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寅|独孤及文系年补考

 金陵生论学 2022-04-10

 独孤及《毗陵集》二十卷,是唐代大历时期文学家仅存的完整文集,其章表奏议、碑铭序记,无论对研究肃、代二朝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学创作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然而,现今通行的赵氏亦有生斋刊本,讹误极多,尤其是年月干支之误不胜指摘。岑仲勉先生有见于此,曾在《唐集质疑》中略加辨正。近罗联添先生撰《独孤及考证》(《大陆杂志》48卷3期)续有厘正,又排比史料,稽考事迹,使独孤氏毕生履历豁然在目。唯罗文注力于行年考证,作品系年容有未详,偶或失考。笔者读《毗陵集》,续有所得,随笔札录,以补罗文未备,不足言发覆抉隐,庶免同道翻检之劳而已。凡罗文已考及墓志、祭文等年月详明,无须考证者,本文一概从略。

唐玄宗十年至十二年七五一~七五三) 

《马退山茅亭记》(卷一七)

记云:“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中略)乃构乃塈,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攻木之功告成。”案:辛卯为天宝十年,文集卷一又有《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诗,亦为同时所作。本文又见《柳宗元集》中,赵怀玉考定为独孤及作,可从。

《送史处士归滏阳别业序》(卷一四)

序云:“初史侯至自帝丘,仆方酾酒于蒋氏之馆,揖让堂下,(中略)穷阴欲腊,漳滏冰厚,班马连嘶,归云无色。”据罗先生考,独孤及天宝十年前后曾游齐鲁观海,至十三年前均在汴梁一带,此序应作于当时。帝丘即濮阳,与汴州邻。

《送开封李少府勉自江南还赴京序》(卷一四)

《旧唐书·李勉传》载:“累授开封尉。(中略)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据此,李勉官开封尉在天宝年间。独孤及天宝十年至十二年间在汴州一带从萧颖士学,序当作于此时。

天宝十三年(七五四)甲午

《汉光武渡滹沱冰合赋》(补遗)

赵怀玉校:“此赋当是试作”,甚确。独孤及本年登洞晓玄经科,赋当为本年所试作。徐松《登科记考》卷九引《册府元龟》云:“(天宝十三载)十月御含元殿,亲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词藻宏丽(中略)等举人。”事具《旧唐书·杨绾传》。

天宝十四年(七五五)乙未

《仲春裴胄先宅宴集联句赋诗序》(卷一四)

序云:“后清明三日,二三子春服既成,思欲修好寻盟,选胜卜昼,裴侯是以再有投辖之会。”案:文集卷一有《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诗云:“祗役匪遑息,经时客三秦。还家问节侯,知到上巳辰。”罗先生系于天宝十四年春,谓独孤及时有使京之行,是也。此序即作于京中。诗题中薛八,即此序薛华也。

《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卷一四)

序云:“夏五月,小暑至矣。吾兄方幕夜天,扫月榭,有酒如乳,醑我乎城隅。(中略)其谁同之?有若功曹陇西李华、参军荥阳郑洵、琅琊王休、河东裴贶、郑尉京兆韦造,皆卿才也。”案:此文亦作于本年任华阴尉时。华阴与郑县毗邻,故得招邀与会。

《为华阴李太守祭裴尚书文》(卷一九)

文云:“年月日华阴郡守李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礼部尚书裴公之灵。”案:《旧唐书·地理志》华州:“天宝元年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复为华州。”此称郡,当为乾元元年前作。贤皓先生《唐刺史考》疑裴尚书为裴宽,殆是。《旧唐书·裴宽传》:“转冯翊太守,入拜礼部尚书,(天宝)十四载卒。”文盖作于此时。

唐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丁酉                 

《杨起居画古松赞》(卷一三)

案:杨起居当为杨绾。《旧唐书·杨绾传》:“天宝末,安禄山反,肃宗即位于灵武。绾自贼中冒难,披榛求食,以赴行在。(中略)拜起居舍人,知制诰。”肃宗至德元年七月即位灵武,二年十月还长安,杨绾奔赴行在,拜起居舍人当在此时。乾元元年已迁员外,见杜甫《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诗。独孤及与杨绾相遇,为其画松作赞,应在本年。

