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越窑,秘色重光

 Bao5685 2022-04-10
图片
中式
君语
+
自然的颜色,是很容易被世人偏爱的。
图片
历史上,人们将越窑出产的专门用于纳贡的精品青瓷器称为“秘色瓷”,但秘色瓷始终是文献中的瓷器,未见到实物。乾隆皇帝有诗云:“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这里的“李唐越器”指的便是秘色瓷无疑。
秘色瓷乃越窑名品,一般认为“秘色”二字最早见于晚唐诗人陆龟蒙所作《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比陆龟蒙年代稍晚的唐五代诗人徐夤,也写过一首题为《贡馀秘色茶盏》的诗来歌咏秘色瓷,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 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 嫩荷涵露别江贲。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图片
越窑青釉碗
中国古代文人描 述或记述器物太过意象, 让人如坠云里雾中,比方上面的那两首诗。中国的文化传统过于强调道,对形而下的器历来不重视,这是事实,著史者也几乎不专门记录器物。但后人从文学或诗歌中 去寻找答案,是自己找错了门道,怪不得古人的。
如果拿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来对照徐夤的 这首《贡馀秘色茶盏》,我们就不得不惊叹诗人对秘色瓷的描述和赞叹其实是十分妥帖和具象的。捧着这个说明书而不得其解,只能说这一千多年来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 或者是缺乏想象,又或者是过度胡思乱想。
图片
越窑青釉撇口尊
这首诗并不难注解,但直到今天,引用的人却依然不得要领,先入为主给自己带节奏。懂诗的人不懂瓷器,本来也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咏物诗,远谈不上多好,似乎并不值得多费心思;懂瓷器的人又困于对诗的理解,所以包括一众研究瓷器的文博专家和收藏名家,在论及这首诗时几乎都是隔靴搔痒,甚至闹出笑话。
《贡馀秘色茶盏》 收录在《全唐诗》第七百零一卷(第二十九首),因为汉字改革,“馀”被简化为“余”,很多引用者包括网络诗词资料均把诗题中的“馀”字写成了“余”,即“贡余秘色茶盏”,顾名思义地理解成“进贡我的秘色茶盏”。“余”作我、作为姓氏解并不是“馀” 的简化字,作“多余”等义时才与“馀”同,这在唐诗中是十分清晰的。在表达“我”这个字义时用“余” 而不是“馀”,在表达“多余”的含义时用“馀”,绝无混淆。诗题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进贡之后余下来 的秘色茶盏”,贡馀者,贡之余也。
图片
越窑青釉海棠式杯
也就是说,徐夤本人并没有进贡秘色茶盏给君王,也不是替贡秘色茶盏的官员或窑工写诗, 他只是偶得了一只秘色茶盏,是进贡所余的。尽管落选贡品,名落孙山,品质依然相当不错,诗人爱不释手,不愿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
从诗的内容来看, “秘”更接近于“神奇”、“罕见”的意涵,应与宋代 所谓“天青”、“粉青”和“梅子青”类似,都是形容当时最顶级最具代表性的青瓷釉色,可能并没有 “秘密”的意思。当然,从另外一方面讲,徐夤既然 愿意为一只贡余的茶盏写诗, 极尽美誉之词,也 从侧面说明了秘色瓷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首句“捩翠融青瑞色新”,直截了当点出了这 “瑞色”即“秘色”的基本色调来源于翠与青。它融 合了翠与青,不是灰的,也不是黄的,是翠绿与青 绿的基调。“瑞色”可以理解为祥瑞之色,也可作 玉色解。“瑞”本义为玉器,在唐以前,青玉是最常 见的玉。
图片
越窑青釉执壶
“瑞色”与陆诗的描述一致,九秋风露时 节的越窑产地慈溪上林湖一带, 千峰不是竞绿, 而是五彩共呈,色彩斑斓,但窑工们在众多颜色 中只“夺”来了其中的翠色。光有美色就能称之为 秘色瓷吗?非也,颔联则讲工匠精雕细琢和瓷器整体概貌,“巧剜”,“轻旋”, 似乎是在讲制坯修 坯,都是形容制瓷工艺极其精湛。“明月”和“薄冰”既形容瓷坯也指瓷器整体,陆羽在《茶经》里 就有“越瓷似冰”的赞誉。有美色有巧工还不够, 颈联讲的是釉光,上句“古镜破苔”与刘禹锡《磨 镜篇》“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异曲同工,形容古镜去锈磨光后明可鉴人,光洁如新;下句比喻瓷釉像刚刚从荷塘里摘下的带着晨露的嫩荷,晶 莹剔透。只有色、工和光这三方面都到了最顶级的标准,即只有釉色、釉光和制坯都到了极致,才 是真正的秘色瓷。对照法门寺出土的瓷器,我们 还能说古人不善于记录器物吗?
图片
秘色瓷八棱瓶
短短几句,秒杀现代人几千上万字仍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除了准确描摹对象, 诗毕竟要富有诗意才 好。现代人丰富了财物,却丢失了诗情,往往无法 领略高妙的诗意。颔联重点是讲工艺之精,釉色 之美。“巧剜明月”,“轻旋薄冰”,诗人用夸张的手 法把陶瓷制胎之精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 前,如果只谈技术,容易丧失诗味,成了钱锺书先生所指“押韵的文件”,宋诗就多犯这个毛病。
图片
越窑青釉刻花卧足碗
所以诗人用了“染春水”和“盛绿云”来渲染、强调釉色, 回归到秘色之本源,即翠与青。烧成后的茶盏釉色犹如翠染春水,恰似盛了一碗绿云。明月、薄冰、春 水和绿云都是那么纯粹、洁净、静谧、玄幽,再加上 古镜、 新荷的意蕴, 这才是真正的秘色瓷魅力所在。
诗人不但呈现了秘色瓷茶碗的真实面貌,还将我们带入了无尽的遐思和想象之中, 除了赞美,诗人还能做点什么?不用说,当然是喝几杯助助兴,这般高兴的雅事,不喝酒自然说不过去。前面的赞美都让人觉得言不由衷,所 以,趁着“中山竹叶醅初发”,即使自己身体不佳,体弱多病,不能喝到十分尽兴,喝个八九分也好 啊,“多病那堪中十分”,似乎余兴未了,有点自己宽慰自己的意味。
图片
秘色瓷八棱瓶
說明|『中式精致生活』致力於中式生活美學传承,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