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能祛湿的食物、药材,咱们养生党都知道些:薏米,赤小豆,茯苓,白术,苍术,白扁豆,五指毛桃,藿香…… 但它们有什么区别?怎么挑到适合自己、能长期吃的祛湿食品? 别着急,祛湿之前,先来确认一下自己是哪一种湿。 为什么春季要健脾祛湿? 春季是冷暖空气的交流、更替过程,寒热拉扯,雨多湿重,内外环境都一样。 湿如果与寒联手就形成寒湿,与热联手就形成湿热,首先去欺负最害怕湿的脏——脾。 从而让人陷入没精神的「湿困」状态。 为了不被欺负,健脾祛湿就成了春季持续要做的事,特别是对于脾胃不太好的人。 食疗、艾灸、运动是日常的祛湿操作,必要时吃上几天中成药。 被湿困住?先辨别三种湿气 怎么知道春季的寒湿、湿热有没有困住你的脾胃呢?主要看以下表现。 1.【寒湿】困脾的表现 证候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 详解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脘腹定位在脾胃,胀闷是气滞的表现。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所以会有胀闷感。 口腻是口腔有黏腻感,黏腻是湿的特征。 纳呆是湿阻脾胃,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因此损伤脾阳。脾喜燥恶湿,特别怕湿。 腹痛:一般是以胀痛气滞为主。 便溏而黏:便溏而黏是指大便烂得像烂泥一样,擦不干净。有时候湿得比较严重还会夹有黏液,黏液也是黏。 头身困重:湿性重浊,湿在人体的肌肤或者经络,就会出现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肢体肿胀不单是湿,可能还有点水。 妇女白带量多:白带也是黏糊糊的、液态状的,所以算湿。 舌体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舌胖是因为体内水多了,把舌头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腻或者滑偏湿,此时脉滑也是湿。 2.【湿热】蕴脾的表现 证候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汗出热不解,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黄臭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小便黄短,或肢体肿胀。妇女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膩或滑,脉滑数。 详解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身热不扬的意思是身体发热,但用手捂在肌肤上,一开始不觉得很热,而越按越热,叫作身热不扬。 身热不扬关键是湿热并存,湿把热裹在了体内,这个热很难一下透出来,裹在体内的热只能慢慢地从内向外,慢慢透发。 为什么是午后加重? 早上是阳气旺,傍晚是阴气旺。湿热,热属阳,湿属阴,中午之后是阴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湿的比重慢慢加大。湿的比重一加大,憋在体内的热就憋得越来越厉害,中医叫作郁而化热。 也就是说早上的热气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后的热,由于湿的比重大了,湿又在外围把热裹在里面,所以很难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后加重。 腹痛便溏黄臭而黏,黄臭定性为热,而黏是湿。或夹黏液也是湿。头身困重是湿,小便黄短是热。 肢体肿胀是湿,妇女带下色黄是热。 同样舌红是热,苔黄是热,苔腻是湿,脉滑是湿,脉数是热。 3.【脾虚】生湿的表现 有人对外界湿气防护得很好,但湿邪仍然从内而生。这是因为脾虚消化不好,吃进去的东西不能被身体利用,就变成了痰湿。 证候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缓或弱,病程长。 详解 这个症状与寒湿困脾很像,只是前面多了两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实际上是气虚的表现。所以气虚表现加上湿困脾表现,诊断就变了,变成脾虚生湿。 脾虚生湿与寒湿困脾的区别在哪里? 寒湿困脾主要是寒湿妨碍了脾的运化,是实证。而脾虚生湿的因果关系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产生的内湿。 认真辨别,脾虚生湿除了比寒湿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组症状,脾虚生湿的脉除了滑还可能比较弱。 另外一个鉴别点是脾虚生湿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祛湿的药食 能祛湿的药食很多,如薏米、茯苓、白术、白扁豆……它们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各自的主治和兼治。 1.茯苓、薏米——健脾渗湿 茯苓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茯苓和薏米都能健脾利湿,但茯苓的健脾、利湿作用5:5左右,薏米大概2:8。 也就是说,薏米祛湿力强于茯苓,补的力不如茯苓。 薏米性寒,并且因为祛湿力强,比较耗气,所以不适合长期吃。 当然,如果是有湿的同时又有热(舌红),那么薏米就是首选。没有明显的寒热,则选茯苓更好。 茯苓味淡,其祛湿主要是靠渗利,和薏米相似。渗湿,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把水湿通过小便排出来。 此外,茯苓还有一点宁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用在失眠、多梦这一类问题中。 (不过茯苓的安神作用弱于茯神。茯苓是长在松树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则是抱住松树根来生的。) 2.白术、苍术、白扁豆——补气燥湿 白术性味:甘、苦、温。 功效: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白术和白扁豆,则是归类为补气药。在补气的同时,它们是能兼顾祛湿的。 白扁豆有一点止泻的作用,兼有腹泻、平时容易腹泻的人最适合。 