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敏辉主任:生理性缺血训练——高血压冠心病康复训练的新方向

 新民中街 2022-04-10

  姜敏辉主任首先介绍了生理性缺血训练的历史。1986年MurryCE等人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发现并首先提出了缺血预适应的概念,这个发现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过程中减少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3年,PrzyklenkK等人提出远隔缺血预适应的概念。相比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两种有创的方法,远隔缺血预适应通过远隔肢体的短暂缺血达到使心肌细胞能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的目的。

  研究发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反复心肌缺血)发生心肌梗死或致死性心肌梗死比例较小;无心绞痛发作者容易发生大面积甚至致死性心肌梗死。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表明心肌缺血可以促进冠脉侧枝循环的形成,而不缺血的动物则无侧枝循环的形成。

  缺血不仅是病理现象,也可以是短暂血管收缩的生理现象,例如短暂结扎肢体引起暂时性远端组织缺血。无论病理性还是生理性缺血都可以导致缺血后局部组织代谢产物积聚,并反馈性引发毛细血管的扩张和血流量的增加,以恢复供需平衡。长此以往,可激发或促进局部侧枝循环的形成。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区域有效侧枝循环形成是缺血心肌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重要的治疗机制。那么,如何增加缺血区心肌的侧枝循环呢?

  陆晓等用猪作为研究对象表明高强度运动诱发的短暂性心肌缺血训练能够促进冠脉侧枝循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运动促进心肌侧枝循环形成的作用与运动强度相关,运动强度越大,冠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作用越明显。

  而我国的励建安教授也正式提出将反复的无创的可逆可控的生理性缺血称之为生理性缺血训练(physiologicischemictraining,PIT),即反复在正常肢体骨骼肌造成暂时缺血,造成训练的远隔作用,促进病理性缺血部位的侧枝循环形成,实现“生物搭桥”。

  生理性缺血训练通过反复在正常肌肉造成暂时缺血,通过长时程(一般超过四周)的训练,能促进远隔病理性缺血部位的侧枝循环形成,对缺血部位保护作用持久,为长期效应,是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手段。

  一、生理性远隔缺血训练的方法

  1.骨骼肌的等长收缩;

  2.通过捆扎肢体阻断动脉血流。

  骨骼肌的等长收缩可以阻断行走于肌肉中的动脉血流,然后放松恢复血流,反复训练,从而造成一种缺血预适应。

  二、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增加心肌组织冠脉侧枝循环的血流量;

  2.增加心肌组织毛细血管的密度。

  三、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未来展望

  1.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作为一种简单方便并且无创性的治疗方案,一旦我们彻底研究透彻这套治疗方法的机制,它的临床应用前景将一片光明;

  2.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虽然是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案,但毕竟缺血的远端肢体处于一种病理状态,我们必须要设定有明确规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确定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以及其操作的标准;

  4.生理学缺血训练促进冠脉侧枝循环形成即患者自身形成冠状动脉“生物搭桥”以补充缺血区域心肌供血不足,极有可能成为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极具潜力的康复训练手段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