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逻辑学》读《资本论》:开端

 思明居士 2022-04-08

本文共4469字,阅读约需10分钟

0.导言

尽管笔者没有想过将《资本论》与《逻辑学》的对照阅读做成一个系列,毕竟马克思用天才般的理解与表达已经阐述得清楚明晰,加之之前笔者也阐述过应该如何去做这种对照(参看拙文《如何用<资本论>阅读<逻辑学>》),剩下的就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了。然而还有一个讨论甚繁的话题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解答:《资本论》的“开端”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作为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不相同的唯物辩证法是否需要一个“开端”?

翻看过《逻辑学》的读者应该清楚,《逻辑学》在辩证法开始之前就首先讨论过“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辩证法)的开端”的问题,同时,“作为科学体系的导言”的《精神现象学》也是旨在证明这个开端合法和回答开端是什么的问题。黑格尔的答案是必须是一个直接的、单纯的、绝对/抽象的东西;它是整个辩证法的内容,而辩证法是它的形式;它作为最初的东西以它最终的结果为根据等等。一句话,开端是辩证法的内容的本性所造成的。例如《逻辑学》所考察的绝对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那么它的开端就是它的本性所决定的,就是纯有或纯思。

那么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考察所使用的辩证法是否也需要一个本原?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也已经做出了回答:“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开端作为最抽象最普遍的范畴,当自身发展到最高范畴时就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普遍的。笔者没有能力回答唯物辩证法(无论是否有这个词)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也无力解释马克思所说的“倒转过来的黑格尔辩证法”是什么意思,但至少在开端问题上他们再次达成了一致,或者说辩证法就是开端自己的辩证法,辩证法作为形式有自己的开端或内容。

当然我们阅读《资本论》时教条地去寻找一个本原容易被当成费希特或莱茵霍尔德式的基础主义者,认为整个社会生产关系需要一个“基质”,好像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的创造,反而是商品成了上帝点石成金[1]同时,本文的描述更容易陷入之前笔者自己所批判的那种“照搬《逻辑学》框架来解释《资本论》”的形式主义错误。寻找开端成为了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划等号”的冒险举动,同时又有教条主义的危险,但收益在于,如果我们理清了《资本论》的开端,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1.从商品倒推

那么我们下面就从上一篇文章达到的结论开始寻找《资本论》的开端。

(1).《资本论》开篇第一句话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那么很显然,商品就是《资本论》的“开端”。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但《资本论》中辩证发展却并不是以商品为本原,因为商品并非那个最抽象的无规定的纯粹东西,反倒具有二因素的规定,即已经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了。所以商品就是“纯有”这句话是毫无意义的空话,甚至找不到它对立的“无”是谁,毕竟商品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单身汉,在每一次“交”易环节都是位置变换而永远过不了鹊桥。第一种理解即“商品就是纯有”行不通。

(2).在笔者上一篇文章中论证了商品如何是一个“某物”,或如何用某物来理解商品。商品有它的质(使用价值)和它自身内的否定性(价值或交换价值)。现在我们尝试用某物范畴即它的规定性倒推。

质,在小逻辑中原文描述为“……规定性,作为直接的或存在着(that simplyis)的规定性就是质。”[2]或“规定性这样自身孤立起来,作为有的(存在着的)规定性,就是质。”[3]因此实有作为有与无的直接统一,它的质就是有,否定性就是无,这样的说法是很好理解的。因此出现了第二种理解,即使用价值就是纯有,那个开端,交换价值就是无。这种做法缺少对辩证法的精髓即扬弃的理解。

诚然实有是“有与无直接的统一”,但并不是无中介的,它的中介是变的扬弃。因此对中介的扬弃让实有获得了一个直接性的形式,而在这个直接性的形式下,有不再是原来的纯有,而获得了“直接的有的规定性”即质。所以质不能直接等同开端的纯有,而相反是扬弃了纯有的结果,是纯有在其直接性的形式中的规定性。那么这第二种理解,即“使用价值是开端”也是不准确的。

(3).事情已经很明显了。开端尽管不等于使用价值,但它的直接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因此开端需要在更往下一章去寻找,即“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中。因此作为使用价值实体的具体劳动才是真正的纯有。相反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就是纯无。以下笔者尝试卖弄一下拙劣的黑格尔术语来整体描述整个《资本论》辩证法的开端,也就是商品自己的有-无-变。

2.劳动作为开端

Ⅰ具体劳动

劳动、具体劳动——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定。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与人类直接性的生命本身没有任何的区别,甚至直接表现为生命活动。具体劳动必须表现为某一种劳动,但它现在还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劳动,因为它还没有任何的规定性。因此它直接就是抽象劳动。它是人与人的劳动的不区别,是人与人劳动的直接可交换。

Ⅱ抽象劳动

相反,抽象劳动作为劳动是与自身的单纯同一,是完全的空,没有任何规定或内容,人与人的任何劳动在其中没有任何区别。然而劳动和不劳动是有绝对区别的,劳动不是不劳动,任何劳动必须表现为一个具体劳动,因此抽象劳动直接就是具体劳动,两者在此直接同一

