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21年5月1日,晴,21-28度。游览温州瓯江、郭公山、最胜寺、翠微山、下寅教堂、城隍庙、黄龙山、太平寺、妙果寺和松台山等景点,住宿温州涵景苑。 (上图:瓯城景色) ![]() 2021年4月29-5月11日,我乘火车到温州和南昌旅游,历时13天。4月29日上午9点29分从成都出发,到达温州站时已是次日晚上11点半。休息调整后,今天一早便起床,骑单车沿瓯江绿道到城区游玩。 (上图:住宿地涵景苑) ![]() 温州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因地处温峤岭以南,气候温润,故称“温州”。温州在西汉时曾是东瓯国故地,因此也称东瓯或瓯。传说建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又名鹿城。 (上图:瓯江游轮) ![]() 说道温州,一般人都会认为温州人会做生意,经济很发达。其实,温州不仅经济发达,而且还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景色美丽而多姿的城市,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上图:最胜寺外景) ![]() 瓯江位于温州城北岸,站在河堤举目远望,但见江水从西往东缓缓而来,穿城而过注入东海,水面辽阔,烟波浩渺,景色十分壮观! (上图:瓯江码头) ![]() 瓯江两岸有数十个码头,蜿蜒长达十多公里,港区域广水深、风平浪静,有不少货轮和客轮在此停泊,是一个河口与海湾同时兼备的天然良港。 (上图:瓯江行船) ![]() 温州四周都是山地,属雁荡山系。但市内却很平坦,只有数座不大的孤山点缀其中,郭公山就是其中的一座。 (上图:郭公山陈府殿) ![]() 郭公山原名西郭山,地处温州城西北端,紧靠瓯江南岸。据载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置永嘉郡,请当时著名学者、风水家郭璞为之卜城。郭登西廓山察看地形,见九山环列,犹如北斗星座,依山控海,形势险要,遂建议跨山筑城,以保民众安宁,此为温州建城之始。瓯人为纪念郭璞,遂将西廓山更名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 (上图:陈府殿内景) ![]() 郭公山占地7.5公顷,海拔17.2米。面积虽小,但前人留下的古迹却很多,除郭公祠外,还有最胜寺、陈府观和观音阁等。最胜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坐西朝东,占地1152平米。寺宇依山起势,由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和两侧厢房组成,建造颇为雄伟。 (上图:温州府城隍庙) ![]() 从郭公山往西骑行约两公里处,有黄龙山兀立。山上寺庙很多,有温州府城隍庙、三港殿、广利禅寺和下寅教堂等。 (上图:城隍庙内景) ![]() 温州府城隍庙在黄龙山北麓,有山门、灵霄宝殿和配殿建筑,里面供奉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文昌君、城隍夫人、土地公婆等诸神像。 (上图:灵霄宝殿) ![]() 温州寺庙似乎很多,老城区有9座山峰,每座山上都建有寺庙,有的山上还有四五座。整个温州城各类寺庙难以数计,一座山上既有佛教寺院,也有道家宫观,还有基督教堂,这种现象在游玩时也会经常看到,和内陆明显不同。 (上图:下寅教堂) ![]() 黄龙山的北面是翠微山,以山色苍翠幽微而得名。山中有寺、庙、阁、亭、廊等,为市民户外休闲之地。 (上图:翠微山公园) ![]() 翠微山南麓有太平寺, 该寺依山涵水,风景秀丽,建筑雄伟,香火特别旺盛,为温州十大丛林之一。 (上图:太平寺山门) ![]() 太平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王钱缪统治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明代时曾加以扩建,僧人多达800之众,且高僧辈出,名闻遐迩。清中叶后,该寺逐渐衰废,解放后为部队驻地。现寺院是2003年后在原址上重建的。 (上图:太平寺天王造像) ![]() 太平寺虽是重建,但打造十分精美。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讲经堂、僧舍、斋堂和佛学院等组成,占地近3万平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上图:太平寺大雄宝殿) ![]() 该寺建筑十分考究,据说大雄宝殿立柱径阔达70公分,均选于远洋名木佳材,如非洲铁木、印尼波萝格等。整座寺庙雕窗画栋,富丽堂皇,称得上是宗教艺术之珍品! (上图:大雄宝殿内景) ![]() 妙果寺位于松台山下,绿枝掩映,环境清幽,是东瓯又一名刹。此寺在翠微山东南约三公里处,属老城范围。 (上图:妙果寺宿觉讲堂) ![]() “妙果”为佛教用语,意思为正果、佛果。 