乾元元年(七五八)戊戌

《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卷一四)

案:刘少府即诗人刘长卿。据傅璇琮先生考,刘长卿平生两次遭贬,贬南巴尉在至德三年[1]。《全唐诗》卷一五一刘长卿《狱中闻收东京有赦》诗云:“传闻阙下降丝纶,为报关东灭虏尘。壮志已怜成白首,余生犹待发青春。”考《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十月,“壬戌,广平王入东京”;“十二月戊午朔,上御丹凤门,下制大赦。”诗当作于此时。序云“是月也,舣船吴门,将涉江而西。(中略)但春水方生,孤舟鸟逝,青山芳草,奈远别何。”其行盖在岁初也。

《为谯郡唐太守贺赦表》(卷四)

表云:“伏奉二月五日制书大赦天下,(中略)增鸿名以严父,正荣号以恭己,元元本本,尊尊亲亲,孝之大也。”案:《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三载二月,“乙巳,上御兴庆宫,奉册上皇徽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大帝。丁未,御丹凤门,大赦天下,改至德三载为乾元元年。”二月癸卯朔,丁未五日,知表所云二月五日大赦制书即此。据此知独孤及代唐太守作表在乾元元年二月五日后数日内。

《为张濠州谢上表》(卷四)

表云:“臣休(原作沐,今从《文苑英华》)言,顷陷身凶族,待罪黄沙,戮社衅鼓,是臣之分。陛下照臣以日月之光,察其微恳,拔臣于缧绁之下,授以专城。”案:“陷身凶族”当指安史之乱陷贼中受伪职,故克复之后乃系狱。受伪职官重者于至德二载十二月处斩,轻者乾元元年二月大赦后减罪,张休脱狱牧濠殆在此时。《全唐文》卷四○九崔祐甫《卫尉卿洪州都督张公(休)遗爱碑颂并序》:“牧濠、舒、润三州而及此(指洪州)。”据《唐刺史考》,张休迁洪在上元二年末宝应元年初,时间亦大致相合。罗先生考得独孤及本年六月由洛阳奉母之越,表或作于途经濠州时。

《为独孤中丞天长节进镜表》(卷五)

案:独孤中丞为独孤峻。表云:“臣仕于太上圣皇之朝,早蒙宠秩,位至剖竹。”知作于本年加玄宗尊号之后;表又云:“以去年五月五日于淮阳铸上件镜,欲献之行在,为圣皇寿,(中略)臣幸逢佳节,愿展微诚。”以此观之,表应作于今年九月三日前。盖肃宗至德二载十月还京,五月方在行在也。肃宗九月三日诞,见《册府元龟》卷二。

《为独孤中丞让官爵表》(卷五)

案:表云:“今闻大军长驱,已济河围邺”,当指九节度围相州,事在本年九月。然则表应作于九月后。

乾元二年(七五六)己亥

《为独孤中丞谢赐紫衣银盘鰕等表》(卷五)

表云:“二十三日,中使刘光俊至,又奉宣口敕,(中略)臣拔自周行,见委戎律,受金钺,分竹符,荷天之宠,岁一周矣。”案:独孤峻授越节在去年,此言牧越已周年,当在本年。 

《祭衢州李司士文》(卷一九)

据文集卷一二《唐故衢州司士参军李府君墓志铭》,李司士名涛,乾元二年终于扬州,同年权窆于衢州。文自称前华阴尉,则应作于本年李涛初殁时,及时在越州丁母忧。

上元元年(七六○ )庚子

《为江东节度使奏破余姚草贼龚厉捷书表》(卷五)

表云:“自顷胡寇作逆,吴越震恐,龚厉父子乘间起兵,劫明州之人,掠余姚之地。(中略)臣受钺未几,睹兹成功,无任庆快之至!”案:崐江东节度使乾元元年三月始设,领越州刺史。据《唐刺史考》,乾元元年为李希言,同年独孤峻代之。乾元二年六月吕延之复代独孤峻,至上元元年十月为赵良弼所代。表云战于三月二十九日,当为上元元年春事。乾元元年春独孤及尚未之越,抵越后为独孤峻所作表均书明为独孤中丞作。此表非为李希言、独孤峻作明矣。上元元年冬赵良弼刺越时,及已入江淮都统李簊幕,年底随簊至洪州,翌年秋方归吴郡。由此观之,表为上元元年春代吕延之作殆无疑。文集于题下注“代宗”,当是后人妄加。

