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开门营业,就是这几件难事

 三平斋 2022-04-09

企业开门营业,就是这几件难事

下面讲的几件难事都关乎企业兴衰存亡,值得每一个企业认真地考察研究。

没活,为没有活着急

企业最初开办的条件,肯定是有活干,然后筹集资金,找场地、找人,企业就这样开办起来了;

最初的老板一般都是业务员,有关系,有渠道,能揽到活,企业还能赚到钱;好景不长,关系用完了,没活了,亲戚、朋友、同学、关系户等能用的都用了,还是没有找到活干。这对以订单为生的企业肯定是灭顶之灾,该怎么办呢?

要么停工,等活;要么改变思路,继续挖掘市场潜力,找到替代品;要么来个大转折,另开蹊径,开发自己的产品;

停工、等活,意味着有关门的危险;关门有可能要承担很大的债务,原有产品可能沦为废品,自己多年的心血可能化为泡影。最好还是奋起一搏,一定有机会还能起死回生,因为市场不会消亡,你不行只是你被市场淘汰了。

开发自己的产品。这是大的转折,弄好了企业发展起来了,弄不好,产品试销不对路,这时候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有吃光赔净的危险。除非抓住了市场,开发的产品有十足的把握是市场急需的。

以上两种办法都要慎重考虑,较为妥帖的办法应该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继续开发市场,及时掌握社会发展趋势,在本行业内寻找新的出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不要变换领域,而是继续深挖,寻找出路才是最安全的。改行是最大的危险,是企业经营中的大忌。改行,变换领域,三年才能入行,又要学习三年,三年下来,扛不住了,这时连自己的主业也丢掉了。人生能有几回搏,很多企业都是遇挫就改,见利就改,频繁更换,最终倒闭。

没活是在考验老板的定力和耐力,在一个领域里死磕,把眼界放在社会发展上,实时把握时代的脚步,紧跟时代的脚步,市场永远有刚需,始终站在科技的最前沿。社会在进步,市场不会消亡,只是客户需求的产品升级了,你没有把握住市场的趋势,没活了只能说明你被市场淘汰了,并不能说明市场不好做了;

因此,经营企业,要时时监控社会发展趋势,实时监控市场的需求动向,要紧跟发展的脚步,不能被落下,一旦一步没有跟上,就会步步跟不上,只能是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没产品,不知道应该做点什么

百分之九十的企业死亡,都是因为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而导致的,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根基。

在企业开办之初,肯定有市场上比较火的产品才能维持下去。火了一阵之后,突然销量就没有了,老板反应滞后,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产品,或是产品升级,让产品即时贴近客户的心理需求。这时候,老板有点慌了,就到市场上买一些市场上好销的产品仿造,迫不及待地买图纸来就开始批量生产,结果是做什么都是滞销品、处理品,做什么都是库存、积压品,企业开始赔钱了,企业已经被逼到了死胡同,这时候老板有点蒙,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不生产,养不住工人,工人都跑了,还指望着谁赚钱;继续生产,销不出去面临着资金困难,老板处在了两难境地。

其实,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老板越要沉住气,梳理一下自己的产品哪一款还是有市场的,可以继续做一点,找到自己的优点产品做成经典产品,做成形象产品,做成品牌产品。

再就是及时处理滞销品、积压品,五折、六折,甚至赔钱也要卖出去,最好是全部处理,主要是盘活资金。不然放的时间越长越贬值,最后沦为垃圾,没人要了,还占用资金。这时候老板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选择。

没有产品大批量生产,工人吃不饱的时候,最忌讳的是停工和裁人,而应该寻求内部提升和锻造。更不可急急火火地寻找外援,大量的借贷资金,如果没有投向增长点,而是继续消耗,企业那就走上了不归路。

再就是利用好生产放缓换下来的空当期,积极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搞好团队建设,凝心聚力,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团队。引进新技术,淘汰旧技术;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转变观念,蓄力再战。

