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含葩挹露语默传神 ——浅析孙文龙的花鸟画 文/王健 孙文龙的花鸟画,在其导师贾广健的亲炙下,以“没骨”花卉为主,兼事双勾,他不仅善于表现花卉,也善于对翎毛的描绘。不仅具有扎实的写生能力,还广泛师法宋、元、明、清诸名家,从中汲取艺术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在“没骨”花卉基础上融入新风,将“没骨”花卉与禽鸟相结合,善于在尺幅之内营造花花鸟鸟的生命世界。 孙文龙笔下的花卉翎毛,继承了两宋以来优良的写生传统,画中物象多从写生中来,或双勾设色,或“没骨”点厾。“没骨”与双勾只是技法上的区别,对于造型能力的要求二者应当是一致的,都需要有扑捉物象的扎实写生功力。 在形式构成中,他重视色彩构成,其画作色彩秾艳,强调冷暖对比和环境色的使用。往往利用局部“染地”,或金笺纸板的底色来营造和衬托静谧深邃、淸新澹雅的时空氛围。在《翎毛册页系列》中他还将“岭南派”撞粉、注色的技法特点融入到作品中,利用水、色的互溶、互渗造成某种机理效果。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偈,体现的是“纳须弥于芥子”的精神境界。花鸟画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具有与诗人相表里的“寓兴”功能,在这里,与其说孙文龙是为自然界的花鸟传神,毋宁说是对生命律动的歌颂。 苏轼曾为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花鸟赋诗二首,赞誉其“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巧夺天工,涵容诗意的画作。恽南田则有“笔墨本无情,但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情感总是要有归宿的,苏轼和恽南田,强调的是创作主体对客观物象描绘的“摄情”和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移情,即情感的对象化和对象的情感化。 因此,画家孙文龙通过对大千世界中花鸟的描绘,实际上是对人生、对生命乃至宇宙观的阐发,也就是要借对一花一叶的描绘与体悟,来诠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独特思致,体现作者对形象内在生命力和作者内心情感的契合。作为文龙的学长,希望他能在将来的创作道路上有更多的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观者。 |
|
来自: 白头翁wz0gl208 >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