白术以及相接近的苍术,祛湿方式主要是燥湿,有时也叫化湿,意思是在内部把湿气干燥掉、蒸发了。 白术除了补脾、燥湿,还能固表止汗。白术为什么还能固表呢? 所谓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时气虚、容易自汗的人。白术是白色的,入肺,肺主肃降,主敛,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白术和苍术的区别是: 苍术性温,有辛味,能发汗解表(白术是止汗固表) 。且苍术的祛湿力更强,可用在风痹和湿痹,如关节沉重的那种用苍术。 总得来说,气虚而有湿的人,适合吃白术、白扁豆,化湿、补气。其中容易自汗、虚汗的人选白术,容易腹泻的人选白扁豆。 脾不健运而有湿,同时伴有小便量少的人,适合吃茯苓、薏米。其中有热时选薏米。 它们基本都是能健脾补脾又能祛湿的常用药食。 祛湿的中成药 食材、药材煮粥煲汤,可以日常守护领土,但想快速改变整体局势、健脾祛湿,就需要一个有战略性的中成药。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也有很多,如四君子丸、六君子丸、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平胃散、四妙丸等,都是药店能买到的常用中成药。 怎么区分和选择? 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针对脾胃虚弱问题。 所谓脾虚,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加上腹胀、纳呆、便溏、大便粘腻、面色白等。 不同之处在于: 四君子丸是健脾补气的总方和底方,六君子丸健脾补气的同时还能祛痰,香砂六君丸健脾补气、祛痰的同时还能兼顾腹胀; 参苓白术散健脾补气的同时还擅长祛湿利尿,补中益气丸健脾补气的同时,则擅长升举下垂的内脏和组织,把气往上提。 而如果是脾虚夹湿并且有明显的寒象(怕吃凉的),则可能要选择平胃散等。 如果是脾虚夹湿有湿热下注的问题(如关节炎),则可能考虑四妙丸。 篇幅有限,这里选讲其中两个中成药,更多内容欢迎订阅答摩课堂《潘毅·用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 ![]() 来自学员小段的中成药课笔记 1.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扁豆、桔梗、莲子、砂仁、山药、薏米。 主治:脾虚夹湿。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就是四君子丸,它是在四君的底方上加了后面的药。而白术、茯苓、白扁豆、砂仁、薏米,快把能祛湿的药聚齐了。 山药、莲子在补脾的同时还有一点点收敛作用,对于大便溏、大便烂的人很合适,但大便难出来的人就没那么合适。 (便秘者的日常食疗也不适合山药、莲子~) 桔梗是化痰止咳药,帮助运转气机。 注意参苓白术散跟陈夏六君丸的区别,陈夏六君是脾虚有痰,一般有咳痰。有湿无痰的情况,参苓白术散比陈夏六君丸更合适。 但脾虚有痰的人能不能吃参苓白术散呢?假如没有陈夏六君丸,那也可以代替,只是准确率没那么高。 ![]() 来自学员箪的中成药课笔记 订阅下方课程领取更多~ 2.平胃散:温脾化湿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主治:寒湿困脾。 平胃散中的苍术是君药,首先它辛、苦、温,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所以它可以燥湿健脾。 那么就能「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另外,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行则湿化,所以这个方以厚朴为臣药。 厚朴的作用,也是化湿,它行气力量很强,能祛除气滞导致的胀满。 且它是树皮,质地比较厚,比较沉重,沉重就下行。湿性趋下,用厚朴,就能因势利导往下排湿。 陈皮为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增强苍术、厚朴的力量。使药是甘草,调和诸药,同时略略有点健脾的作用。 吃中成药也是可以「加减」的。比如寒气比较重,我们可以用干姜或生姜煮水,送服平胃散。 家庭常备、拿来就用的中医药 长按试看视频内容 加入中成药训练营 科普中成药, 扫除养生者的吃药误区 缘起于科普常见/常用中成药、减少服药误区的意愿,我与答摩制作了这门《潘毅·用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网络课。 什么是中成药呢? 中成药是历代医书里的有效方、经典方、经常用到的方,经过医家的验证,成为今天药厂在生产、药店在售卖的中药方成品。 因此,中成药可以说是2千年中医药的部分精华。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使用方便。因为是成品,所以购买、服用都很方便,拿来就用,免去煎煮的麻烦。 第二,效果可靠。经得住时间和市场大数据的检验。 第三,家庭常用。不仅用来调理常见病症,也用来改善体质偏差和亚健康,家人用得上。 中成药种类繁多,我根据40年的临床、教学经验,精选其中较为核心、家庭常用的80种,构成《潘毅·用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这门课。 掌握它们,就能对中成药有一个实质性把握。 并且,因为中医对于疾病本质规律的认识,80种中成药能应对的常见病症远远不止80个。 这门课的教学,主要的目标有这样几个: 1.对自己和家人的体质、易得病症心中有数,知道谁最常用哪个中成药,学会备药、买药; 2.对药店琳琅满目的中成药能看明白,真正读懂药品说明书、医生建议书,免受误导; 3.边学中成药,边打通中医基础理论、辨病辨证(四诊)、中药方剂,增长中医功力。 也就是说,它既是一个常见病症用药的查询手册,也是一个浓缩版的中医速成课。 本课还配有专属训练营,进行助教陪伴式学习、老师定期直播答疑,发放预习提示、脑图总结等学习资料,并有多次考试测验,遇到问题随时提问,保证大家的学习效果。 《本草崇原》上说: 「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当然之理。即物以穷其性,即病以求其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曰一致矣。」 可以说,这就是中药可以作用于人体、治愈身心疾病的原理。衷心希望这门课能帮助大家健康少病。 |
|
来自: 星0cyybx3e7auf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