再就是产品研发,必须是企业的常态化任务,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产品研发迟缓,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企业最兴盛的时候,也是开始衰败的时候;产品卖得最火的时候,也是产品开始卖不出去的时候。抓紧时间,争分夺秒,搞好产品研发,力争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做法是大量搜集市场信息,分析、判断、研讨,力争最准确地把握客户的心理需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然后确定新产品的风格、款式、样式、档次、功能、颜色,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便捷、高效的心理诉求;然后绘制效果图,广泛听取客户、经销商的意见,最后确定产品,然后再开始试制试销,最终再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流程不可简化,只要抓住了畅销的产品,企业很快就会发展壮大起来。盲目生产,急于求成弄不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再就是设计产品不可只采取一个人的意见,要更多地采纳客户的建议。如果是在设计室里想象出来的东西,最致命的是老板还如获至宝,不准外传,严格保密,甚至连自己的员工都不公开,更不允许让行业人士看了,结果产品做出来了,不符合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傻眼了,只能是从头再来。这时候已经投入了很多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总之,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不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和市场发展趋势,不及时研发出表达消费者心理诉求的产品,没有把产品放在企业经营的第一位,企业最终都是危险的。

没销路,没有销售渠道和销售人才

企业在开办之初,产品肯定是有销路的,不然也就不会开办起来了。火了一阵子之后,慢慢地销路没有了,工人没有活干了,企业也开始赔钱了。大概有这样的几种原因:

一种是社会变动,人们的购买力突然萎缩了,就像疫情发生后,人人都待在家里了。社会的变动波及到了消费市场,企业的产品不是市场急需的必需品就很难销售。再就是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收入减少了,购买力缩减,这时候的企业就更难了。再难也不能等靠,对内应该打造精品,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赚钱的产品立即停止生产;削减开支,停止扩建,把资金用在产品研发和产品生产上。对外开拓销售渠道,增加朋友圈、网络销售等;

一种是没有适应市场的产品,逐步被市场淘汰,断了销路;这时候不是销售无能,而是产品实在是没有人要。抢手货谁都会销售,依靠销售技巧推销出去的产品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产品不能给消费者提高便捷、功效,消费者必然会对企业失去信心,这样在消费者心中就添了一堵墙,就是生产再好的产品,消费者也不会买账,因为企业发展靠的是品牌、口碑和信赖,技巧推销好比就是自废武功。正确的做法是改良产品,升级换代。认真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研发出适应消费者的好产品,越贴近消费者心理诉求,销售路子会越来越宽广。

一种是老板自己是销售,觉得自己能行,看不起社会上的销售人员,认为都是一些骗吃骗喝的人。实际上是不对的,毕竟多一条路子多条道,人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就是给自己做做宣传也是有益的。销售其实就是打造知名度,创品牌。要是人人都了解了产品的便捷与功效,只要是有需求就会购买。当然,同质化的东西人家就会比价格,比服务,比牌子。

一种是老板不肯花钱请销售人才,总认为我的东西好不会卖不出去,“酒好不怕巷子深”。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你的酒再好也不过飘香十里,十里以外是更大的世界,这种坐井观天的想法会害了企业。正确的做法是不惜重金聘请哪些行业销售精英,锻造一支能打胜仗的销售团队,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一种是老板根本就不注重销售,不去积极扩展销售渠道,只在那里埋头生产,不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来生产产品,而是自以为是的生产产品。生产出来的东西满屋满院都堆满了还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到哪里去,卖给谁,谁会买,不知道;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市场急需的,也不知道,最终会成淘汰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钱,还能买回原材料来,工人工资还能发得出去。一旦原材料买不回来了,工资发不出去了,除了借钱就是等死,这种老板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企业经营靠的是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三足鼎立,平衡发展,一旦失衡,就是万劫不复。

一种是老板不懂得销售的本质是什么,认为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为客户着想,服务客户,维护客户才是销售的核心任务。不懂得为客户着想,只为了自己赚钱,最终客户会抛弃你。不懂得维护客户、服务客户,急客户之所急,只顾自己卖出去就能赚钱,耍手段、耍小聪明把产品推销给了客户,自己就溜之大吉,出了问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推脱不认账,客户就会骂娘,这种走一处败一处的绝户做法早晚会把企业推进死胡同。

