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观年谱及作品系年

 红尘幻客 2017-03-24

李观年谱及作品系年

作者:王南冰

摘要:李观是中唐时期古文家,以文驰声,知名当世。本文对李观的家世、生平作了粗略的考证,并对部分作品进行了系年,以便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背景。

关键词:李观;年谱;作品系年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8)03-0086-05

李观(766-794),字元宾,是活跃在中唐时期的古文家,曾与韩愈同拜梁肃门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活动。他提倡的文贵天成,强不高也;上不罔古,下不附今,直以意到为辞,辞迄成章 彰显着古文运动的实质问题。同时,作为龙虎榜的成员,李观与贞元年间的许多名士多有交往,了解李观,对于深入了解中唐时期其他人物裨益良多。

郡望

李观郡望陇西(今属甘肃),居江东吴地(今江苏苏州)。据韩愈《李元宾墓铭》云:其先陇西人也。始来自江之东。又在《瘗砚文》中提到陇西李元宾始从进士,贡在京师《李文公集》卷8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也载:陇西李观,奇士也。李观在《谒夫子庙文》中自称世载儒训者陇西李氏子观。《与张宇侍御书》:……身未入洛,家犹寄吴。《贻先辈孟简书》:仆长于江表,今未弱冠。《上贾仆射书》:观江东一布衣耳,客游长安五年。《与膳部陈员外书》:观长于江湖之乡,学于仁义之书。《东还赋》:我之家兮,逼江湄而临海澨,其地则古有吴王夫差,十代之风兮。考《元和郡县志·江南·苏州吴郡紧》:太湖在(吴)县西南五十里。”“松江在(吴)县南五十里,经昆山入海。李观所谓的江湖之乡,指的就是松江和太湖环绕的这片故土。从以上李观谈及自身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其流露出的深厚的陇西根和江东情。

《新唐书·李华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宗子翰,从子观,皆有名。认为元宾为李华从子,故有些学者把李观的籍贯误认为是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以讹传讹。如:光绪十年王灏《新刊〈李元宾文集〉跋》云:观,字元宾,赵州赞皇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50集部3别集类3也云:观字元宾,赵州赞皇人,李华之从子也;《全唐诗》卷319:李观,字元宾,赵州人;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李观,元宾也,华之从子。岑仲勉先生《唐集质疑》中的《中唐四李观》认为,李华的从子李观,曾任监察御史,而韩愈的好友李观卒于太子校书郎一职,二人同名,但终官、里居和郡望均不同,把元宾李观当作李华从子确实是未审所据

外祖父曾为河南行军司马

据《贻先辈孟简书》:仆外氏河南行军司马,旧曾与足下游扬善声

有兄,名不详。弟名李兑。

《东还赋》:亲之慈兮,兄之友与弟之悌;《与处州李使君书》:藉父兄之庆余,笃信义以立志。谈及其兄。观另有《报弟兑书》一篇,提到弟李兑年不甚幼,……,拟举明经

从叔李士举

李士举,观之从叔,曾任监察御史。贞元九年(793)被任命为观察判官。冬季,任苏州刺史。据《浙西观察判官厅壁记》:太原王公廉察之七年,署监察御史李公士举为观察判官。……,九年冬,苏州刺史有丁忧去官,连城命公来抚吴,……从侄观拜命而书,愧为公羞,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记。考《旧唐书》卷12本纪第12载:贞元三年(787)八月,申,以给事中王纬为润州刺史江(浙)西观察使。从贞元三年(787)后推七年,为贞元九年(793),此年为太原王公廉察之七年,与李观作此文的时间刚好吻合。

舅,某,名不详

1/7页

李观舅,某,为奚陟好友。据《与吏部奚员外书》:观之舅与十丈日与相善,古人之分也。始命观曰:?吾有古人某光大威重,人之杰者,必能倜傥成尔。?” 按:奚陟,字殷卿。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历金部、吏部员外,《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