上元二年(七六一)辛丑

《为杭州李使君论李藏用守杭州功表》(卷五)

表云:“臣闻当逆贼刘展拥兵过江之日,变起仓促,锋不可当。(中略)今逆寇虽殄(原作尔,今从《文苑英华》),人心犹携,山洞海岛,往往结聚。”据此,表作于刘展之乱初平时。《旧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正月,“乙未,平卢兵马使田神功生擒刘展,扬润平。”表应作于本年春。

《洪州大云寺铜钟铭》(卷七)

铭序云:“越五年辛丑,新钟成 。”据罗先生考,及去年冬随江淮都统李簊由扬州赴洪州,今年夏离洪赴苏州,是铭当作于今年五月。

《为明州独孤使君祭员郎中文》(卷一九)

案:独孤使君名问俗,员郎中名锡。据《唐刺史考》,独孤问俗任明州刺史在上元元年至宝应元年间,文应作于此时。

唐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壬寅

《送宇文协律赴西江序》(卷一四)

序云:“复周正之年,天子以润州刺史张公休为豫章太守,豫章之人庶且富。部从事县大夫缺而不补,先以檄徵协律于会稽。”案:《新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大赦,去乾元大圣光文武孝感号,去上元号,以十一月为岁首,月以斗所建辰为名。”此即所谓复周正之年也,据文中“于越(原误作域)长路,江皋暮春”之语,知序作于本年春。

《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讌集序》(卷一四)

序云:“冬十月辛未,徵会于此堂,讌朋友故旧也。案:序中有“方今溟海始波,世屯未康”之语,当指浙东袁晁农民暴动。《旧唐书·代宗纪》宝应元年八月,“台州贼袁晁陷台州,连陷浙东州县。”文当作于本年十月。

广德元年(七六三)癸卯

《送屯田李员外充宣慰判官赴河北序》(卷一五)

据《旧唐书·李涵传》,涵曾两度宣慰河北,前在“初平河朔”之际即广德元年,后在大历二年九月(详该年作品系年),李员外应是李涵判官。序云:“秦吴燕送之别,昔人所怆”,则时独孤及在吴,当为前次出使。今姑系于本年。

《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卷九)

文云:“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终于杭州龙兴寺,(中略)门弟子虔奉遗旨,粤以是月某日焚身于某山,起塔于某原,从拘尸城之遗制也。右补阙赵郡李纾、殿中丞侍御史顿丘李汤尝以文字言语游公廊庑,至是相与追录遗懿,以诒尘劫。”案:“至是”谓作铭之时,与起塔非一年事也。《宋高僧传》卷十五《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云:“临终,顾谓弟子行荼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曹)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中略)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据此,灵一示寂之初起塔立石时李纾尚官左卫兵曹,李汤则为嘉兴县令。赞宁所述当据碑文结衔,其碑与塔铭非一文也。独孤及作此铭时,则二李各已迁升。李汤生平不详,李纾广德元年至大历初见任补阙(《嘉泰吴兴志》卷十八、《旧唐书》本传)。又《高僧传》称独孤及左金吾卫兵曹,则应在永泰元年初入朝任拾遗前。要之,塔铭作于广德元年或二年中。

《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文章集录序》(卷一三)

序云:“公之元兄尚书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曰某,(中略)缉其遗札,得诗赋赞论表启序颂铭诔记凡若干篇,编为五卷。”案:萧名立,其兄即卷十一《唐故给事中赠吏部侍郎萧公墓志铭》所铭之萧直。志云:“历河南府户曹、京兆府司录参军。其后骤升尚书户部、库部、司勋、吏部四曹郎,自殿中进兼侍御史、中丞、徐州刺史,广德元年中一岁四迁,更七职。”是知萧直任库部员外郎在本年中,序必作于此时。