Ⅲ生产

具体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直接成为了抽象劳动,因为它自在地可以和任何人的任何一种劳动相交换;同样抽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直接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劳动,否则不是人类或生命的活动。这样的过程就叫做生产

生产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真理。具体劳动在生产活动中表现为全人类的生产,因此直接过渡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同样在生产活动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因此从具体到抽象就是生产的结果,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生产的开始。因此,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不安定的动荡[4],是人类或生命在劳动中的运动,是生命本身的光和热。最终,“它沉没在静止的结果之中[5],成为了商品。生产过程被扬弃了,具体劳动物化为商品中的使用价值,以物的形式承担价值;抽象劳动被扬弃为价值,成为了交换价值的实体。

3.总结

事实上笔者并不喜欢这种神秘化的形式,这一大串毫无意义的黑话也不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但是我可以承诺这一段的证明是严谨的(如果可以用严谨来评价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话),也刻意避免了笔者外在的反思。总之一句话,劳动或具体劳动是开端得到了证明,尽管是以神秘的、拐弯抹角的方式。事实上,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本体论[6]的证明方式。我们还可以以抽象的角度来思考:《资本论》所讨论的资本主义人类社会,它的诞生、它的历史是从原始人的第一次劳动开始的;社会的一切组成部分、一切范畴都是劳动的产物。因此,类似于对于世界的抽象就是“存在”一样,对社会的抽象就是劳动。

至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逻辑学》的开端是一个动词(尽管在任何语境下又都被理解为一个名词)sein/being/有,因为它的开端是具体劳动,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过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变易是一个不停流变的似火一般的东西,因为它是人类最基础本源的生命的运动。最终的结果商品,它的有在直接的(物的)形式中就不再同于一开始的动词的“有”,而成为了社会财富的物质载体,即使用价值。

4.讨论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认为可以把价值当作本原。上面第2点的反驳也足以回答这种理解,不再赘述。但同时,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理解将价值本身当作了一个存在的东西,当成了人类文明的实体,明显迷失在了商品拜物教之中。必须要记住的是价值根本不存在,而人们却把价值当作好像是一个存在的东西来进行交易。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说法,货币是什么?主流经济学中根本找不到答案(毕竟主流经济学只是经济统计学,连李嘉图的一半高度都达不到)。只有一个理解可以探求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商品本身中价值的物化,意识形态在此寻求了它的物的存在,伪装成了一个直接的东西迷失了所有经济学家的眼睛。不管是金子还是贝壳,不管是文明早期的石器还是牲口,这些东西从来不会自觉自己是货币、可以交换其他的商品,只是在物质变换中人们的行为把价值当作了实存罢了,或者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具体总体做为思维总体,做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也因此马克思坚持,货币最终会在历史中扬弃自己,价值会消失。

在主流经济学发生了边际革命之后,劳动价值论或价格由价值决定等等说法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之中,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价值这个预设可以直接去除,回到了李嘉图的论敌即贝利那里去。当然这属于一种完全经验主义式的看法,删除了价值这个类似于自然法的理性主义预设。然而笔者认为,与其说马克思继承了理性主义传统,不如说他在此却非常“经验主义”:他并非认为一定需要假设价值作为“交换得以发生的基础,就像两个可以比较重量的东西都有质量一样”,而是货币就是价值本身。货币之所以取得了让阿巴贡饿着肚皮偷吃荞麦的魔力,不是因为货币是魔鬼的化身,而仅仅是因为人们以为有一个价值在货币之中。所以齐泽克才会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告诉人们,价值根本不存在,因为主流经济学已经承认了,价值不存在,货币只是商品价格的代表等等;相反应该说,“他们清楚地知道,但他们还是按照价值存在一样照做了”。这就是纯粹的恋物癖式否认。在纸币逐渐消失、数字货币崛起的今天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价值甚至不再体现为货币形式,它直接就是一串数字或“信用”,我们交易的时候甚至不再需要看到有一个等价的东西放在我所要交换的商品的对面。

注释

[1]实际上《资本论》中的描述确实如此,商品好像是那个自己与自己交换的主体,在社会中人反倒只是资本主义范畴的人格化。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纯粹形态。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已经讲清楚了,抽象作为开端只是思维认识的规定,而现实中具体才是真正的前提,例如某种意义上的国家整体才是交换价值得以产生的前提。详情请自行阅读马克思的文章。

[2]《哲学全书·逻辑学》第90节。

[3]《逻辑学》Ⅲ114-115,黑体是黑格尔自己标注的,括号是我加的。

[4]《逻辑学》Ⅲ109-109。

[5]同上

[6]以往看过的一篇文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劳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是第三个阶段,还有更高级的发展。然而时间久远文章的内容我已不记得,但至少劳动作为本体是有争议的,这点笔者心知肚明。另外,普殊同(Postone)的《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近年发行了中译本,如果我没有记错它在文中反驳了劳动本体论,认为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特定的生产关系下的结果。同时因为该译本的发行再次引起劳动本体论的讨论。因临近开学,该书随行李寄往学校,笔者无法翻阅,恕不探讨。且笔者对劳动本体论理解较浅,待今后学习之后再对本文进行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