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 VS 老班 01 新手案例 ![]() 李润于:和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和学生保持怎样的距离才适当? 踏上工作岗位一年多了,我一直都听老教师的:严肃教学,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 比如,小胖和我太过熟悉,讲话的时候他手竟会不自觉地搭到我的肩膀上。我总是瞪他一眼,小胖也会讪讪地一笑,缩回自己的手。 我其实一直都信奉着一个观点,只有找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学生对这个老师认同,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去学习。 但是我也清晰知道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之间有个度,太过和蔼就会导致学生上课的纪律难管,需要让他们明白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这个道理。 国庆前,学生们在足球比赛,我忍不住诱惑(我在大学里组建足球社,又当裁判又当队长),上场了。 很快我们班级的学生就聚集在操场的跑道上,观看比赛。 在我带球过人的时候,欢呼不断,在我进球的时候更有尖叫,那一刻真的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候,偶尔走到足球场边缘,还会有男生给我递瓶水,示意我补充水分,我笑着眨了眨眼,对他点点头。 看着他们的笑容和崇拜的眼神,自己心底也乐开了花。 我一直在尝试着寻找磨合师生关系的平衡点。 我想,某一天, 当你的一个眼神,能够让全班都懂得; 当你的一个动作,全班都会意时, 想必,这再也不是四十几个散兵,而是一个真正的班集体了吧! 老班点评 02 老妈于洁:一个教师的多种角色 今天,我照例写下班主任日记,发给我的学生们。 于老师日记 10月21日 周一 晴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很多同学的父母都一直不在家里,为了生活,他们无法家庭和工作兼顾,很多同学类似于“城市留守儿童”,家里只有老人或者手机电视相伴。面对这样的状况,同学们的人生该怎么办? 我想了一下,提出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也请同学们一起想想办法,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1.把于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遇到问题多和于老师沟通。于老师是个很相信缘分的人,于老师到集善中学,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来做大家的亲人。我会像母亲一样关心同学们,也会像父亲一样对大家严格要求,还会做大家的知心朋友。 2.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像兄弟姐妹一样。大家宽厚友善。生活上互相照顾,学习上互相帮助。 3.正好利用父母无法照顾自己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过高中和大学寄宿生活提前做准备。 4.倒过来,你来像父母一样支撑起这个家庭,来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不让父母操心。不然父母只要有一个人生病了,这个家就会失去重要的经济支柱,就会垮塌。 5.如果你的父母都在身边陪伴你,请你一定珍惜。 6.老天所有的安排都是用心良苦,你接受就是。 7.你还有什么其他好主意,请你提供给于老师。 我把自己的班主任日记给你看,是想要告诉你: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老师,到底在学生面前该是什么样的人? 曾经,我也和你一样,执着地在学生面前板着一张脸,似乎那样可以增添一些威严; 也曾和你一样,担心着如果在学生面前露出慈善笑脸学生会失去敬意没大没小。 亲爱的儿子,这样的纠结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你站稳讲台,直到你慢慢有了自信,直到你渐渐开始有了气场。 这段持续的时间,你会一直像风中的小鸟跌来倒去,最后终于找到平衡站住了脚跟。 是的,平衡。这是教育的关键词。 这几天和学生一起看《红星照耀中国》,看到斯诺写彭德怀的那一章,心生佩服。 斯诺笔下的彭德怀虽是军中指挥员,可是在战场之外,他却单纯率真活泼得像个孩子,一件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小背心能让他得意洋洋,爬山的时候能像一只兔子窜向山顶。 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才不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 师生关系也该如此:课堂上是师生,课下可以是亲人、朋友。 我想起自己读书时代时的几个老师,惊讶地发现自己记住的从来不是他们教了我什么知识,反而都是一些与读书无关的细节。 那个在阳光下眯着眼,惬意地把腿搁在藤椅子上的历史老师,他的课生动自然,也曾在课堂上捏着一个调皮男生的帽子不放,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那个在课堂上流鼻血用袖子管一擦还继续讲课的数学老师,他很古板,坐在第一排的我看到他袖管上的鼻血很是恶心,如今想来却很是不忍; 那个在家里和我们一起包馄饨吃馄饨的语文老师,她很严肃,但在家里却笑容满面和我们说话聊天,还用天真的语调问:“阿是真的啊?” 那个结婚时给每个学生发了巧克力的班主任,在黑板上用很烦琐的方法解了一道数学题后,退后几步,看着自己的板书自言自语道:“不会吧?这么繁?”转过身来对我们说:“你们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 那个上上课突然有个蜘蛛垂挂到他面前才被他用书拍死,又有一只鸟飞进教室被他用最敏捷的身手一把抓住拎出教室,放飞后,若无其事回到班级,对根本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的我们说:“北半球的气候……” …… 回忆中充满他们新鲜活泼的人生气息,这些老师当年都是优秀的学科教学能手,却全然没有“偶像”包袱。 他们在生活与教育中自然地行走,在教师与普通人的角色中自然地切换。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充满人间烟火气,高大上又接地气。 儿子,你记得吗? 读初中时,有一次你很认真地问我:“你的学生会给你吃东西吗?” “会啊,怎么了?”我惊讶地问你。 你很欣慰地说:“那你是个好老师。” 我忍俊不禁,这个衡量一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的标准可真是闻所未闻,可是仔细想想,到还真是有道理。 学生敬你、爱你、心里有你,才会分享给你好吃的东西。 若是敬你、怕你、远离你,大概你只能看着他们吃东西。 亲爱的儿子,师生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成年人与少年的关系。 原则性是必须有的,弹性也是有的。 想起小时候跳的橡皮筋,太紧会绊住人,太松会垂地上,只有在一定的松紧度上才能唱着好听的童谣跳着欢乐的皮筋舞蹈。 你现在无需纠结怎么掌握这个度,这需要时间,需要一次次调试。 就像家里的尤克里里吉他,慢慢调,试试弹,渐渐就有了好听的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