聘请行业销售精英,组建销售团队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把企业行为变成了个人行为,出货回款失去监管,失去监控,就会架空老板,把企业掏空,销出去的货款是自己的,赔钱是老板的,销售人员可是赚得盆满钵满。

老板请了专业的销售人员,认为企业就有了希望了,一切都不再管,不再过问,当了甩手掌柜的,以为自己喝喝茶、聊聊天别人就把事给办了。销售员带着公司的业务章满天飞,公司不知道和谁签的合同,赔钱赚钱不知道,老板对业务员百分百的信任,甚至打款都不打到公司的账户上,打到销售自己的账户上,老板想花钱要通过销售员,因为客户老板根本就不认识,最后托了欠款,老板都不知道向谁要。这就是老板不懂得销售经营的后果。

还有就是销售人员不是站在企业、个人双方的利益上想事做事,不维护企业的利益,只想把产品卖出去就会赚取提成,把好产品打折销售,多少钱都买,一人一个价,看人下菜碟,不但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还搅乱了市场,让客户伤心。这就是企业没有建立营销制度的后果。

再就是销售人员为了销售业绩,到处赊销,最终有很多欠账变成了呆账、死账,要不回钱来了,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最好的做法是企业宁愿不买,另开渠道,另找客户,也不要赊销,赊销是一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摆布的行为,是最危险的行为,最终会沦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再就是超产能订货。订货量超出产能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这是在把好事变成坏事。销售人员不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只管大量销售,接大量订单,企业就是加班加点,寻求外援都无法按期交货,不能按期交货的,客户就会找上门来督战,误了工期的不是骂娘就是赔款,这时候企业不但没有利润,还会赔钱,赔钱还是次要的,极有可能失去客户,失去市场,那就危险了。再就是由于仓促上马,加班加点赶工,质量保证不住,客户频繁退货,赔了钱。

没有生产技术人员,招人难,难留人

一是没有好的技术人员。

有活的时候闲人少,没活的时候闲人多,这就是企业的通病。企业要想持续经营发展,不是在用人的时候再去招人,而是不用人的时候也要招人,为的就是储备力量;再就是在空闲的时候越要锻造精英团队,时刻准备着有一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队伍,就是活来了,只要发布一下动员令,马上就能完成任务,这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很多企业不是这样,而是有活了就找人,没活了就开人。有活了就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有手有脚的就要,做出活来全是次品,并且保障不了工期,这是很多老板的做法,这是心胸与格局的问题,是短视行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空闲的时候,就要加强培训,加强思想的统一和技术的提升,让整个团队上一个新台阶。而不是开人,生产一空闲就开人,企业永远完不成技术积累,永远建不起来一只技术过硬的队伍,也就不能发挥团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样的企业是一个摇摇欲坠的企业,经不起一点风浪的拍打。

企业销售量小了,人员过剩了,要不要留人,很多企业老板都在纠结。其实这是一个企业经营的大问题,一是生产、销售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如果老板认为企业还有起色,必须有起色,那么老板就要有心胸,先给予,再收获,要有高姿态待人,要明白蜜蜂不是一年四季都造蜜的,也有冬季是会吃蜜的。一是不懂得如何打造团队,凝心聚力,提升全体人员素质。总之,急于开人是老板的一种短视行为,不可取。急于开人会把留下来的人也会伤心,说不定那一天自己也是这样的下场,还是干一天算一天吧,混吧,企业形成了一盘散沙,再也没有了凝聚力和号召力,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短视的老板能干成大事吗?人人对企业失去了信心,一个让员工失去信任和信赖的企业注定要失败。

再就是招人难。

其实招人难这个问题很多老板都认为打工的人少了,技术人员更少了。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你给的待遇不够,再就是工作环境不好,再就是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太大,再就是管理人员不懂得如何管理,不懂得委派与监督,出了问题就让下属当替罪羊,开除了事;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好名声,名声不好的企业,现在谁还敢来?

