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正非背后的女人:44岁成董事长,却带7000员工集体辞职,为啥

 朱小鹿 2022-04-26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1992年,任正非为了搞研发,大量投入资金,导致资金链几近断裂。

员工工资发不出来,公司上下一片哀嚎。
 
为了突破困局,任正非在集团内部广发英雄贴:
 
谁能为公司筹集1000万资金,就可以一年不用来上班,工资照发。
 
当时,孙亚芳还在国企担当工程师。

听闻任正非资金周转困难,便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再四处帮他借来贷款200万元。
 
孙亚芳的慷慨相助,解决了任正非的燃眉之急,帮助公司顺利研发出第一款自主产品——HJD48交换机。
 
凭此产品,华为成功打开市场,销售额首次突破1亿元,总利税超1000万元,创下公司第一个丰收年。
 
任正非感慨泪流:“我们活下来了。”
 
(孙亚芳)
 
同年,孙亚芳毅然决定辞职,加入任正非的团队。
 
要知道,当时孙亚芳已位居高位,握着铁饭碗,吃穿不愁。

而华为才刚成立不久,前途一片渺茫。
 
7年后,任正非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选举公司董事长。

毫无悬念,孙亚芳成为唯一候选人,成功当选。
 
由此,孙亚芳在集团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任正非并称为“左非右芳”。
 
任正非在会上明示:
 
“我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去处理社会上的各种关系。

孙亚芳同志年富力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
 
而我将集中精力做好公司内部的管理工作。”
 
接过任正非的权杖,孙亚芳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她有“集团女皇”、“接班人”、“国务卿”等诸多名号,被称为任正非背后的女人。
 
2010年,美国《福布斯》“最有权势女性”年度榜单公布。
 
孙亚芳以“市场杀手”的赞誉引发关注,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女性。
 
2018年,她超越董明珠,位列《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强》榜首之位。
 
孙亚芳有何过人之处,能在男权林立的商界中,以女性姿态独占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任正非的最强搭档——孙亚芳。
 
 

 
孙亚芳,1955年出生,跟任正非是贵州老乡。
 
她大学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最初分配至国营无线电厂做技术员。
 
第二年,调到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当老师。

两年后,又升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师。
 
在37岁那年,同龄人都在寻求安稳。

而孙亚芳却摔碎铁饭碗,跳槽进入华为。
 
其魄力和胆识,可见一斑。
 
据说,有一次,任正非前往北京办理证件,偶然结识了孙亚芳。
 
双方秉性相投,交谈甚欢,相见恨晚。
 
随后,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孙亚芳竭尽全力帮助任正非渡过难关,后入其麾下,与之共事。
 
钱有了,人也挖到了,但问题并没有迎刃而解,比如这个钱该怎么用?
 
管理层分为好几派:
 
有些人认为应该全部投给研发部,争取尽快上市新产品;

有些则建议先结供应商货款,保障供给;

还有的主张用到生产车间,加快创造利润。
 
在大家各执一词时,还是新人的孙亚芳,突然站起来表态:

应该先给员工发工资。
 
她认为,产品可以晚几天上,供应商可以再找,生产也不急于一时。

但如果员工走了,公司就真的完了。
 
短短两句话,掷地有声,让任正非一下子对这个新人刮目相看,最后采取了她的提议。
 
有句话说得好:所有事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孙亚芳解决了人心不稳的问题,所有事情才算真正迎刃而解,得以顺利开展。
 
 
孙亚芳刚进公司,就申请到市场一线开路,但任正非驳回了她的请求。
 
他分配给孙亚芳的首要任务是:给市场人员做培训。
 
可她曾经也是堂堂的国企领导,怎么甘心只当个培训讲师呢?
 
任正非耐心向她解释:
 
“我们公司的营销人员,都是从青纱帐里出来的。
 
头上扎着头巾,手里抱着土地雷,腰里别着手榴弹,去端鬼子的炮楼。

这种游击队打法可以得逞一时,但不能长期持续。”
 
这种类似小米加步枪的粗放销售模式,是集团的“土狼”阶段。

虽然不高级,但适合初创起步,保证企业顽强生存下来。
 
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这种游击风格已不再适用,需要升级,否则很难存活。
 
孙亚芳的“新手任务”看似简单,实则任重道远。

她必须要竭尽所能,将这支游击队整编为正规军。
 
她很快领会了老总的真实意图,乖乖服从安排。
 
刚开始,孙亚芳花费半年时间,将营销体系上下所有人进行高强度集训。
 
在孙亚芳的带领下,这支狼性十足的营销队伍,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分布之广、收入之丰。
 
华为前员工曾在《走出华为》书中有所描述:
 
我们的销售人员,能做到你一天不见我,我就等你一天;一个星期不见我,我就等你一星期。

上班找不到你,我节假日也要找到你。

哪怕你在某个小岛上开会,我也会摸过去把你找到。
 
这种不达目的就誓不罢休的精神,恰巧就是孙亚芳想要的效果。
 
这是她为集团立下的大功之一:建立市场体系。
 
除了大方向的急突猛进,孙亚芳的猛还体现在对细节的苛刻上。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孙亚芳要求所有市场人员,必须系领带上岗。
 