广德二年(七六四)甲辰

《江州刺史厅壁记》(卷一七)

记云:“今年春,渤海封公继践厥位,(中略)布政三月而人从。(中略)义宁以来百四十有九载,纂斯位者,风声相聆。”案:义宁为隋恭帝年号,义宁元年为公元六一七年,顺推一四九年,当永泰元年(七六五),故罗先生与郁贤皓先生《唐刺史考》均系于此。然而永泰元年独孤及已入朝,而此文却似在江州作。以《卢郎中寻阳竹亭记》观之,独孤及确曾在江州逗留。考今年六月及尚在抚州作《抚州南城县客馆新亭记》,其返江东当在夏秋间。封某春赴任,过三月亦正值夏秋之交也。记疑作于今年。古以年号纪年,时改元频烦,“百四十有九载”之数容或有差。

《卢郎中寻阳竹亭记》(卷一七)

记云:“亭外有山围湓城,峰名香炉”,知亭在江州,当为本年由抚州返江东经江州时作。同卷《抚州南城县客馆新亭记》云:“是岁也,台司审县尹之寄,擢王公昕为南城,(中略)夏六月筑其馆,辨其域于道周作新亭于馆之阳,(中略)是岁广德二年也。”独孤及过江当在六月后。

《送商州郑司马之任序》(卷一五)

序云:“往岁司马宰湖而湖人安辑,大驾东狩之往复也,供帐职办,天子以为能,故宠之以两绶,劳勤也;今兹佐商,增秩也。”案:“大驾东狩”指广德元年代宗避吐蕃幸陕州,此言往岁,当在今年前后。序云“是日南迈,流火戒节”,知在七月间。

永泰元年(七六五)乙巳

《送孙侍御赴凤翔幕府序》(卷一五)

序云:“右扶风之地,跨枕陇蜀,扼秦西门,帝命司徒为唐方叔。开府之日,搜贤自贰,于是孙侯以监察御史领司徒掾。”案:司徒,李抱玉也。《旧唐书·代宗纪》广德二年九月,辛亥,“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进位司徒”;永泰元年正月,“戊申,泽潞李抱玉兼凤翔陇右节度使,兼南道通和吐蕃、凤翔秦陇临洮已东观察处置等使”。序云“二月丙午,乘传诣部”,当为本年二月。

《送泽州李使君兼侍御史充泽潞陈郑节度副使赴本道序》(卷一五)

序云:“今岁皇帝择可以守四方之臣,分命大司徒凉公作藩歧阳,平秩西夏。凉公季弟曰抱真,(中略)董次将之任。”案:抱真充泽潞节度副使,盖因抱玉兼凤翔陇右节度使驻凤翔,代主泽潞事也,其赴任当在春间。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卷一三)

序云:“初太保韩国苗公以两朝秉钧所积廪赐,顾命宗子家老曰:'丧祭之余,以庀功德。’于是我相国颍川公将演成公宏誓之果也,是以树因此幢。”案:苗公即苗晋卿,颍川公为元载。元载初受知于苗晋卿,故晋卿卒后为其建经幢。《旧唐书·代宗纪》永泰元年四月,“戊子,太保致仕苗晋卿薨”。经幢及赞应作于此后不久。卷十九《为元相祭严尚书文》亦为同时代元载作。

《送梁郎中奏事毕归幕府序》(卷一五)

序云:“元年夏,相国凉公将城禥阳、百里二城,即戎于境,先命从事兵部郎中安平(应作定)梁公镇如京师请王命,且料民以调兵食。(中略)六月庚戌,以玺书还雍,改辕而西。”案:大历元年改元在十一月,此序必作于本年六月。

元年(七六六)丙午

《送吏部杜郎中兵部杨郎中入蜀序》(卷一五)

序云:“方当天子命将帅以守四方,丞相秉钺为唐南仲,择佐命介,宜先才者。”案:丞相谓杜鸿渐。《旧唐书·代宗纪》永泰二年二月,“壬子,命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杜鸿渐兼成都尹,持节充山南西道、剑南东川等道副元帅,仍充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平郭英之乱也。”杨、杜二人入蜀当在此后不久。