宗盟兄李益

李益,中唐著名边塞诗人。陇西人,同宗且年长于李观。贞元七年(791),在张献甫幕府任侍御史时与李观相逢。据李观《邠宁庆三州节度飨军记》:朗宁郡王张公,拥七尺之节,临三州之师,牧我邠荒,藩我雍疆。……,国家郊祀之明年,观布衣来游,宾公之筵。宗盟兄侍御史益,有文行忠信,而从朗宁之军,……,故不自书,命观书之。

代宗永泰二年 大历元年丙午(766)一岁

代宗大历二年丁未(767)二岁

代宗大历三年戊申(768)三岁

相关人事:韩愈生。

代宗大历四年己酉(769)四岁

代宗大历五年庚戌(770)五岁

代宗大历六年辛亥(771)六岁

代宗大历七年壬子(772)七岁

代宗大历八年癸丑(773)八岁

代宗大历九年甲寅(774)九岁

此前行年皆不可考,但文墨中略有反映。《与吏部奚员外书》提到有亲而贫,旨养不充。侨处江介,无素基业。李观的《东还赋》云:我之家兮,逼江湄而临海澨,其地则古有吴王夫差,十代之风兮。但传乎稽古,数亩之宅兮,不树乎桑麻。亲之慈兮,兄之友与予之弟悌,常澣衣而菲食。通过李观文中对旧时家乡生活的回忆,可以了解到:李观的家乡逼江临海,家中田宅不广,家人菲食薄衣,但双亲慈爱、兄友弟悌,生活清苦却其乐融融。

相关人事:李华卒。

代宗大历十年乙卯(775)十岁

开始读书学古,受严师心训。据《与右司赵员外书》:观东人之后,十岁读书。

代宗大历十一年丙辰(776)十一岁

代宗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十二岁

相关人事:四月,独孤及卒于常州。

代宗大历十三年戊午(778)十三岁

代宗大历十四年己未(779)十四岁

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十五岁

德宗建中二年辛酉(781)十六岁

能为文,有雄心抱负。据《与右司赵员外书》:观东人之后,十岁读书,十六能文,不止能文,亦有雄心。《与吏部奚员外书》云:观之心与天下之人心异,其所务亦异。在于:愿立可久之誉,非求自身显达,期望取得微名薄禄赡养双亲,以尽孝心。

德宗建中三年壬戌(782)十七岁

德宗建中四年癸亥(783)十八岁

以乡贡进士荐,未赴举,仍居吴地。先修书《与睦州独孤使君书论朱利见》,阐述自己师古、复古、行古之风,被独孤使君称作奇文,亲自召见,视作知己。文曰:观挈身复古,立行师古。据郁贤浩《唐刺史考》考证:独孤使君指的是独孤及之兄独孤氾,约贞元初任睦州刺史。 后写《与张宇侍御书》又论朱利见之事。据《与张宇侍御书》:观年十有八,再忝乡荐。身未入洛,家犹寄吴。判断此信系李观十八岁时即建中四年(783)所书。又据

2/7页

该信:观比有一书,上此州独孤使君。先论朱利见,续以古今事。尔时,独孤公尺书见招,知己相遇。……特赏才调,仍怜义声。仍谓观曰:?见足下高作,奇之又奇。?”;其所上独孤公书,兼录呈上,惟少批睹,明不虚耳。知李观写与独孤氾的书信也当在此年或更早。《贻睦州纠曹王仲连书》中也论述朱利见之事,并提到兼有拙书,致于专城。由此可见:确切的说,独孤氾建中四年(783)就已在睦州刺史任上。

德宗兴元元年甲子(784)十九岁

年未弱冠,求友胜己,但气量偏小,个性张扬。徒步前去孟简家中拜访,一心想与孟简结识,却被孟简称病推脱不见,李观感到受到羞辱。为抒发心中愤懑之情,临走之前,留下书信一封《贻先辈孟简书》。王士祯《池北偶谈》评论此文粗率叫呶,如醉人使酒骂坐据《贻先辈孟简书》:仆长于江表,年未弱冠;仆每怀殊节,不履常迹。立名委运,求友胜己。是以昨昼徒步,奉寻所居。按:孟简,字几道,平昌人,长期寓居吴中,贞元七年进士及第,《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

