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牺牲后被王耀武取走头颅邀功,粟裕去世后也让一半骨灰陪伴他!他是谁?

 说历史的女人 2022-04-09

(说历史的女人——第10期)

红军时期有不少年轻有为的将领都过早牺牲了,比如伍中豪、王尔琢等,他们都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有资格成为元帅或者大将的,但都只活了20多岁。本文要介绍的这位更加典型,他比伍中豪、王尔琢年龄更小(分别比他们小7岁、9岁),牺牲得更早,仅活了22岁,但他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传奇色彩:

他身高仅1米5多一点,但非常善于领兵打仗,19岁任红军师长,21岁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当时比他大5岁的粟裕只是他的部下。如果不过早牺牲,至少被授大将。他牺牲后,颇为自负的国军将领王耀武还派人取走他的头颅去邀功;粟裕大将去世后,还让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去陪伴他!那么他究竟是谁?

(一)少年英俊

他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寻淮洲。

此名取自诗经《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切又忧愁。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无暇垂千秋。

可以这样说,寻淮洲者,寻找美德也。寻淮洲于1912年8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莲溪乡黄狮塘村。他自幼家贫,但胸有奇志,这可以从他小时候的一篇作文中看出来。

那时寻淮洲13岁,在莲溪乡立高等小学就读。在校期间,他写过一篇题为《现在的我》的作文,至今还保存在浏阳市档案馆。文中如此写道:

我们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虫一样,春来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kai)岁,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空空过此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了吗?……我现在的年纪,虽不是当大国民的时候,也不是当小孩子的时候了,所以我在这个学期内,对于学业上应该猛力前进,求一些丰富的知识;对于身体上,应该竭力锻炼,求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办事方面,更应该随时练习,养成很好的才干,预备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此文字迹俊秀,笔力劲健,对于一个13岁的高小学生来说,难能可贵。事实上,这也不是寻淮洲为了写作文而说的空话,他也是这样做的。

浏阳也是革命老区。那时寻淮洲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他积极参加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在同土豪劣绅的斗争中,迅速成为当地的学生领袖,十四五岁已是一位少年英雄了。

1927年,在“八一”南昌起义爆发时,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也蓬蓬勃勃地开始了。那年9月,15岁的寻淮洲便扔下书本投入了革命。秋收起义之后,寻淮洲随着队伍上了井冈山,自此再也没有回头。

(二)杨得志和彭雪枫眼中的寻淮洲

寻淮洲因自小家贫,营养不良等原因,长得身材非常瘦小,十五六岁时还像一个小孩。但他人小鬼大,整个一个鬼精灵,他作战勇敢,而且肚里有墨水,打仗善于动脑子,提拔很快。寻淮洲16岁便入党了,带着队伍同反动派周旋,驰骋在“赣水苍茫闽山碧”之间,屡建奇功,成为红军时期的一位骁将。

关于寻淮洲,可以从后来的开国上将杨得志那里了解一下。杨得志也称得上是年少成名的将军了。他比寻淮洲大一岁,17岁上井冈山,成长很快,1932年初,20岁的他调到红45师,担任管理科长。这个职位已经很高了,但他并不太满意,认为搞管理不过瘾,还想在连队领兵打仗,于是就到师部找师政委反映自己的意见。

杨得志到师部时,见政委旁边坐着一个“小孩”,趴在桌子上,手里握着一支红蓝铅笔,小学生画画似的在一张纸上乱画。杨得志想,这个半大小子估计是个文书吧,这么瘦小,要是到我那个连当兵,我也不会收留他,长得跟麻杆一样,风一吹就倒,怎么拿枪打仗?根据寻淮洲的战友们回忆,当时的寻淮洲真的很矮,顶多1米5多点。

可当杨得志从政委口中得知,那个小孩就是大名鼎鼎的寻淮洲时,他差点惊掉下巴。那时,19岁的寻淮洲已经是45师的师长了。寻淮洲看着杨得志吃惊的样子,不自觉大笑起来:“小杨,你是不是看我身高不过五尺,不像个师长的样子啊?哈哈哈哈……”

接下来,寻淮洲还同杨得志聊天,他开玩笑说,“咱的个子尽管不会再长了,但个子小也有个子小的优势啊。在战场上,目标比较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比较命大,嘿嘿。”

不过这个小个子确实厉害,19岁当师长,绝不是浪得虚名。

刚到井冈山时,队伍发展很快,但枪支太少。这年春节期间,寻淮洲所在的红31团在遂川休整时,时任团长的张子清把寻淮洲叫来说,听说附近有个姓卢的大土豪,他有个护卫队,手里有十几条枪,你这个鬼精灵,脑子灵,想个办法,给咱把枪弄过来?