《送韦评事赴河南召募毕还京序》(卷一四)

序云:“天子方将开外户,扫绝漠,故授相国卫公钺,俾出作方叔,(中略)由是命我廷尉评事韦公实佐其任。”案:相国卫公,杜鸿渐也。韦评事佐任至河南召募当在本年。序言“自春至于是月”,其还当为夏间。

《代文武百官贺芝草表》(卷四)

案:文云“臣等伏见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奏含晖院及白华亭院内并芝草生者,(中略)陛下贤圣恭俭,慈仁爱人,开阐学校,尊教劝德”,当为永泰二年正月诏复太学之后事。《旧唐书·代宗纪》永泰二年七月,“癸未,太庙二室芝草生。”文当作于此时。

二年(七六七)丁未

《送蒋员外奏事毕还扬州序》(卷一六)

序云:“扬州牧赵国崔公,使其部从事侍御史吴兴蒋晁如京师,条奏官府之废置、岁月之委会。(中略)既将命,赵公拜左仆射,蒋侯加尚书郎之位。”案:《旧唐书·代宗纪》永泰二年,“六月戊戌,以淮南节度使崔圆检校尚书左仆射”。又,序言“浊泾素浐,春水始生,秦原青青,诸草皆秀”,知蒋晁归时在春日,应为本年春。

《为杨左丞祭李相公文》(卷一九)

文云:“年月日尚书左丞杨绾、吏部侍郎李季卿、吏部侍郎王延昌、刑部侍郎魏少游、工部侍郎徐浩谨以清酌少牢之奠敬祭于故相国李公之灵。”案:李相公,李麟也,乾元二年卒(《旧唐书》本传)。据严耕望先生《唐仆尚丞郎表》,徐浩官工部侍郎在二年春至五月间,按之他人履历亦合,知此文作于今年春夏间。

《崔中丞城南池送徐侍郎还京序》(卷一六)

序云:“侍郎昔为河南督邮;河阳令,其解龟处也,东人思其遗美。今出入夷险,历二十载而一来。”案:徐侍郎,徐浩也。《旧唐书·徐浩传》载“调授河南司录,历河阳令,以善政称”,与序正合。其任河阳令在天宝中,历二十年约当大历初。《旧唐书》本传又载:“代宗徵拜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寻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据严耕望先生考,大历二年正月工部侍郎为赵纵,徐浩继任至五月出镇岭南。据《唐刺史考》,大历前后崔姓任河南尹者仅崔昭一人,疑在大历初,亦与序合。今系序于本年。观序有“伊洛春树”之语,乃春日也。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左丞兼御史大夫等六表》(卷四)

案:李给事,李涵也。《旧唐书》本传:“迁尚书左丞,以幽州之乱,充河朔宣慰使。”又,《旧唐书·唐代宗》大历二年九月乙酉,“命左丞李涵宣慰河北”。是其以左丞出使为大历二年事也。观第五表云:“臣去冬十一月某日又诣银台门下上表陈情,至今积旬,未奉恩旨”,则代宗初命其出使当在大历元年,因再三辞免不获方奉诏启程。然则六表中二、三、四表作于大元年,五、六、七表作于大历二年。

《送韦司直还福州序》(卷一五)

序云:“始者与吾子会于抚,(中略)自云摇雨散,凡四悲秋而一会面。”案:文集卷一有《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诗,南丰在抚州。及与韦司直初晤盖在此时。癸卯,广德元年也。京师失守在十月,序言“四悲秋”,则当作于本年冬或明年春。

三年(七六八)戊申

《贺太阳当亏不亏表》(卷四)

集于题下注:“大历十三年。”案:独孤及卒于大历十二年,此必有衍误。表云:“臣某等言,伏见今月一日云物阴晦、太阳当亏不亏者。”考《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三年,“三月乙巳朔,日有食之”。知表作于此时,注中“十”字衍也。

《送张徵君寅游江南序》(卷一四)