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二十岁

颇览古今,累受郡荐,虽有求取功名之心,但因资用匮乏,只好静居养晦。据《与房武支使书》:观静居养晦,束发初冠。累受郡荐,不随计偕。直以无亲于权右,寡誉于乡曲。陆行缺徒御,长迈匮资用。此时,州举人陈昌言、朱公荐、戴察均以才获送,却因家庭原因不能赶往京师应试,李观与群公聚会讨论。大胆上书《与房武支使书》,请求支使实数子之囊,备二京之粮或者言之于有司,取我王税,量其丰省,赡其所需。李观凭着书生意气,为群公代言,实乃义举。

《代彝上苏州韦使君书》和《代李图南上苏州韦使君论戴察书》此两封代笔书信也是为人伸张正义之书。信中提到的苏州韦使君指的是韦应物。据郁贤浩《唐刺史考》,韦应物在贞元四年(788)到贞元六年(790)任苏州刺史,与傅璇琮《韦应物系年考证》看法一致。

此年,观要到越地去,经过贵州,途中生病,未能亲临拜谒房使君,遂作《上杭州房使君书》。文曰:观将适于越,途经贵州,无何遇疾,不获俯谒。郁贤浩《唐刺史考》考证此文的杭州房使君为房孺复,约贞元四、五年(约788789)在任。但据李观《上杭州房使君书》首句有:观白衣之王臣也,育于天人间二十年矣。断定此文作于观二十岁左右。此文中有不然者,何得奋于戎佐,一举趾跨上二千石欤,判断此文作于房使君任职之初。白居易《吴郡诗石记》: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为杭州牧,皆豪人也,……时予始年十四五,旅二郡,……前后相去三十七年,江山是而齿发非。……宝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苏州刺史白居易题。郁贤浩先生根据宝历元年上推三十七年为贞元四年,判断贞元四年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房孺复在杭州刺史任,此说不假。但白居易大历七年(772)生,贞元四年(788)已是十七岁,何以在文中写时予始年十四五而不写十六七或十七八呢,难道是白居易醉酒后记错了自己的年龄,似不可能。白居易指的始年十四五是他刚到吴郡的年龄,并不是宝历元年三十七年前的贞元四年,因为贞元四年时,他已经在吴郡居住了四年左右了。白居易所谓的前后相去三十七年的贞元四年,大概指的是诗人苦读诗书以备进士考试之时。《与元九书》中的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诗书正是此时的写照。诗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回想自己备考之苦的当年也是很有可能的。另据顾学颉整理《白居易年谱简编》记载: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白居易十四岁。时旅居苏、杭二州。与白居易《吴郡诗石记》相映照,此时诗人韦应物为苏州刺史,房孺复为杭州刺史,居易深慕其为人,私自念曰:他日得一郡足矣。由此我们判断贞元元年(785),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任杭州牧。

郁贤浩的《唐刺史考》认为《与处州李使君书》的李使君姓名不可考,称其为李某,贞元中,。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也云:名待考。这里,李使君疑为李舟。理由有下:一、李舟贞元年间曾任处州刺史。据梁肃《处州刺史李公墓志铭》:起家除陕州刺吏,换处

3/7页

州刺史。《祭李处州文》又云:梁肃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处州刺史陇西李公之灵。今人严寅春《李舟年谱考略》考证, 李舟于贞元元年(785)先任陕州刺史,未到任,改任处州刺史。二、李舟是陇西成纪人,与李观同宗同姓,故李观在文中称李使君为十叔。

