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一)

 学到老图书馆nd 2021-10-24

之前有朋友在微信公众号上留言,说想阅读最新的关于缺血适应训练方面的科普文章,之前的都是好几年前的了。今天,小编就根据最新发布的《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跟大家进行一系列的科普。

01

什么是远隔缺血适应训练

图片





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激发机体内源性抗缺血性损伤能力,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减轻相关器官或组织因缺血带来的损害。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

比如:对胳膊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诱导心脏、脑、肾脏等机体重要的组织或器官产生抗缺血损伤能力。当脑血管、心脏血管发生狭窄甚至闭塞引起相应的脑梗死、心肌梗死时,缺血适应训练增强了脑组织、心脏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减轻因缺血带来的损害,是一种临床可行、易于实施和推广的方法。

02

远隔缺血适应的发展由来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学者已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低氧(或缺氧)适应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但对于“缺血适应”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6年美国学者Murry等研究发现,在对狗进行心肌梗死模型的实验中,对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前,先对其进行4 次阻断血流和恢复血流(各持续5 min)的训练,之后再将前降支持续结扎40 min,发现最终心肌梗死面积减少75% 以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缺血预适应”。

随后,美国学者Przyklenk等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犬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之前,对另外一支动脉进行4 次阻断血流和恢复血流(各持续5 min)的训练,心肌梗死面积仍可减少70%。于1993年,Przyklenk等提出了“远隔缺血适应”。此研究所用的方法即为远隔缺血适应训练的雏形。

2006年,国内学者Li等通过在兔子上进行实验,报道了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的血流阻断与恢复,也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降低心肌损伤。

随后几年,我们团队研发了一种可用于临床的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实施方法,即“肢体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应运而生,2010年左右并应用于临床。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已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所接受。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已被报道可在多种脏器或组织实施应用,但最便于临床普及和应用的方式仍为通过单侧或双侧肢体实施缺血刺激来诱导缺血适应。

03

为什么不直接在颈部对脑组织进行缺血

训练呢?

有患者朋友曾提出疑问,能否在颈部进行缺血适应训练,训练部位与脑组织离得近,这样效果不是更好吗?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对缺血、缺氧性损害极其敏感,当脑组织完全缺血或缺氧几分钟即可导致某些特定神经元的不可逆性死亡。所以,禁止在颈部做缺血适应训练

而上肢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远不及脑部,反复进行的短暂血流阻断和恢复,并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但又能起到诱导缺血适应的效果。

04

可以在腿部进行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吗?

也有人给小编留言,在腿部做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可以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需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患有下肢静脉血栓。而在腿部做训练,有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的风险,严重时肺栓塞会危机生命。因此,不建议在下肢做远隔缺血适应训练

而上肢经常处于活动状态,长血栓的可能性比下肢小得多,所以在上肢做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是安全的。当上肢有水肿、炎症、骨折等情况发生时,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时不能在胳膊上做远隔缺血适应训练。

05

远隔缺血适应训练的分类

根据给予缺血适应训练的时间,与拟保护缺血事件之间的先后关系,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远隔缺血预适应,即在某器官或组织发生缺血之前,在肢体等局部组织做缺血适应训练,诱导产生缺血耐受,预防缺血性损伤;

(2)远隔缺血期适应(或中适应),即在某器官或组织缺血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在肢体等局部组织给予缺血刺激诱导产生缺血耐受,减轻缺血损伤;

(3)远隔缺血后适应,即在某器官或组织的缺血事件经过治疗、血液恢复后,在肢体等局部组织给予缺血刺激诱导产生抗损伤因子,降低再灌注引起的损害等。

其实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易区分给予的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具体属于预适应,中适应,还是后适应,常统一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来描述,其既包含了这三种类型,也包含了各种类型之间的相互组合。

后续将继续为大家科普远隔缺血适应训练的机制,适用人群,禁忌症等相关科普知识。大家有需要解答的疑问,也可以在文章末尾留言。

参考文献: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25): 1953-1967.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10122-002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