企业难招人作为老板和高管必须详细的分析原因,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都怪打工的,怪社会。其实多数原因都在企业身上。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企业;拿着员工当奴隶的企业,不尊重员工的企业;动不动就罚款,靠奖罚制度管人的企业;吃着猪狗食,干着牛马活的企业;克扣工人工资的企业;现在还有谁会被忽悠,被欺骗呢,现在通信太发达了,圈子变得小了,今天的事明天都会知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没有好名声的企业招人太难了。名声是成就企业的第一法宝,企业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才会有大批的人才聚拢而来。

再就是招来了人也留不住,一干就跑。

不跑的原因:剩下的都是一些由于各种原因跑不了的,离家近,需要照顾家;要不就是手艺不行,在这里就凑合了;再就是还没有找到其他好的地方,在观望,骑驴找马;

跑的原因:一个是工资低,别人出的价钱高,老板舍不得花钱;一是工作太累,顶不住;老板只考虑完成还是没有完成,不考虑员工的死活;一是不公平,在这里受气,挣钱的不干活,干活的不挣钱;累死的累死,闲死的闲死;要想挣钱全凭裙带关系,会巴结。

开除的原因:没活了,企业不养闲人;技术不行,不胜任此岗位;不听从指挥,调皮捣乱;妖言惑众,散布谣言;懒散,不负责;

管理人员不懂得下属都需要做什么,要承担什么责任,让他们自己去做,没有安排,没有监督,做不好了就怪下属无能,就开除。

企业要想留住人,就要在招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去人上有一套正规的管理办法,企业在经营上,要有长远规划,不能暴饮暴食,要平顺发展,有活了就累死,没活了就闲死,这种过山车的经营方法员工一般都不会适应。

没钱了,很难弄到钱

在企业经营中,老板始终都要紧盯钱袋子,一旦出现资金困难了,企业就危险了。老板整天为钱发愁,该借的已经借遍了,该贷的已经贷过了,该要的账也要不回来,到那时候只能是关门歇业;很多企业都是老板不懂得财务,又不懂得经营,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财务是企业中重中之重的部门,不可忽视。造成企业没钱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从开业之初就一直没有钱,从没有在利润中挣脱出来,总是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过日子,老板对企业经营中的预算和预期估计不足,对产品的利润期望过高,实际利润值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要想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只能是不停地投入。如果是科研投入还有可能有回报的那一天,假如是依靠投入过日子,万一哪一天投不动了,企业就危险了。这个时候,老板必须清醒了,企业什么时候才会有回报,看看自己的产品是不是附加值太低,同质化严重,不挣钱的产品要立即停止生产,同时清理库存,改造产品是最主要的出路。

一种是在企业经营中生产与销售严重失衡,造成产品积压,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没钱,周转不动了。这时候狠抓销售,拓展销售渠道,同时进行生产升级改造,提升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如果不进行生产、销售两手抓,继续延续下去,紧接着就是原材料买不回来了,工人工资开不出去了,企业必然会陷入困难境地。

一种是产品没有市场,产品与客户的需求不符,产品根本就销不出去,企业内部为了不停工,还在生产,占用大量资金,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这个时候立即停止生产,就是给予工人最低生活保障,也不可继续生产,不然造成的损失还要大。这个时候要一边研发产品,找到市场急需的产品,一边练内功,加强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健全企业管理系统,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先备战,做好防守,积蓄力量,以利再战。

一种是赊出去的货要不回钱来。销售人员为了冲业绩,盲目增加销售量,上赶着销售,不给钱赊销也卖,也不对客户调查就赊货,遇到信誉好的按时还款,遇到没有信誉的,干脆就成了呆账、死账,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越是经营不善的企业,销售不好的企业越是容易赊账。赊账是企业经营的大忌,赊账是把企业的命运拱手让给了别人,是把别人的危险转嫁给了自己,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坚决不要赊账,宁愿不买,另找买家也不赊账,这是铁律。

