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分穴

 思想知识库 2022-04-10

​水分,出《针灸甲乙经》。水分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功能

通调水道、理气止痛

水指水谷,别出为分。穴在下脘下1寸,适当小肠下口,主治腹胀水肿、大小便不利,针之有利水、分别清浊之力,因名水分。《聚英》谓“水分,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人大肠,因曰水分。”

功能作用

通调水道、理气止痛。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

水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主治

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鸣,肠胃虚胀,反胃,泄泻,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肠炎,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

操作

直刺0.5~1寸;宜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肾炎、膀胱炎等。

配伍

配关元、中极,清热利湿、通调水道,治疗小便不利;配天枢、气海,益气理肠,治疗泄利;配肾俞、脾俞、足三里,益脾肾、行水气,治疗水肿;配神阙、气海,温下元、利寒湿,治疗绕脐痛。

功效

穴在下脘下1寸,适当小肠下口,至此而泌别清浊,水液入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针此能利水、分别清浊,故具有和中理气、分利水湿的功能,可治疗腹胀肠鸣、水肿膨胀、小便不通、反胃呕吐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