这还有什么说的,寻淮洲爽快地答应了。当时团长还问他需要派多少人帮忙,寻淮洲自信满满地说:“派什么人,我一个人足矣!”当晚,寻淮洲就带着两把短枪和两个手榴弹独自出发了。

寻淮洲为何那么有信心呢?事实上,他早就打听到那个卢姓土豪的底细了,他家里的地形、方位,他心里都很清楚。那天晚上,寻淮洲直接翻墙进入地主家,到其卧室,用枪顶着老地主的脑袋:“老实点,否则要你狗命!”

然后在寻淮洲的要挟之下,卢土豪命人把他的十几条枪全收集过来,让人背着出了家门。寻淮洲一直用枪顶着地主脑袋,对方丝毫不敢反抗,乖乖地向前走。走到后半夜,在野地里,寻淮洲让地主放下那捆枪,饶他们一命,放他们走了。对方狼狈逃窜之后,寻淮洲背起十几条枪,又费力地走了十几里路回到红军驻地。

“干得漂亮!”团长见到寻淮洲后直竖大拇指。毛泽东同志知道这件事后,也对寻淮洲的胆略和智慧十分欣赏。

在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中,寻淮洲参与指挥龙岗战斗(即活捉张辉瓒的战斗),表现不俗,战后他升任团长;在红军第二次反“围剿”中,寻淮洲更是战功赫赫,19岁的他先后率军在富田、白沙等战斗中打败敌军,战后,他直接升任35师师长。

不久,寻淮洲又改任45师师长,此时杨得志见到了他。寻淮洲也知人善任,看到了杨得志是位将才,就很快提拔他当了一名团长。

1936年,杨得志调任红1师副师长,师长是陈赓。杨得志打仗表现很优秀,颇受陈赓赞赏。一次陈赓开玩笑说:“老杨,我看你文质彬彬的,看起来像个教书先生,当年寻淮洲那小子是怎么发现你会打仗的?”而熟悉他们的彭雪枫则接道:“个中缘由,其实也很简单。打起仗来,寻淮洲是大鬼精,杨得志则是小鬼精,两个人都'鬼’得很呢!”

(三)最年轻的军团长

1933年,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时,寻淮洲改任红5师师长,当时师政委是萧劲光,参谋长则是粟裕。寻淮洲的这两位搭档后来都位列十大大将之中,而粟裕当时只能算是寻淮洲的部下。这也是人们假定寻淮洲后来至少可授衔大将的一个原因。

第四次反围剿时,寻淮洲率红5师牵制了国民党军数师的兵力,保证了红一方面军取得黄陂、东陂两次战役的胜利,荣获中央军委特别嘉奖。

那是寻淮洲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他是见神灭神,见鬼杀鬼。1933年9月中旬,寻淮洲部在沙县木芹山,与国民党第19路军中的精锐“铁军团”遭遇,他沉着果断指挥战斗,全歼敌军,创造1个团的兵力在运动战中全歼敌人1个精锐团、溃敌2个营的记录。因此战的辉煌,当年12月,寻淮洲升任红7军团军团长,此时他才21岁,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而同一时期的军事天才林彪,任军团长时已经25岁。

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红军挫败了敌人的四次“围剿”。但到1934年,王明、博古、李德等人控制了红军的领导权,因为他们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中央苏区形势十分险恶。

为了摆脱这个困局,1934年7月初,中央决定以寻淮洲的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等省国民党后方挺进。根据朱德后来的回忆,当时我军的主要战略意图为,派先遣队做个引子南下,以声东击西方式掩护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向西南部退却。当时寻淮洲虽为军团长,粟裕为参谋长,但他们都没有实权,军权掌握在中央代表曾洪易手中,而曾洪易是贯彻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

当时红7军团从瑞金出发,共6000多人的部队中,非战斗人员就有2000人,枪支弹药非常缺乏,而携带的宣传品就有160余万份,多达300余担,形成很大的负担。而闽浙皖地区又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红七军团的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关键寻淮洲不能自主指挥军队,在曾洪易的指挥下,红7军团遭到重创(曾洪易本人也于1934年底投敌叛变)。

不过刚开始,尽管有曾洪易的掣肘,寻淮洲和粟裕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绩。红7军团先后打下大田县,攻克樟湖板、水口等地,抵达福州西北近郊,并一度攻入福州。他们在4个月内行程3200多里,转战了闽、浙、赣、皖四省的几十个县镇,一度令蒋介石十分震惊。

但此后,在曾洪易的干涉下,红军陷入极大被动。1934年11月,红7军团与红10军团会师,部队重新改组,红7军团并入红10军团,寻淮洲任10军团19师师长。

寻淮洲尽量摆脱曾洪易的干扰,带领19师机动作战,还是痛痛快快地打了几个漂亮仗。比如在常山击退敌浙江保安纵队蒋志英率领的两个团,在安徽分水县击溃蒋介石嫡系部队王耀武补充旅等,甚至对南京形成了威胁。

但正当寻淮洲打得顺手的时候,上级命令红19师立即回师,与10军团军部及红20、红21师会合,创建浙皖赣边新苏区。为了统一领导红10军团,中央军区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等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以方志敏为主席,刘畴西为军团长,粟裕任军团参谋长,随红10军团行动。寻淮洲仍被排除在军团领导层之外。

