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溪绸市

 吴越尽说 2022-04-10

沈莹宝


黄溪,即黄家溪,位于盛泽镇东北郊的京杭古运河畔,与浙江嘉兴市王江泾镇大坝村隔河相望。黄家溪人钱墀所纂清道光《黄溪志》称:“黄溪去县治东南六十里,自汉以前其名未著。……唐宋名合路村。(宋)庆元(1195-1200年)中,尚书黄由筑别业于此,后子孙蕃衍以穆河溪之尾,遂名黄家溪。”

自清初至咸丰十年(1860年),盛泽地区有新杭、盛泽、黄溪三个绸市同时存在,丝绸生产和贸易十分繁荣。关于三个绸市形成的时间,民间曾有多种传闻,有人以“先有黄家溪,后有盛泽镇”之传闻为依据,认为黄溪绸市的历史比盛泽绸市更早。其实,三个绸市的形成时间在明清时期的多部《吴江县志》和清道光《黄溪志》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清乾隆《吴江县志》云:“民人屯聚之所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旧时之“市”,是指形成贸易集市的地方,大于一般的村,但小于镇。新杭市、盛泽市和黄溪市都是进行丝绸贸易的集市,亦即绸市。

明弘治《吴江县志》记载,吴江有平望、黎里、同里、震泽4镇,县市、江南、新杭3市。

明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吴江有平望、黎里、同里、震泽4镇,县市、江南、新杭、八斥、双杨、严墓、檀邱、梅堰、盛泽、庉村10市。

清康熙《吴江县志》(屈运隆纂)记载,吴江有平望、黎里、同里、震泽、盛泽、芦墟、庄(章)练塘7镇,县市、江南、新杭、八斥、双杨、严墓、檀邱、梅堰、庉村、黄溪10市。

《黄溪志·沿革》称:“(黄溪)明以前以村名,居民止数百家。国朝(清朝)康熙中,至二千余家,货物贸易颇盛,遂称为市云。”

又据《黄溪志·旧事》记载:黄溪绸市最初在黄家溪东南的梧字圩和早字圩(今属幸福村)。清朝初年,施塔村(今属幸福村)的刘王庙有一名姓钱的香工,年已70多岁,人们都称他钱阿工。有一天早晨,钱阿工手持神剑,大声呼叫:“昨夜梦见天神,封我为扒平大王,令我劫取富户资财,分给贫民。”一时,有诸多贫民响应。绸市内商家颇为恐慌,纷纷逃离,迁至黄家溪畔的根字圩和翳字圩,于是黄溪绸市在黄家溪两岸兴起。不久,钱阿工被官军剿灭。

从以上各志的记载可知,新杭绸市形成于明弘治(1488-1505年)前,盛泽绸市形成于明嘉靖(1522-1566年)前,黄溪绸市形成于清康熙(1662-1722年)前。

《黄溪志·风俗》记载:“(黄溪)宋元以来居民尚少,至明(洪)熙宣(德)时(1425-1435年)户口日增,渐逐机丝线纬之利,凡织绸者名曰机户。其时绸绫价每两值银八九分,丝每两值银二三分,业此者渐致饶富,于是相沿成俗。入国朝,机户益多。”自明洪熙、宣德时起,黄家溪的农家开始从事织绸,因织绸获利颇丰,于是相沿成俗,并在清朝初年形成黄溪绸市。

当时的黄家溪包括范隅上乡二十三都二十七图所属之根字圩、苗字圩,二十九图所属之委毕圩;范隅下乡二十五都二十一图所属之东依圩、西依圩(旧时之翳字圩后来分拆为东依圩和西依圩)。

至清道光(1821-1850年)时,黄溪绸市已颇具规模:“溪分南北两岸,中夹市河。东有寨湖,西有北角荡,又西为穆和溪。东西距三里。”市河两岸是黄溪绸市的中心,建有20条街坊,46处弄、巷、场、塘等小地名。

这20条街坊是:黄家溪的北岸,自东至西有乐善坊、里仁坊、百寿坊(原名震兴坊)、景福坊、西景坊(原名西镜坊),里仁坊之北有积善坊(即北兜)。南岸自东至西有东永兴坊、西永兴坊、甸嘉坊、万寿坊、富润坊、长春坊、安乐坊、泰安坊、北景坊、南景坊、联秀坊。大家浜之南有尚馨坊、长生坊(即南港)。太平桥之南有太平坊(在委毕圩)。

