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从无排“毒”之说

 HXM360AAA 2022-04-10

一提起“排毒”,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清肠排便。事实上,现代排毒多依赖的清肠排便,属于中医“下法”的一种疗法。但“排毒”是现代人的说法,中医从无“排毒”一词,有的仅是“毒”的这种说法。那么,中医的“毒”究竟指什么?

此毒非彼毒:

古代中医文献中,“毒”这个词汇出现的比例并不是很多,出现的语境主要有以下3种——

1、药物之毒:如半夏、附子、大戟、芫花、甘遂、乌头、巴豆、铅丹等。这类药品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仅病患可服用,且不能久服。

2、“疫疬”之毒:“疫疬”是“天地间的不正之气”,是一种邪气,其具有较强的时令性、传染性,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

3、偏胜之“毒”:许慎《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六淫偏胜则为毒,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此毒指偏胜之“毒”,并不是“毒素”或一种独立的物质,而是某一种物质或性质在人体内滞留发展,呈现一种“过”的状态,譬如说,寒毒、湿毒、热毒、浊毒等。

一般来说,前两种是狭义之“毒”,第三种是广义之“毒”。所以,广义上的“毒”不局限于有“毒素”的物质,使用不当或偏性不纠,长期如此即成“毒”。某些偏性食品并不含毒素,但是过度食用了这类性寒或性热的食物,则反而成“毒”。此外,偏离正常的生活习惯,如过多吹空调、过劳、熬夜等,都会因为过度而成“毒”,威胁人体健康。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清代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当不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由此可见,“毒”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