序云:“初贞元二年进贤星明,于是夫子与广陵马曾俱以元辟焉。一命而俯受服赤墀之下。子甘节不夺,归耕南阳。(中略)至是夏六月,以菰菜之兴扁舟而东。”案:独孤及大历十二年卒,此“贞元”必非年号,殆改元之谓也。考《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二年十月,“癸卯,上御紫宸殿,策试茂才异行、安贫乐道、孝悌力田、高蹈不仕等四科举人。”张徵君疑即此时应徵。本年五月独孤及除濠州,闰六月十二日到任。序称“津楼直望,江汉在目”,盖六月遇于途也。

《送颍州李使君赴任序》(卷一五)

据《唐刺史考》,天宝至大历间颍州刺史姓李者唯李岵。《通鉴》代宗大历三年九月,“颍州刺史李岵以事忤滑毫节度使令狐彰”,疑即其人。序谓“徂暑之热”,当在本年或本年前之夏日。

四年(七六九)己酉

《金刚经报应述》(卷一七)

文云:“洪州牧、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魏公,身挂元冕,心冥真如。(中略)皇帝中元年冬十月,车驾有避狄之师,(中略)明年王正月大驾返正,公为京兆尹。(中略)岁在乙酉,公以异见告,及跪而述之。”罗先生曰:“广德元年十月吐蕃陷京师,代宗如陕州,十二月驾返长安(《通鉴》二二三)。'明年’为广德二年,魏公为京兆尹,其翌年,岁次乙巳(即永泰元年),云乙酉,误。”今案:文中并未言魏为京兆尹翌年作文,罗先生径定为乙巳,似根据不足。据《旧唐书·魏少游传》:“后为京兆尹,(中略)迁刑部侍郎。大李二年四月,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中略)大历六年三月己未卒于官。”今文称魏洪州牧,必作于大历二年至六年间,故“乙酉”应作己酉,形近而误也。

五年(七七○)庚戌

《祭寿州张使君文》(卷二○)

案:张公名纬之,见李华《寿州刺史厅壁记》(《全唐文》卷三一六)。观文前结衔仅言舒州刺史,与后列检校司封郎中者不同,疑作于本年未加司封郎中衔之时。

六年(七七一)辛亥

《祭扬州韦大夫文》(卷二○)

文云:“维年月日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司封郎中、兼舒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赐紫金鱼袋独孤及谨以嘉蔬柔毛之奠敬祭于故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道节度观察处置使韦公之灵。”案:韦公为韦元甫。《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六年,“八月乙卯,淮南节度使韦元甫卒。”文应作于此时。

《祭韦端公炎文》(卷二○)

文云:“维年月日司封郎中兼舒州刺史独孤及、前舒州司马皇甫曾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侍御史、舒州桐城县丞韦公之灵。”案:独孤及本年三月加司封郎中,皇甫曾于大历七、八年间离舒州返江南[2],文殆作于今年。    

《答杨贲处士书》(卷一八)

案:书云:“及为邦岁期而人疲如初,终日以贡赋不入获谴于上官”。末结衔舒州刺史,知作于刺舒之翌年。据文集卷五《谢舒州刺史兼加朝散大夫表》并罗先生考证,独孤及大历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到舒州任,书应作于本年秋。

七年(七七二)壬子

《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卷一三)

序云:“大历二年迁左拾遗,转左补阙,奉使江表,因省家至丹阳。朝廷虚之郎署位以待君之复,不幸短命,年方五十四而没。”罗先生据此云:“皇甫冉大历二年卒,及为之编集作序当在冉卒后不久”,遂系本文于大历二年。今案:文中只言大历二年迁左拾遗,至转左补阙及奉使不必皆大历二年事也。据储仲君先生考,皇甫冉《和朝郎中扬子玩雪寄山阴严维》(《全唐诗》卷二五○)一诗,朝郎中为韩郎中之误,即润州刺史韩贲,诗约作于大历六年冬,皇甫冉之卒亦在此后[3]。观序云:“君母弟殿中侍御史曾,字孝常,(中略)以及与茂政前后为谏官,故衔痛编次,以论撰见托。”大历六年至八年间,皇甫曾在独孤及舒州部下任司马,其托独孤及作序应在大历七、八年间。