这46处弄、巷、场、塘等小地名是:北岸自东至西有十景塘(明正德中,里人史永龄筑,横亘寨湖中央)、荡湾、牛场弄、路头弄(俗称臭弄)、邱家弄、计家弄、杨家弄、百岁巷、西木桥弄、钱家弄、胡家弄、计家弄、姚家弄、高家弄、绞圈、庙弄、西庙场、鸭食滩、三里桥港。牛场弄之北有牛场、北兜、大溇,折而向东有萧墩汇。南岸自东至西有东河兜、计家浜、官弄、万寿庵弄、富家弄、大家浜、椿树下、西河弄、唐家浜、邵家浜、跨浜溇、砖瓦弄、潞里港 (又名芦荻)、西洋汇。大家浜以南,东有羊角田、小圈;西有上乡地、唐十亩、唐四亩。枪岸直南有南港,折而向西有睡龙湾、坟荡湾。过太平桥向东有桥潭。

清道光年间,黄溪一带几乎家家织绸。据《黄溪志·风俗》记载:“(黄)溪之风俗,……贫者多自织,使其童稚挽花(提花)。殷实之家雇人织挽,供给必得鲜味,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为人佣织者,立长春、泰安二桥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贫家妇为机户络丝,有竟日在其家者。小儿十二、三岁,即令上花楼习学挽花。凡销绸者曰绸领头,每日收至盛泽、王江泾牙行卖之。花样、轻重,必合北客意,否则上庄辄退。卖丝者曰丝领头,亦有大小之称。其开设牙行招客来售者,曰'大主人’;牵机户来买者,曰'小主人’。经纬粗细任机户自择,然后议价一切交易。乾隆中,银钱不行,制钱票以通往来,即古宝钞遗意。今又更以洋钱矣。”

上面一段文字传达了诸多信息:一、贫苦的人家“多自织”,即在自家的织机上织绸。二、殷实的人家有多台织机,因缺少劳力,必须雇人织绸,“贫家妇为机户络丝,有竟日在其家者。”三、十二、三岁的少年就已学习“挽花”(即在提花织机的花楼上提花)。四、殷实之家为款待织绸的雇工,“供给必得鲜味”。从“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一句中推测,雇人织绸的殷实之家不在少数。五、为人织绸的雇工,站立在黄家溪的长春桥和泰安桥头,等候殷实之家来雇佣,称为“走桥”或“找做”。长春桥和泰安桥头成为早期的劳动力市场。六、黄溪绸市已有“绸领头”和“丝领头”(“领头”即“领投”,为中介商)。七、“绸领头”收了绸,送到盛泽或王江泾绸市去卖。说明在丝绸贸易的环节中,盛泽绸市和王江泾绸市比黄溪绸市的层次更高。八、资金多的“丝领头”“开设牙行招客来售”,称“大主人”;资金少的“丝领头”介绍机户来买丝,称“小主人”。九、此时的丝绸贸易中已用“洋钱”,说明当时丝绸的外销已经成为常态。

    由于黄溪绸市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因此在市河与邻近的河浜上相继建造起密集的桥梁。短短的市河上,自东至西建有安溪桥、长春桥、泰安桥、三元桥、五福桥等五座桥梁;周边的河浜上还有太平桥、联秀桥、永兴桥、万安桥、贵大桥。

大运河的黄家溪一侧有许多小河与运河相通,而运河旁的“塘路”是江浙两省间的交通要道,因此在小河与运河的连接处都建有桥梁,仅黄家溪附近就有南六里桥、三里桥、福善桥、鳜鱼桥、上汇桥、市泾桥、双里桥、七里湾桥等多座桥梁。

随着绸市的繁荣,黄家溪成为吴江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这里的治安也开始得到官府的重视。清代,在黄家溪的东、西两端设立了东口汛和西口汛。东口汛在北崑圩,设汛房三间,烟墩五座,瞭台一座,有巡兵六名,巡船一只;西口汛在飖字圩,设汛房三间,烟墩五座,瞭台一座,有巡兵六名,巡船一只。

黄溪绸市紧靠着京杭古运河,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市面格外的繁华,但最终也因为贴近运河而惨遭兵燹。清咸丰十年(1860年)4月25日,太平军攻克了吴江县城,26日沿大运河南下,经八坼、平望、黄家溪、新杭、王江泾,占领了嘉兴,战火中“黄溪、新杭两市全毁”。

黄溪绸市的绸商和机户为躲避战火纷纷迁往盛泽绸市,一个持续繁荣了两百多年的黄溪绸市就此骤然消失,蜕变为普通的乡村;而盛泽绸市却因各地绸商、机户的大量迁入而迅速崛起,并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的绸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