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遥控大脑实验取得成功!不用植入设备,为何让人们担忧不已?

 柳家李红 2022-04-09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人体的神经控制机能,特别是大脑意识的产生感到十分困惑,包含大脑在内的神经系统,无论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还是大脑自主意识的形成,抑或大脑意识反馈肢体行为等等,似乎都是“遥不可及”的。

如果人类能够全面掌握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作用机能,创造出可以影响甚至控制大脑意识产生和反馈的“干扰”模式,那么不但会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支撑,而且从远期看还会为“脑机接口”的真正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技“狂人”马斯克,近年来也在“疯狂”地做着有关“脑机接口”的实验,先后以植入大脑芯片的方式,对小猪和猴子的大脑进行“改造”。其中对小猪的实验,证明了植入芯片的确可以判断小猪的精神变化情况,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而对猴子的实验,则更进一步,在芯片中加入了可以发射信号的无线电装置,通过人工干预信号的刺激,来教猴子打电子游戏,试图控制猴子大脑的意识。

这两个实验均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代价也很大。由于要想将芯片植入大脑,必须打开颅骨,掀开大脑皮层,因此一定会对实验对象造成神经组织的损伤。那些实验小猪和猴子,有相当一部分在实验后发生死亡,即使没有死亡的,身体自由活动能力也受到很大限制。所以,类似的“脑机”接口实验,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质疑和反对。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另辟蹊径,采取了不需要植入大脑芯片的方式,而是利用近红外光线,来进行远程操控小白鼠大脑细胞,实验竟然成功了。

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是根据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科学基础的技术,即光遗传学来实施的。光遗传学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基因技术,首先改变大脑细胞的部分基因性状,使其在细胞膜结构上能够表达出光敏蛋白,然后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来照射这些大脑细胞,从而控制光敏蛋白的“开关”,最终达到控制大脑神经元活动的目的。

由于大脑是非透明的,用光源照射时不可能使光线透过,所以传统的光遗传学技术,必须在实施对象的大脑上安装特定的光学设备,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将异物“植入大脑”的弊端。

研究团队为此,做了两个方面的改进,一个是在光源的选择上,采用了1000-1700nm的近红外波段,这种光线即使在动物的大脑内,也能拥有较高的穿透性。另一个改变是通过基因技术,提取动物体内原有的TRPV1蛋白质,然后在这个蛋白质上面做文章。

TRPV1这种蛋白质是一种能够感受灼热和疼痛感的受体。研究团队使用腺病毒,在这种病毒的表面包裹一层TRPV1蛋白,然后去感染大脑内的目标神经元,从而将腺病毒的遗传物质与蛋白一起引入了神经细胞内部。作这些预处理之后,研究团队将它率先植入蛇的体内,蛇就能改变原有夜间基本不捕食的习性,在夜间也变得活跃起来。与此同时,把这种蛋白植入小白鼠眼睛的视锥细胞中,小白鼠也拥有了在夜间看清温热物体的能力。这就说明,这种蛋白受体对近红外光线非常敏感。

不过,当将这种受体蛋白植入小白鼠的大脑神经元之后,却发现对近红外光线并不起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近红外光线的能量太小所致。于是研究团队进行了最后的处理,那就是在上述改造后的腺病毒内,又想方设法增加了一种专门用于吸收和放大红外光线的“传感器”,起到放大近红外光线信号的目的。

于是正式实验开始,研究团队通过控制红外光源信号,来引导处在“迷宫”中的小白鼠,结果发现被“改造”后的小白鼠,在夜间的活动能力增强,并且似乎对红外光线非常喜欢,能够快速找到光源,并且长时间地“沐浴”在红外光线的照射范围内。而对照组没有进行“改造”后的小白鼠,则没有这种行为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实验说明利用近红外光线的方式,可以达到控制“改造”后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能够影响和操控实验对象的行为模式。

通过这个实验,让一些人看到了今后攻克癫痫、渐冻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曙光。不过,仍然有很多人对此感到非常担忧,最主要的是这个实验,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非侵入式”,排除近红外线的照射、TRPV1蛋白的“回归”因素外,实验的关键是需要通过腺病毒的方式来侵入神经元或者大脑细胞。

虽然不需要破坏实验对象的头骨或者大脑皮层,但是利用病毒的方式来影响和改变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仍然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风险要比异物植入还要具有不确定性。还是那句话,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离不开大胆的尝试,但是必须要以不损害人类的利益、不对人类造成威胁、不违背伦理道德为基本底线,在没有充分的论证和精准的评估之前,还是最好不要贸然投入临床实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