市场部员工都知道:“如果在展览会上没系领带,被孙总看到,下场可惨了。”
 
孙总,自然指孙亚芳。
 
这个称呼,不仅是下属对上司的尊称,更承认她与任正非大佬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公司传阅文件上,除了任正非能够署名“任总”之外,还有孙亚芳能够自称“孙总”。
 
其他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得署全名。
 
可以看出,不同于一般职业经理人的草根逆袭之路。

孙亚芳从进入公司开始,就是高举高打,拥有过硬的累积实力,在自身的高起点之上为企业助力打拼。
 
 


完成了培训经理的任务后,孙亚芳转到长沙做办事处主任,先后主管市场,任统管市场、人才资源的常务副总裁。
 
可以说,一路亨通,顺风顺水。
 
然而,到1996年年初,她却闹起了辞职。

不仅自己辞职,还“煽动”市场部7000名员工,一起递交辞职报告。
 
这是功高震主的威吓手段?
 
当然不是。
 
跟着辞职报告一同递出的,还有一份述职报告。
 
孙亚芳要求所有干部,同时准备好1995年的工作汇报,并提出下一年的工作计划;以及一份辞去正职的报告。
 
她带头启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由公司视发展需要决定接受哪一份。
 
换句话说,所有领导回到同一起跑线,凭自己的实力,重新竞争岗位。
 
能者上,庸者下。
 
刚开始推行改革时,外部对孙亚芳的大动作不以为然:
 
作秀而已,等风声一过,那些已丧失战斗力的元老们,照样稳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祥和一片。
 
可孙总没那个闲情闹着玩,历时一个月的考察竞选之后,有6位地方办事处主任被迅速置换落马。

营销体系中高达30%的人员,因能力不过关下岗。
 
凭借真才实学留下来的人,才是孙亚芳和集团想要的人才。
 
原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跟随任正非打江山,是创始人之一。

在辞职再竞业的考核中,被降职为终端事业部经理,薪酬也随之大幅缩减。
 
曾经的技术主管郑宝用,也被下放去了后勤部门;
 
研发部门的新星李一男,则贬至下属公司任职。
 
 
经过整顿,曾经的下属,翻身把歌唱,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

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落差,十分考验人的心理素质。
 
因此,除了业务能力过关外,能上能下的状态调整也是大将的必备素质之一。
 
孙亚芳正是要打破之前“能上不能下”的脆弱局面,让集团所有人员,尤其是领导层,更具狼性。
 
因为她相信是金子就该发光。
 
譬如毛生江,此后辗转各地任职,终于在4年后,又重回公司副总裁之位。
 
孙亚芳十分认同一句话: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
 
她现在做的,就是找到埋在泥沙里的金子、浴火重生的凤凰。
 
她斩钉截铁地说: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正逐步抛弃单纯的感性管理,转入理性管理,在市场将会涌现出一大批职业经理人。”
 
孙亚芳主导的这次“市场部大辞职”事件,得到了任正非的大力认同。
 
他在“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高度评价孙亚芳:
 
“如果没有这次事件所带来的文化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体系,都无法在集团生根。”
 
这是孙亚芳创下的大功之二:人力资源考评体系。
 
凭此一功,她获得公司的金牌奖项。

“孙亚芳”三个字被刻在纯金奖牌上,作为集团英雄永远存在,属于内部最高奖励形式。
 
虽然内部竞聘上岗的效果立竿见影,但孙亚芳很清楚,这是因势利导的当下决策,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于任何发展阶段。
 
1999年,当集团再次面临部分中层干部安于现状、缺乏斗志的老问题时,一些领导建议故技重施,再次启用三年前的竞聘方案。
 
首创者孙亚芳却严厉否决:“不同意。

竞聘,是那时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而不得已采取的独特做法,是小公司的做法。
 
现在我们的评价系统已经比较完备,应该通过严格执行评价体系来考察干部,而不是发起竞聘。”
 
吓得总裁们面面相觑,一声不吭,背地里无奈嘟囔:
 
“大伙群策群力,花了大量时间想出的招,还不如孙总片刻的思考。”
 
几秒钟就发现决策破绽,充分体现出孙亚芳敏锐的思考力。
 
难怪脾气火爆的任正非,经常埋怨许多属下难以领会自己的意图,“笨得像头猪一样”。
 
可唯独不敢骂孙亚芳,对她的观点倍加推崇。
 
 

 
有人形容任正非的性格,除了火爆之外,与每个人交流都自带强大气场,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谈话的主宰。
 
而孙亚芳的魅力在于其润物无声的功力。
 
她曾在哈佛商学院进修,能说流利的英语,很懂得跟商业大佬沟通,更有耐心和技巧。
 
出色的外交能力,正是自称“土老冒”的任正非所欠缺的。
 
因此,孙亚芳被任正非赞为“集团的名片”。
 
正源于此,任正非为其特设董事长一职。
 
1999年以前,公司里里外外都是任正非一手掌控,没有董事长这个职务。
 
但1998年前后,集团因为营销战术、股权、贷款等问题备受争议,让任正非心力交瘁,独木难支。
 
于是,他召开股东大会,做通各方工作,让股东们一致选举44岁的孙亚芳为董事长,专门负责外部沟通和协调;
 