一种是盲目投资没钱了。挤压企业的日常运转开支,盲目的扩张投资,如果是增长点投资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企业的大小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想象出来的。盲目投资,会导致成本加大,如果利润跟不上,最终导致企业失败。企业框架起的越快,死得越快。最惨的是企业还没有成功,没有复制的必要,就开始投资二厂、三厂,分公司,集团公司;更惨的是搞什么多元化生产,在其他领域投资,真是不知死活,企业每天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为了资金疲于奔命,最后老板累死了,一个个企业也倒闭了。

一种是老板不懂的成本核算,算不清账,稀里糊涂,赔钱还在做,卖出去的产品本身就不挣钱。实际上就是在撑面子,怕别人说自己无能,特别喜欢别人称他一声老板;怕别人说他穷,就开始高消费,请别人吃饭,买奢侈品,打肿脸充胖子,最后连里子都丢掉了。

一种是看人家开企业自己也开,平时就是一个大手大脚的人,手里见不得钱,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还是贷来的,只要是手里有钱,就开始花天酒地,买奢侈品,到处请别人吃饭,到处许愿,帮助别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好景不长,慢慢地资金链断裂了,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借钱,亲戚、朋友见了都躲着走,最后只有两条道可走,要么自生自灭,要么过着悲惨的生活郁闷而死。

没有原材料了,原材料紧缺

很多企业都是在原材料上赔了钱,原因是在平时没有存储原材料,等用到了才会买,不是在价格最低的时候就储存;等有活了,再去买原材料,发现原材料成倍的涨价了,现在越干越赔钱。这就是不懂得经营原材料的后果。

企业经营原材料的购买、储存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企业老板要时刻注意着原材料的价格动向,要在原材料最低的时候大量储存,这个时候产品不赚钱就不要生产了;等到原材料涨价了,再以现实的原材料价格卖产品,或是抛售原材料,定会赚个盆满钵满。

依靠原材料储存、买卖发财的企业不计其数,企业老板要认真研究,把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好的管理人员

没有好的高管,决定着企业生死存亡;没有好的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赔钱赚钱决定于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赚多赚少决定低层管理。

企业初期,就几个人,十几个人,老板还知道谁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企业发展起来了,人多了,事也多了,就顾不过来了,甚至连员工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了,这时候就需要请一个懂管理的人来。可是,换了一个又一个,越管越乱,老板很是头痛,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一种是老板请来高管,就袖手旁观,不与其他管理人员沟通,深入交流,共商对策。而是充分放权,完全信任,不闻不问,失去监管,还对别人说:我只看结果。那么,谁又承担结果呢?把企业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完全忽略了高管再有能力也不会像老板一样为企业的明天想问题,都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不会去劳心费力的凝心聚力,建设团队。而只会夺权,换人,搞小圈子,架空老板,然后和老板谈筹码。因为这种管理人员不知道走了多少个地方,都没能站住脚,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到了哪里,先夺权,先架空老板,然后再要挟老板,达到长期自己取利的目的。原本就没有把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明天、明年放在眼里,只是在以短视的方式处理日常工作,根本不会遵循“预见、预防、治理、杜绝”的经营管理原则,真正想干成一番事业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当然,有这样雄心壮志的人自己也就成为老板了。

老板通过人介绍,请来一位高管,第一次接触,就拍着胸腹和老板说:今后你就放心吧,把企业交给我你就不用管理,一切我都会给你安排好。老板当时听了,非常高兴,就把管理大权交给了高管,自己不再过问。高管首先是改革,先把底下的中层管理人员全换成自己的亲信,下面反应很大,老板过问,高管就解释道:她们都不行,都落伍了,他们要是行你就不会请我来了。老板只能是让下面人配合工作。慢慢地高管都换成了他请来的人,就把工资提到高得吓人的地步,高出行业标准一大截,老板过问,就回答说:要高薪聘请人才,不然谁会给企业卖命,老板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能等结果了。这时候,高管认为老板离不开自己了,已经把老板架空,完全掌握了企业的经营、生产、人员安排以及销售,就开始让老板买设计图纸,价格高得出奇,自己从中赚一笔;又说生产设备不配套,需要更换,换机械设备又从中捞了一笔;然后又提出门店需要装修、展厅需要装修、外加工需要找自己认识的客户,总之是一手控制企业,一手捞钱,根本就不懂的企业经营管理。围着高管转的人都得到了实惠,看不惯的明白人要么走掉,要么忍气吞声的混日子。整个团队弄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一年下来,老板哭的心都有,企业赔了几百万,原来的技术员也跑光了。老板只能重新掌权,重新经营,从头开始。这就是老板不懂得识人、用人的危害。不懂得企业经营管理不是一个人能顶起来的,是懂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的专业人才集体智慧的结果,是一个团队的共同打拼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起来。天下没有全能的人,企业靠的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个人英雄主义必然会毁掉一个企业。