德宗贞元二年丙寅(786)二十一岁

德宗贞元三年丁卯(787)二十二岁

相关人事:李舟卒。韩愈进京应试。

德宗贞元四年戊辰(788)二十三岁

八月,周览秦原,过茂陵,作《吊汉武帝文》。文中有云:戊辰岁秋八月,周览秦原,次茂陵之下。《元和郡县图志》卷2京兆府兴平县有文曰:汉茂陵,在县东北十七里。此年,李观赶往京师,求取功名。据贞元八年(792)韩愈所作《瘗砚文》云:李元宾始从进士,贡在京师,或贻之砚,既四年,悲欢否泰,未尝废其用,凡与之试艺春官,实二年,登上第。由该年上溯四年即为贞元四年(788)。

德宗贞元五年己巳(789)二十四岁

三月始入京,举进士。以卑微的身份干谒豪门高官,倍受打击和冷落,在怅惘和苦闷中拼命挣扎。

行卷《与右司赵员外书》中,李观描述了自己初入京师的生活状况:舍逆旅主人,仰见帝居,双阙入云。顾身仿佯,若游尘止于五岳之高;持无似之文,干有名者数公。望其刮目以鉴真,作致身之椎轮。客去门掩,然以寂寥无言;春官解褐,试士于司存。观亦捧手碟足而淈其不群于伍;灼有明文曰:?我采不渝,尔则怀珉?”;与故旧置酒一榼而欢饮之,以得失相安。然常人有情,亦不免怅焉。此时的李观,身卑位贱,人微言轻,颇具孤寂飘零之感。

德宗贞元六年庚午(790)二十五岁

春冬两次科举考试均应试不第,曾寄身国子监,与欧阳詹同为广文馆生。据《报弟兑书》:六年春,我不利小宗伯。……是年冬,复不利见小宗伯。据《唐摭言·卷一·广文》:天宝九年七月,诏于国子监别广文馆,以举常修进士业者,斯亦救生徒之离散也。始,其春官氏擢广文生者,名第无高下。贞元八年,欧阳詹第三人,李观第五人。《与吏部奚员外书》:观寄国子监时,又闻举子其艰苦憔悴者,虽有铿鍧其才,不如……此时,观又与韩愈、李绛、崔群同游梁肃门下。《唐摭言·卷七·知己》载:贞元中李元宾、韩愈、李绛、崔群同年进士,先是四君子定交久矣,共游梁补阙之门。春试落榜后,有干谒之作《与右司赵员外书》,前文已述。另有《与膳部陈员外书》上书陈员外,提出愿有司留视于轨度之外,绥听于声称之遗。此文的膳部陈员外为陈京。据清劳格等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考证:德宗时,陈京又考外补,膳外补。《全唐文》卷591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左补阙、尚书膳部考功员外郎、司封郎中、给事中、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新唐书·陈京传》载:贞元七年……京以考功员外郎又言……”。由以上推断:陈京在贞元七年(791)前后任膳部员外郎。

秋季,迫近科举考试之时,李观作《与吏部奚员外书》以干谒吏部奚员外,但仍无果而终。据清劳格等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考证,此吏部奚员外为奚陟。据《与吏部奚员外书》:加复入此月,夏草尽绿,朔风之情起,白华之恋切。无衣之累叹,偏在遥夕。……今去举已促,甚自激发,其有未知己者,大可畏也。俾未知者有闻,非十丈其谁哉。文中另外提到昨者有《放歌行》一篇,拟动李令公,徼数金之恩。《放歌行》今已不可见。李令公为李晟,德宗时为中书令。《旧唐书》卷12:晟复收京城,……己酉,加李晟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一千户。

据《旧唐书》卷13本纪第13: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上亲祀昊天上帝于郊丘。观作《郊天颂》宣扬郊

4/7页

祭准备时的肃穆气象,称颂皇上的圣德。其文《常州军事判官厅壁记》亦有所提及:六年冬,皇帝郊昊天,理百神。《说新雨》似是此年之作,中有:雨不戾止,……岁四月中,旱炎爞爞