妙果寺始创于唐神龙年间(705),元明清期间代有兴废,解放后开拓公路时寺被拆除,1983年修复重建,重建前后长达十余年之久,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净光塔、观音阁及左右配殿,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檐斗拱,气势雄浑。 (上图:妙果寺大殿) ![]() 净光塔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僖宗时正式赐予塔名,后毁圮。现存塔为2002年重建,高65.46米,八角七层仿唐楼阁式。凭栏远眺,可尽揽江月松风之胜。此塔耸立在松台山顶,市内很远地方都能见到,为温州著名景观之一。 (上图:妙果寺净光塔) ![]() 寺有钟亭一座,内陈列着一口铁钟,为宋代遗物,称“济陀钟”,民间俗称“猪头钟”。此钟“非铜非铁,酷似青石,音响铿明,迥异寻常”,为妙果寺镇寺之宝。 (上图:猪头钟) ![]() 相传,北宋元丰年间,有一呆头和尚来妙果寺挂单。呆和尚将每日化缘所得皆换成猪头大快朵颐,并埋猪骨于地,曰:“此吾历年化缘所铸之钟,七七四十九日后乃成”,此后就不见呆僧踪迹。妙果寺僧人未及四十九天即掘土查看,发现一钟尚热。因此钟与猪头有关,故得名“猪头钟”。 古钟亭上有对联“稽于史实松台山上仙人井;留得民谣妙果寺中猪头钟”,说到的两个重要文物,其一就是指的这口钟。 (上图: 净光塔顶远眺) ![]() 妙果寺在人民西路北边。街对面有旧书及古玩市场。里面东西很多,值得一看。 (上图: 妙果寺古玩市场) ![]() 松台山海拔39米,面积4.23公顷。山上苍松林立,顶平如台。除妙果寺外,还有落霞潭,普觉庵和仙人井旧迹。 (上图:松台山及净光塔 ) ![]() 松台山在老城西南角,这一带街上还保留了不少民国时期建筑,多为砖石结构,中西合璧,富有东南地方特色。 (上图:温州民国时期建筑) ![]() 尽管温州经济很发达,但市内仍有很多旧街,街巷较窄,两旁民居都是两三层阁楼,鳞次栉比,颇具老温州遗韵。 (上图:温州老民居) ![]() 二、5月2日,晴,18-25度,游览江心屿、华盖山、积谷山、中山公园、三十六坊和五马街等,住宿温州涵景苑。 (上图:通往江心屿的轮渡码头) ![]() 江心屿是温州城内最著名的名胜风景区,位于市区北面瓯江中心处,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狭的孤岛。 (上图:孤屿叠水景观) ![]() 江心屿面积一千余亩,全岛由东园、西园和拓园组成,名胜风景区主要集中在东园。 (上图: 解放军浙南游击队纪念碑) ![]() 江心屿四周为瓯江包围,江面水阔天高,烟波浩渺,岛上绿草如茵,佳木葱茏,有“罗浮雪影、春城烟雨、海淀朝霞、孟楼潮韵、沙汀渔火”等十景,被称为“瓯江蓬莱”,为中国四大名屿之一。 (上图: 江心屿东园景色) ![]() 江心屿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著名诗人如谢灵运、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于江心屿。屿中名胜古迹众多,有江心寺、兴庆寺、东塔、西塔、象岩、文公祠、浩然楼、谢公亭、澄鲜阁、英领事馆旧址、红十三军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等景点。 (上图: 江心屿东塔远眺) ![]() 英领事馆旧址在江心屿东园南端。 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次年4月英领事进驻温州,1894年在江心屿建领事馆三层大楼,第二年又扩建一幢两层楼房。1924年英领馆撤销后,房屋变为税务司别墅。解放后领事馆为工人疗养院所用,现辟为“温州近代开埠史馆”。 (上图:英领事馆旧址 ) ![]() 领事馆占地1309平方米,建筑立面采用券柱式外廊,清水墙面,窗子砖砌拱券。从内部结构来看,采用石楼梯、木扶手、拼花硬木地板、壁炉等装饰,为欧式建筑手法,是地道的外来文化产品。 (上图:英领事馆内景) ![]() 英领事馆旧址是一部活的史书,它见证了晚清时期国力积弱,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史实,对研究温州乃至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旧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栁拂东园) ![]()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六面七层,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艺术价值,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 (上图:西塔) ![]()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元、明、清时多次重修。塔高28米,6面7层,青砖围砌,原塔每层有栏廊环绕,扶梯直上塔顶,俯瞰瓯江景色。1894年英国人在东塔山下建造领事馆,借口警卫安全需要,强迫官府拆除东塔外墙飞檐走廓,仅留这六面光秃塔身。现塔顶有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蔚为壮观! (上图:江心屿东园入口) ![]() 文公祠即文天祥祠,位于东园南侧。