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麦家老师是通过《谷子书店》,书中书店原型据说就是他在杭州溪镇开的“理想谷书店”。本着想进一步了解书店的好奇心,顺藤摸瓜,竟摸出了麦家老师这么一个业内大瓜。 抛开他头上那些走哪儿闪到哪儿的光环不提,单说他自掏腰包经营一家书店,书自由看,茶水咖啡饮料也免费畅饮,就这一件,便功德无量。 当然,支撑这无量功德的力量正是来自麦家老师的妙笔生花。几本畅销书(解密、风声等)均被改编成影视,版权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风声》的电影排场和明星阵容以及上映时的市场效应,麦家老师的书店长期稳稳开下去,不是问题。 认识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便是阅读他的文字,因为文字比他本人坦诚深入,深到他自己都瞠目结舌,也许作家本人也是通过文字来自我解剖,自我丈量,自我定位,自我确立。 在京东读书里搜索麦家,看到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人生海海》,光看此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风吹麦浪的开阔清爽。但依据麦家老师的写作风格,这风吹麦浪里极可能潜藏着一波刺探伪装暗号密码。 我对谍战片一向不感兴趣,因而对这部我主观定了性的书很快失去兴趣,置若罔闻。 不过想了解麦家老师的愿望一直没有消解,何况此书也得到了莫言老师的推荐。听说两人私交不错,莫言还曾在理想谷开过见面会。是英雄才会重英雄,莫言老师的书我读过几本,水平自然不必多说,他能看重麦家,至少说明后者有两把刷子。 谍战就谍战吧,也许麦家老师的谍文还能为我开启一闪新的文学大门,拓宽我狭窄多年、幽暗无比的阅读路子。 抱着以上期待,翻开《人生海海》,扑面而来的是复杂又浓烈的乡村气息。凭着多年阅读经验,我预感到故事主场不是一个普通村,里头必定藏龙卧虎。 果然,太监,也称上校,出场了。他当然不用自己亲自出场自我介绍。光听他一贬一褒,充满张力的外号,就能看出此人在村里是个话题热搜人物,拥有一批爱他恨他的“粉丝”。 爱他的人尊称他为上校,恨他的人侮辱他为太监。上校参过军,立过功,升过级,称他上校,也并非主观伟化他。至于太监嘛,故事发生在60年代,太监这个行当早已作古,只剩下生理残缺这么个象征内涵。 上校和太监,就像男人的两个极端,前者满是荣耀和女人,后者只有耻辱与孤灯。本来毫不搭噶犹如参商的两个称号,怎么就落到了同一个人身上。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他?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对他充满无限好奇,都急切的想知道“太监”这个称呼是否实至名归。 八卦不只是产生人类文明,还制造谜团和悬念,让你不知不觉陷入他们设好的圈套,急不可耐往后读,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就像一只撞入“雌老虎”捕鼠夹的好奇猫。 我目前读到50%,除了确定他非真太监外,依然没有完全揭开上校的神秘面纱。这就是麦家老师的高明之处,多放线,钓多鱼。 我们这些头都不抬,抱着书猛啃的傻读者,自然就是他钩下那些给块小肉就咬住不放的痴鱼。 以为得到那块肉就能拼凑出上校的原型,却不知麦老狐狸每回给的都只是极小的一块碎片,有些甚至都不是上校的真肉,纯粹是烟雾弹,干扰我们视听,模糊上校真形。 麦老真不愧是谍战悬疑老行家,从书名“人生海海”到主人公外号“太监上校”,全是诱人的“圈套”。关键是,我就是忍不住一个劲要往里钻,直到人生尽头,海枯石烂,滴水石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