德宗贞元七年辛未(791)二十六岁

于京师穷居,读书著文。司分之月,乘罢驴,出长安,西游干谒诸侯,无望,后复归长安。见观《报弟兑书》:六年春,……,乃以其明年司分之月,乘罢驴出长安,西游一二诸侯,求实于囊,往复千里,投身甚难。……会候人举烽,我茫然谓戎来,遂夜奔归。长安穷处,萧条如初。适逢邠宁庆三州节度飨军,李观参与此筵,受其宗盟兄侍御史李益之托,作《邠宁庆三州节度饗军记》,文曰:于时岁纪协洽,国家郊祀之明年,观布衣来游,宾公之筵。据此推断此文作于贞元七年(791)。又据郁贤浩《唐刺史考》,时任邠宁庆三州节度的是张献甫,此公贞元四年(788)——贞元十二年(796)在任。

八月,作《报弟兑书》,把自己入京三年的困窘情形告知胞弟李兑,勉励李兑为文贵在天成,为人千万孝悌,情真意切。据《报弟兑书》:行至八月,天地凄凉。叶下西郊,我在空房。”“文贵天成,不可强高也。……千万孝悌,其兄云云。

九月,作《吊监察御史韩弇没蕃文》,文曰:维唐贞元元年,匈奴上款乞盟。……监察御史韩君载笔而随焉。……韩君之为擒,其几命欤。五年于兹,生死不寻。……秦中九月,黄叶始下,烈烈飘野,望君申吊。监察御史韩弇为韩愈的从兄。据《册府元龟》卷981:贞元三年五月戊子,以侍中浑瑊为吐蕃清水会盟,……须臾,贼众四合,荣力屈而降,奉朝及瑊、判官殿中侍御史韩弇,并为乱兵所杀。;《新唐书》卷7:三年闰月辛未,浑瑊及吐蕃盟于平凉,吐蕃执会盟副使兵部尚书崔汉衡,杀判官殿中侍御史韩弇。;《钦定续通志》卷10:三年“……辛未浑瑊及吐蕃盟于平凉,为吐蕃兵所劫,执副使崔汉衡杀判官韩弇。这三处文献记载,结盟的时间即韩弇被虏的时间为贞元三年(787),由贞元三年(787)推后五年即贞元七年(791)。此文后被李观献于陆贽观览,我们对所献之文时间的推断也印证了此文最晚创作于贞元七年(791)。

十一月,李观曾从京师到高陵经过西安市东北的东渭桥,作《东渭桥铭》一文,抒发有时行,功有时止的感慨。

相关人事:韦应物卒于苏州刺史任。

德宗贞元八年壬申(792)二十七岁

春季,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试《明水赋》(亡佚)、《御沟新柳》诗。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卷3“贞元八年条:试《明水赋》,以?玄化无宰,至精感通?为韵,见《文苑英华》。《御沟新柳诗》,见洪兴祖《韩子年谱》。《全唐文》卷960有缺名《明水赋》一篇,与贞元八年试题同题同韵,是否为李观之作,尚待考。

是年,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比部郎中王础与右补阙翰林学士梁肃辅佐之,号称得人皆煊赫。李观与韩愈、欧阳詹、冯宿等同榜进士及第,共23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见《新唐书·欧阳詹传》)。欧阳詹第三名,李观第五名,冯宿第六名,韩愈第十三名。除《登科记考》外,李贻孙《欧阳詹文集序》也有叙述: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部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李观于帖经日当天作文《帖经日上侍郎书》,侍郎指的是兵部侍郎陆贽。文中提到贞元七年(791)冬季,观曾向陆侍郎献文十篇,列举有九篇:《安边书》、《汉祖斩白蛇剑赞》、《报弟书》、《邠宁庆三州节度飨军记》、《谒文宣王庙文》、《大夫种碑》、《项籍碑》、《请修太学书》、《吊韩弇没胡中文》。可以推断以上九篇作于贞元七年(791)冬季之前。

李观有诗《赠冯宿》,诗云:寒晨上秦原,游子衣飘飘。……时无青松心,顾我独不凋。按: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与李观同年朋友,《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韩愈在

5/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