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1981年整修,现回廊镶嵌《正气歌》及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祠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上图: 文公祠) ![]() 江心寺在文公祠西侧,始建于唐咸通七年(866),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连接,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坐像,上檐为乾隆御书“圆通殿”大匾,此殿规模宏大,精美壮观。后殿称三圣殿,中供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圣立像。 (上图: 江心寺外景 ) ![]() 江心寺在古代名气很大,历史上许多诗人名士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不少日本、新罗僧人也曾在此研教参禅,宋代诗人徐照有“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反映了寺庙中外交流盛况。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有“江天佛国”之美称。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重点寺院之一。 (上图: 江心寺圆通殿 ) ![]() 浩然楼位于文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登楼远眺,瓯江上往来巨轮小帆,市区鳞次柿比房屋以及海坛、翠微诸山,均一览无余。 (上图: 东园共青湖) ![]() 澄鲜阁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运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 (上图:卓公亭 ) ![]()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这是李白游览江心屿时留下的诗句。如今的江心屿已不在是一叶孤岛,东瓯大桥跨江而过,早将小岛与陆地连接。江岛四周高楼林立,万吨货轮不时穿过,与古时意境大有不同!尽管这样,众多游客仍愿意坐上游轮,摆渡上岛,去欣赏、领悟、感受小岛幽美的自然景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图:瓯江轮渡) ![]() 温州的共享单车很多,有青桔、哈罗和美团等,使用十分方便。从江心屿乘船回到温州城,骑单车到中山公园约20分钟便可到达。 (上图:中山公园门坊) ![]() 中山公园在瓯城东南隅,前接华盖山,后靠积谷山,占地4.8公顷。公园地处闹市区,面积虽不大,但园内名木古树苍翠,亭台楼阁优雅,每天来此游玩的人很多。 (上图:中山纪念堂) ![]() 中山公园是温州最早的市民公园。1927年北伐军进入浙江后建造,以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而得名。园内“中山纪念堂”平面呈凸字形,楼阁式建筑,中西结合,风格典雅,为瓯城民国时期优秀建筑之一。园内还有音乐台、白鹿像、登云桥、冽泉井、摩岩刻石、飞霞洞、谢客岩、池上楼、如意亭等景点,为历史文化名园。 (上图:积谷山麓) ![]() 从中山公园北门出来往西走,就是著名的五马商业街。 (上图:五马街铜雕) ![]()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街长四百米,宽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此街历史悠久,据说晋代在营建温州城时,是根据“倚江、负山、通水”和“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之原则进行布局的,其中“南市”就在现在的五马街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上图:老街年轻的古装游客) ![]() 五马街的建筑多为二三层楼房,砖木结构,临街面常用山墙立体造型,墙面有线条或浮雕装饰,较完整地恢复和保留了民国时期商埠类建筑风格。(上图:五马街建筑) ![]() 五马街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很多老字号又重新恢复开业,如乾宁斋、元昌、葆大、徐德昌、正丰和和同人和等,使这条老街充满民国旧时风韵。据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这条街非常热闹,每天游人不断,穿流不息。但现在看来,街上行人并不多,显得有点冷清,倒是有一些年轻人穿着五彩汉服,嘻笑喧闹,多少给这条历史名街增加了鲜亮的色彩。 (未完待续) (上图:五马街西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