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教你:做事如何抓住本质!

 行为逻辑 2022-04-10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213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大家经常引用《教父》中一句经典台词警示世人:

花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不同的命运。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学经》说:

长于治玉者,必重于理也,长于治水者,必重于导也,善行者,必重于朴。

擅长于治玉的人一定注重玉石的纹理,擅长于治水的人,一定注重对水的疏导,善于做事的人,一定注重“朴”。

什么是朴?

《道德经》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意思是:“道”因无名,而展现出它最质朴的一面,它虽然不可见,亦无显要之名,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遵从自己。

“朴”就是事物最为质朴本质的东西,它接近于规律。

知朴者,方能识质,质朴者,自然之态也,善行者无名,唯质朴是从。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基本的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这就叫做“大道至简”。

想想看:

中国园林最高境界是什么?

“虽自人工宛如天开”。看不出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像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中国诗歌最高境界是什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来的诗就像随口吟出一样,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所以,往往最高级的追求会回归于质朴。

其实,“朴”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为什么却成了众人求而不得的事?

因为“名”。

人们现实生活被各种“名”所左右。

比如,买衣服要买名牌,开车要买贵的。

有没有想过,穿衣、开车的实质是什么?

有人说:名牌、贵的就是好啊,一分钱一分货。

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工业这么发达,衣服、车子的品质差距,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最大的原因只不过是为了表面的风光、面子罢了。

《道德经》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世间的事物本无名,我们给一些事物命名,是我们认识世界万物的起始。如果我们心中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们带着偏私虚妄之心去认识世界,所看到的世界,就只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

所以,阻挡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内心的偏私虚妄之心,它影响着我们的认知。

《道德经》在第十九章中,给出了人们三点建议: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意思是:在欲望、私心杂念膨胀时,我就用无名的厚道理念来镇服它。用无名的质朴来镇服它,贪欲就起不起来。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每个人的内心达到安静、宁静状态的时候,争名夺利、偏私虚妄之心自然就消失了,事物的本质也就会很容易显现出来。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可加微信号haoyunbaoze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