历八年(七七三)癸丑

《送王判官赴福州序》(卷一四)

云:“乃御史大夫李公之命介也,辟书四下,果以嗣宗为首。岁二月,载骤四骆,脂车而东。”案:李公名椅,集卷九《福州都督府新学碑铭》:“大历七年冬十有一月,加御史大夫持节都督福建泉漳汀五州军事,领观察处置都团练等使。”(《旧唐书·代宗纪》同)序送王嗣宗应在本年二月。

九年(七七四)甲寅

《祭滁州李庶子文》(卷二○)

案:李庶子名幼卿。文前自称常州刺史,当作于大历九年之后。文云:“往岁滁城之会,俱未以少别为感,(中略)孰知此际,以是永诀,今万事如昨,书札犹新。”今以集一七《琅琊溪述》观之,知二人之会在大历六年春。文集卷三附李幼卿诗题曰《前年春与独孤常州兄花时为别倏已三年矣今莺花又尔睹物憎怀因之书情聊以奉寄》,据此,诗作于大历九年春。祭文云“书札犹新”,知李幼卿卒于此后不久,今系于此。

历十年(七七五)乙卯

《送柳员外赴上都序》(卷一六)

序云:“今之史臣乐安蒋镇、博陵崔儒顷与弱用同以德进,傥与夫二君子道旧,必话鄙夫疲于郡斋之状。”案:序末云“今日秦吴之别”,知“疲于郡斋”谓常州刺史也。序中又言及谏议大夫韩幼深贻柳书,据《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十二年四月,谏议大夫韩洄(字幼深)等坐元载党贬官,然则序当作于大历九年独孤及刺常后至十二年四月韩洄贬前也,姑系于此。

十一年(七七六)丙辰

《送李副使充贺正使赴上都序》(卷一六)

序云:“之子领秘书著作,于是邦参我军事,事必肃,谋必忠,居处必恭,三年矣。(中略)今兹将东诸侯之命朝于京师。(中略)况惟仲氏典司宸翰,棠棣之华,交映于朝。”案:李副使名纵,李纾之兄,昆季二人均为当时著名文人,刘长卿、卢纶、李端、钱起、戴叔伦、皎然等均有诗与之酬唱。戴叔伦诗题为《送李长史纵之任常州》(《全唐诗》卷二七三),卢纶诗题为《送李纵别驾加员外郎却赴常州幕》(《全唐诗》卷二七六),李端诗题为《送别驾赴晋陵即舍人叔之兄》(《全唐诗》卷二五八),是知李纵乃以常州别驾领常州军副使之职,岁末又充贺正使赴京也。序云“参我军事”三年,当为大历十一年冬。李纵此度入朝得加员外郎,李端诗即翌年送其归常时作。李纵生平及入朝经过,笔者已别有考证[4],可参看。

《送崔员外还鄂州序》(卷一六)

序云:“员外曳朱组,拥使节,将鄂州牧御史中丞吴公之命,方舟如吴。”案:鄂州牧吴公,吴仲孺也,任鄂州在大历八年至十三年间(《唐刺史考》)。序殆作于任常州刺史时,今附于此。

《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襄武李公写真图赞》(卷一三)

案:李公为李涵。《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七年。“二月甲寅,以兵部侍郎李涵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浙西观察使”;大历十一年四月,“丙子,以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御史大夫李涵知台事,充京畿观察使”。赞似作于刺常时,姑附于此。

《唐司直博陵崔氏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卷一二)

志载夫人享寿五十,而不书卒于何年。据“第三女适河南独孤及,年若干,早世”之语可知,太夫人之卒尚在独孤及夫人之后。独孤及夫人卒于大历八年,则此文作于大历八年至十二年四月间,今附于此。

[注]

[1]傅璇琮:《刘长卿事迹考辨》,《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北京。

[2]傅璇琮:《皇甫冉皇甫曾考》,《唐代诗人丛考》。

[3]储仲君:《李嘉皊诗疑年》,《唐代文学研究》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桂林。

[4]蒋寅:《大历诗人札记》,《河北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石家庄。

原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排版|陆金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