自己则继续担任总裁一职,专攻内部管理。
 
从此,孙亚芳站在老板身边,为集团开疆拓土,征战天下。
 
专家曾深刻分析孙亚芳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重用,有四个原因:
 
1、她能正确理解老板的思想,形成统一的意志力。
 
孙亚芳总能跟任正非保持战略思想统一,他们都喜欢用“战争方法论”来论述集团得失。
 
孙亚芳的长文《探索以色列崛起之迹》,被任正非指定为《华为基本法》的辅导报告之一;
 
她的《不要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小胜靠智,大胜在德》等文章,也多次被任正非引用;
 
她的许多发言观点,还被刻上石碑,立于集团总部,便于员工时刻学习。
 
 
2、她是一个组织的修正系统,会在操作层面,艺术化地处理老板过于偏激的思想。
 
据集团一位老员工回忆,有一次,市场部高层正在开会探讨发展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
 
任正非突然闯进来“干涉”:“你们市场部选拔干部应该选那些有狼性的干部。比如XXX,我认为就不能晋升。”
 
全场没人敢吭声,只有孙亚芳当即反驳道:

“老板,你对他不了解,不能用这种眼光看他。”
 
任正非自知理亏,怏怏地离开会议,故作随意地说:“你们接着探讨吧。”
 
后来,这名被任总点名唱衰的员工,不负孙总重望,升任集团高级副总裁。
 
3、她身兼女性特有的细腻柔和,于公于私全力辅佐老板,让人信任、放心。
 
任正非的母亲出车祸时,孙亚芳第一个赶到现场处理照料,让远在国外出差的老板深受感动;
 
任正非患癌需要做手术时,为防走漏消息引发企业震动,是孙亚芳一个人陪在他身边,端茶倒水。
 
4、每到危机关头,她就是救火队员,具有献身精神,死心塌地帮老板堵枪眼。
 
2006年,集团员工因病毒性脑炎不幸离世,媒体捕风捉影,将矛头直指任正非,斥责其血汗工厂压榨员工,造成过劳死。
 
事件愈演愈烈,面临种种谴责和猜疑,孙亚芳强硬发声。

在愤怒之余,有理有据写下《原生家庭论》一文:
 
“我们四万一千人做过身心健康的培训,大量数据证明,长期压力高和处于亚健康的人,绝大多数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千夫所指的舆论漩涡中,孙亚芳敢为老板挺身而出,平息谣言风波。
 
 

 
身处漩涡中心,亦会受风暴所累。
 
1996年,孙亚芳曾因带头辞职赢得关注;

2010年,她却因被辞职再次引发争论。
 
2010年10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刊《传华为地震,任正非10亿送走孙亚芳》。
 
文中称,任正非逼走孙亚芳,为儿子任平接班铺路。
 
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孙亚芳早些时候就被要求主动退休。

现正在走离职程序,有望拿到10亿“分手费”。
 
报刊言之凿凿,令不少吃瓜群众深信不疑,开始仔细分析孙亚芳被赶走的种种原因。
 
在集团里,孙亚芳的主战场就是主管市场和人力两大部门。

论职责权力,除了大老板,自然无人能出其右。
 
但同时,任正非早已明确提出,要淡化领导人色彩,使公司从“英雄创造历史”的企业,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集团。
 
因此,虽然孙亚芳是很有能力,但却没有掌管过核心部门,也没有拉帮结派培养心腹,被内部人士认为是“最有权力,但却最没权势的人。”
 
就在好事者人云亦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时候,集团火速反应。

当日下午发表声明,称此消息是“纯属凭空捏造的谣言,与事实完全不符。”
 
5天后,该报发布致歉函,解释称因采编人员工作不严谨,报道内容不实。
 
这场“逼退”风波就这么戛然而止。
 
然而,经此一事,孙亚芳在集团未来的发展空间,却给外人留下不少猜测。
 
 
2011年1月,集团召开新一届董事会选举,孙亚芳继续留任董事长一职;
 
2018年3月,第三届董事会召开,孙亚芳被换下,由梁华接替出任新董事长;
 
2020年4月,孙亚芳卸任上海集团总裁之位,全面退出。
 
孙亚芳跟随任正非二十余载,终在耳顺之年后功成身退。
 
在华为26年,孙亚芳凭借一己之力,为集团创下5200亿收入。
 
“芳非时代”虽然已经落幕,但江山代有才人出,本没有谁能够永远立于舞台中央,万年长青。
 
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知进取、懂退让。
 
孙亚芳在集团危难之际,当仁不让扛起重责;

又在接班人羽翼渐丰时,适时退避,卸位让贤,是大将功臣的明智之举。
 
书中有句话:教养的本质,是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
 
在职场打拼如是,做人亦如此。
 
审时度势,能进能退,才能创造荣耀,延续传奇。
 
 
作者:朱小鹿&雯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