲看,两省在2017年前后均出现下降趋势,二孩政策刺激效果明显退潮。特别是山东省,从2016年自然增长率10.84‰的高位(超过同年广州)五年骤降到2021年几乎为零的水平,2021年两省自然增长率相差4.5个千分点。

从地域文化看,山东与广东都属于较高生育意愿地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山东出生人口达到177.06万人,创1988年以来新高,二孩出生占比更是达到63.3%,一孩占比不足30%。从当年生育数据看看,二孩政策显著激励了已育一孩并且大多处在30-45岁具备经济实力的人群。但由于老龄化和人口外流,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七普”数据显示山东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22.1万,占比20.9%;65岁及以上人口1536.4万人,占比15.13%,是全国老龄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同时,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比60.32%,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广西和河北。

虽然同样政策效果减弱的影响,但广东出生人口数量仍居全国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广东拥有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座经济大市,尤其是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落户政策相对宽松,吸纳了大批育龄年龄段的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

四直辖市增减不同 吸引人才各显其能

北京主动纾解,连续五年下降。 2014年北京市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战略,主要疏解退出了集中在建材、机械制造与加工的传统高能耗行业的大量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2021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0.4万人,近5年持续小幅下降,平均每年减少1.36万人。“十三五”时期的疏解工作基本收官并取得成效,2021年中,北京宣布新一轮疏解大幕开启,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中央单位和相关地区协同发力关键期。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将迁往雄安,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北京市属非首都功能向副中心疏解。

上海调整结构,平衡外流压力。 “十三五”期间,上海也同样施行“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系列政策,但上海市面临少子化和老龄化“夹击”,比北京承受着更严峻的人口规模收缩压力。根据两地统计公报,2021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率为4.67‰,比北京(6.35‰)低1.68个千分点;根据“七普”数据,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6.28%,比北京高近3个百分点,已经进入联合国划分标准的中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为了平衡人口自然减少趋势和“后工业化”时代发展需求,在“2500万人口红线”内上海不断强化人才政策创新,除了多年加码的“双高”技术人才引进政策外,2021年更是宣布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和自贸新片区试点符合条件的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直接落户,着力吸引青年人口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和质量。

重庆吸引力强,仍具承载潜力。 2021年重庆新增3.5万常住人口,在四大直辖市中增量最多。如果说5年前人们对重庆的印象只有“宜居”“养老”的标签,近年重庆着力宣传城市形象更添大量吸引青年人的“网红”标签。依山而建的特有城市规划和复杂立体交通使重庆获得“8D魔幻城”称号,配合诙谐幽默的重庆方言、馨香丰富的重庆美食等文化符号令重庆出圈成一座网红城市。依靠网红热度吸引青年人来,重庆相对其他直辖市更低的物价房价也能吸引青年人留下。有研究显示,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产业的发展程度”等综合考量,中国西部代表城市成都和重庆对人才的吸引力最高,甚至超过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并且重庆购房者平均年龄约为31.5岁,90后购房者已占四成。此外,“七普”数据显示重庆城镇化率全国排名第八,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重庆近日发布的《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2800万人左右的目标。重庆目前城镇人口为2259万人左右,未来13年将实现约540万的新增城镇人口。

天津外流严重,亟待政策加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天津市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协同中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坐拥口岸经济和制造业“家底”,天津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数据显示近年来天津人口外流趋势明显。2021年常住人口1373万人,比2020年“七普”数据(1386.6万)减少13.6万人。而根据普查前2019年天津统计公报的数据(1561万)相比暴跌175万。虽然20年抽样调查推算存在数据失真的可能,但百万级差异背后仍反映出不可否认的人口长期外流趋势。京津高铁开通以来,天津确实“苦于”北京虹吸效应,但便利的交通和相对较低的房价也使天津对于北京外溢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只是这种双向人才流动并不对等。有研究显示,流出天津的人才中27.7%流向北京,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6%流向天津。相比上海周边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形成长三角内人口“多极吸引力”,京津冀区域中仍是北京“独大”,天津在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和人才吸引政策上亟待大步向前。

男性人口下降成热搜 传统婚育观念转变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男性人口72311万人,与统计年鉴中2020年数据相比下降了46万人,是近60年来(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男性人口数量减少。同时,2020年女性人口比2020年增加94万人,引发网络热议。

除了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更长的因素外,男性出生人口占比向正常范围回归是主要因素之一。“七普”全国男女性别比情况看,全国总人口性别比105.07,出生人口性别比111.3持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向正常区间回归显示传统生育观念发生转变已逐渐改善生育情况。不过需要关注的是,10-14岁(119.10)与15-19岁(118.39)两年龄段性别比最高。当前“95后”“00”后对于恋爱、婚姻和生育的观念更加多元。有抽样调查显示,丁克人群比例在一二线城市中快速上升。“单身主义”“不婚主义”在这个年龄群体中接受度更高,但并不代表没有生育意愿。结婚与生育挂钩的家庭观念已有解构的倾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放开非婚生子女落户等政策维护更公平的生育环境。随着未来性别比畸高的“00”后人群进入婚育期,性别比例失衡或进一步挤压婚育意愿,需要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准备。

12个省市自治区男女性别比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南方各省市与北方相比男性人口占比相对较高。特别是广州、浙江等省域范围内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吸引流入人口大都是男性,推高了男女性别比。辽宁、吉林两省男女性别比低于100,最少的吉林只有99.69,主要男性青年人口外流有关,此外东北地区男女平等观念相对较强。■

作者: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钊

数据整理:盘古智库研究员吴雨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