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则徐因禁烟被贬伊犁,离家时即兴赋诗一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千古名句

 qiangk4kzk8us4 2022-04-08

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1年,林则徐因在广东禁烟抗英,结果被一些投降派陷害弹劾,道光皇帝竟将其贬到伊犁,“戍边赎罪”。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林则徐在西安启程,告别家人,在临行前,他随口吟诵,写下两首七律诗。这两首诗的第二首十分著名,许多人或许没有读过全诗,但一定听过颔联的千古名句,这首诗便是下面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这首诗抒发了林则徐在面对流放“处罚”时,仍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在乱世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林则徐遭遇不公时,那一种自嘲般的幽默感。这首诗比起唐宋时的名篇来,章法韵味上固然不如,但颈联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却感动着每一个爱国志士,即便百余年后读来,仍然令人动容,无疑是千古名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附: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首联,诗人自叙“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说自己是一个力量微弱但却负重任已久的人,早已经深感身心俱疲,如果再继续下去,自己衰弱的体质,平庸的才能必定无法胜任。这一联,看似是诗人表达一种解脱之感,但实则是正话反说,内心充满了愤懑无奈之感,正如当年孟浩然多次碰壁,写下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诗句,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和哀叹。

但正当心情低沉愤懑的时候,诗人却语意急转,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无论生死都会去做!怎么能因为有祸就避之不及,有福就急忙追逐呢?此句一出,那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更体现地淋漓尽致了!

《左传》中记载郑国大夫子产,因为改革赋税制度而遭到利益既得者的攻击,但是他却说:“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林则徐化用此典故,正是与子产同意,为国家不惜一切的热忱,令人敬佩!我们也能够看到,林则徐本人的胸襟抱负,是非常不凡的,在清末那样一个时代,有此心者,必然会名留青史。

颈联又一转折,诗人说“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更可见诗人一片为国之心,现在诗人不再担任要职,但是,即便是被贬谪到边疆地区,仍然可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当然,诗人这里也是有牢骚的,他说被贬是“君恩厚”,这话未免带点反说的意味,可是他又说“戍卒宜”,虽然有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但仍然可见,诗人即便面对贬谪,也仍然想着为国家发一分光和热。

以上三联,可以说将诗人那种一片为国的丹心,以及为国家出力却遭遇贬谪的痛心,或直接或曲折地表现了出来,读之令人感动。

然后末尾一联,诗人却突然“画风突变”,以略带幽默的笔触写道“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说,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擅诗,想要征召入朝,但杨朴不愿为官,所以当宋真宗问他“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便回答说:“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说完,心里便明白了杨朴的意思,哈哈一笑,放其回山里去了。又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陷入狱,临行前,妻子哭哭啼啼,东坡便笑着问妻子:“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为我也写一首类似的诗吗?”结果逗笑了妻子,东坡才潇洒离去。

林则徐这里,洒落中又带有自嘲的精神,和历史上这些豁达的人是一脉相承的,林则徐使用这个典故写诗赠给妻子,可见其当时的心情之复杂。要知道,林则徐为国家利益奔波,反而遭人陷害被贬,现在又即将远离妻子家人前往伊犁,内心本应当是痛苦的,但是,他表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之后,竟然能够洒脱一笑,在末尾留下这样生动的语句,内心的悲怆变成了旷达,可以说是泪中带笑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变得更加感人。

联系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纵观全诗来看,诗人身处逆境,虽然遭遇不公,内心也有愤懑和不甘,但是拳拳爱国之心却丝毫不变,反而更加热忱和坚定,这正是诗人“但求福国利民与除害,自身生死尚且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的诗化表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成为了无数爱国者的座右铭,在清末那个中华民族饱受欺压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