(四)气吞山河

紧接着,红10军团便遭遇了一次灾难性重创,即史上有名的谭家桥之战。当时,敌人调集多路重兵,在飞机的轰炸配合下,对红10军团实施围追堵截。

谭家桥位于安徽黄山东麓,进入谭家桥地区的一个山隘口叫乌泥关。当10军团经过乌泥关时,获悉其他敌军部队距离尚远,只有王耀武的补充第1旅紧随我军之后,形成孤军之势。红10军团决定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伏击王耀武旅。

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因为一个多月前,王耀武这个旅还被寻淮洲第19师打败过,我军有必胜的把握。

1934年12月13日夜,红军在谭家桥公路两侧设伏,红19师在北,部署在公路右侧;红20、21师在南部署。14日上午10时,王耀武旅进入伏击地带,红军当即发起突袭。

敌人如惊弓之鸟,陷入一片混乱。其先头部队第2团,被我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团长也受了重伤。

开始时,战场形势是很好的。但我第19师除以1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未能将主力配置于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难以展开。敌人调整部署后,集中力量进攻我战斗力较弱的第20、第21师。两师尽管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很快显出疲态。而寻淮洲19师又增援不及,以致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乌泥关制高点也被敌人夺去了,他们集中兵力和炮火进行死守。红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正在危急之时,师长寻淮洲端起机枪,亲自带队冲锋,英勇地夺回了乌泥关制高点。可在战斗中,寻淮洲不幸腹部等多处中弹,倒了下去!

当时,王耀武在望远镜中看到寻淮洲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虎将也!”

但此战还是失败了。因为红军过早发动攻势,暴露了目标,同时军团指挥员指挥失误,没有将兵力布置到位,使两个师配合也不协调。因此,国军集中兵力从红10军团各师接合部突破,迅速将红军各部击溃。方志敏见无法击破王耀武旅,而后续的敌人各部又在陆续赶到,于是决定撤退。

谭家桥一战红10军团损兵折将,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等8名师以上干部负伤,红20师师长黄英特阵亡。

后来的军事专家认为谭家桥之战的失败,主要是军团长刘畴西的指挥不得法所致。当时方志敏是名义上的军团最高领导,但没有军事指挥权;粟裕只是参谋长,还不能左右战局;而寻淮洲被降职为师长,也只有局部的指挥权。军团的作战方案是用红20师、21师伏击国军,而战斗力最强的寻淮洲19师却留做预备队。结果红20师坚守乌泥关,而寻淮洲的红19师回援不及,被国军抢去制高点。结果,一步输,步步输。后来,尽管寻淮洲拼命夺回阵地,但他已经倒下,最能打的19师战斗力打折,其他师又没有配合好……

谭家桥之战的失利,使方志敏部的境遇更加恶化。一个多月后,红10军团主力进入怀玉山地区,被敌人以14个团的兵力包围。至1935年1月29日,红10军团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刘畴西、方志敏等被俘。只有粟裕等带领少部分人转移成功。

寻淮洲中弹后被抬下阵地,于12月16日,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年仅22岁。他在弥留之际,口中还在反复地喊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这句话气吞山河!战友们含泪把他安葬在潘村蚂蚁山脚下。

一代名将寻淮洲,壮志未酬,在最黄金的年岁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五)粟裕的遗嘱

寻淮洲牺牲的第二天,王耀武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他的遗体。这个步兵连找到了蚂蚁山,把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被打死的证据。最后,他们还残忍地割下寻淮洲将军的头颅,用布和石灰包裹着去向上级邀功请赏。王耀武因打败了寻淮洲而在国军中名声大噪,受到老蒋的刮目相看。

方志敏后来在囚室中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给寻淮洲很高的评价:“19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7军团,在两年之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架,并缴到大炮几十门。”

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途经茂林,亲自带领部队为寻淮洲扫墓。陈毅还为寻淮洲立碑,并起草了碑文:寻淮洲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实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粟裕将军一直都记挂着他的亲密战友寻淮洲,一生都记着悲壮惨烈的谭家桥血战,这也是他一生中极为罕见的失败战例。不过当时的他只是参谋长,没有对战役的有效指挥权。但他一生都对这场失败“耿耿于怀”。因为这个失败太过惨重,几乎损失掉整个红军第10军团。还有,他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寻淮洲。

1978 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已届古稀之年的粟裕第三次来到谭家桥。他默默坐在一处巨石上,回忆着44年前的那场战役,回忆着他同寻淮洲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他老泪纵横,久久不愿离开。唉,他多想让时光倒流,再和寻淮洲一块征战沙场啊!

1984年2月,一代战神粟裕病逝。遵照他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孟良崮,而另一半则安放于谭家桥,他要永远陪伴自己的战友寻淮洲……

寻淮洲烈士永垂不朽!

(文/说历史的女人·濯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