一种是没有管理能力,也许人好,技术好,但是无能。

这样的管理人员不懂得如何建立团队,笼络人心,不懂得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不知道谁值多少钱,不知道谁适合哪个岗位。而是会巴结、耍奸耍横的给的任务轻工资还高,踏踏实实干活的待遇反而低,失去了公平待遇,造成人人有怨言,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损,指挥也失灵,委派任务贯彻不下去,任务完成完不成不敢过问,给企业造成了混乱;这就是管理人员不懂得如何建立团队,不懂得知人善用,随意许愿的后果。

再就是管理人员耳根子软,没有主见,不懂得大主意必须自己拿。遇到问题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人一个主意,管理人员不知道听谁的了。实际上任何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考虑问题,管理人员应该综合各方的利益,作出最正确的判断,而不是让人牵着鼻子走,作出偏离核心的决定,那样势必造成很多误会,最后管理人员就失去了领导能力,没有人在拿你当回事,再有什么任务也贯彻不下去了,企业就失去了监管,开始乱套了,人人自由散漫,精神也萎靡不振,企业成本严重增加,这就是管理人员软弱无能的危害。

一种是性格有缺陷的人做了管理。

这种人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己有点技术,但是谁也看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这样的人当了管理人员,说话从来不会尊重人,说话就是命令:你去给我做什么什么!你马上给我做完,不然我就罚你!你是不是不想干了!这像人干的活吗!给你,你要吗!都给我滚到岗位上去,再磨叽就扣除一个月的工资!这样的管理人员,一段时间下来,员工个个与企业离心离德,企业赔钱赚钱、完成完不成订单、质量好坏、客户骂不骂街等等那都是管理人员的事,老板的事,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能干则干,不能干走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试想,这样的企业还有前途吗?如果把这样的人扶上领导岗位,那就离倒闭不远了。最让人痛心的是,老板一般都喜欢这样的管理人员,认为这是在为企业做事,在为企业负责,鞭打快牛,管理就是需要用鞭子抽,罚款越多,越负责人。这种糊涂老板就是企业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一种是品行有问题的人做了管理人员。

这种人挖空心思想挣钱,自己有没有本钱开企业,于是就到企业里搞承包。为了多挣钱,就承包部门或是承包工段,老板为了省心,认为用谁老板不用管,日常管理不用老板管,只要给生产任务就行了,管人太累,就搞承包。承包给一个有责任,讲信誉的人还行,一旦遇到一个黑心的,老板就惨了。包工头使用廉价劳动力,不做技术培训,黑白天赶工,为了多赚钱就少用工。结果是工期保证不了,质量保证不了,产值下降,原材料浪费严重,最要命的是一旦出现售后问题,老板还要另出钱解决,现在换人赔的更惨,老板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听从摆布。这个时候如果老板还是不能当机立断,长痛不如短痛,有瘤子必须立即去除的话,必然会导致信誉丧失,走向失败。

总之,企业无论请到什么样的管理人员,都不可放纵放任,搞一言堂。没有谁是全能的,老板的责任就是把专业的人员组成一个全能的团队,注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注重待遇与能力、贡献相匹配,力争不失衡,不伤人心,多用正激励,少用负激励;放下身价,多多与人沟通,企业是老板的,也是员工的,是共同致富的平台,共谋发展,共创伟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