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这5个行为,很容易破坏0-3岁宝宝的安全感,要避开

 太行森林 2022-04-10

邻居最近被带孩子和上班的问题所困扰:

“宝宝一周三个月,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把奶奶接过来,妈妈上班时奶奶照看,但是妈妈下班以后以及周末孩子都能和爸妈在一起。

另外一种是送回老家和奶奶一起,孩子见爸妈的机会也就是一个月见一次,一次两三天,哪种对孩子的伤害最小呢?”

聪明的父母,显而易见都会选择第一种处理方式。

文章图片1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

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3岁前。

幼年缺乏安全感,成年后会花费巨大的能量去寻求安全感,无法充分享受人生。

孩子的安全感是大人给的,也是大人毁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5个行为很容易破坏0-3岁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家长格外注意:

1.孩子哭闹或者生病时不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0-2岁是孩子建立基本信任的关键期,特别是0-1.5岁之间要满足宝宝所有的正常需要。

妈妈要注意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如饿了、困了、冷了、病了等,及时满足他的身心需要。

拥抱宝宝、抚摸宝宝、与宝宝谈话、逗宝宝笑、和宝宝眼神交流、给宝宝哺乳等。

文章图片2

这种有效的互动反馈给孩子的是:妈妈是稳定的依靠。

孩子有了对妈妈最基本的信任,从而才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信任,才能更好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并得以健康成长。并将这种信任感推及到与其他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而内心充满安定感。

心理学家李雪说:

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让他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居然得不到及时回应”。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但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婴儿的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崩塌,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如果一个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内,一直感受到的都是绝望,那么他的一生都是黑暗的。

而且绝望的母婴关系通常需要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理咨询来疗愈。

2.过早让孩子独自睡觉

文章图片3

父母让孩子分房独自睡觉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可是让孩子太早独自睡觉,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赖感。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当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睡觉时,他们内心就会充满安全感。他们相信父母是自己的“保护神”,会保护自己。

但是,在房间分开之后,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就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孤单,而且还会给孩子心理上被抛弃的暗示,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

虽然在分开的房间里睡觉很重要,但父母应注意孩子的成长阶段,并尽量不要在三岁之前分开房间。

这是因为,现阶段的儿童非常依赖父母,他们的安全感尚未得到充分确立。实际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上与父母分开了,会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更不用说晚上入睡了。

让孩子在单独的房间里睡觉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但是可以从五岁开始培养。五岁是儿童性别意识的萌芽期。

3.经常不辞而别

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不让妈妈离开,妈妈离开时会哭闹。

于是很多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哭,选择不辞而别,悄悄地离开。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方法。这很容易让孩子以为他是被父母抛弃的、不值得被爱,有的孩子甚至一天都处于惶惶不安和担心中,更加没有安全感。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妈妈偷偷离家外出打工,孩子回家后情绪失控,看后让人心酸。

一位妈妈为了生活外出打工,把女儿留给家中老人照顾。

妈妈也知道女儿舍不得自己走,当然自己也舍不得离开女儿,为了避离别时的悲伤,妈妈偷偷收拾行李,趁女儿不在家的时候离开。

文章图片4

当女儿满心欢喜回到家找妈妈,却发现妈妈已经离开,瞬间泪奔、情绪失控,满地打滚地哭喊……

这种失望、悲伤通过已经无法控制的身体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章图片5

比离别更伤人的,是突然消失,尽管父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但是孩子感觉自己被父母“背叛”和“抛弃”了。

面对和孩子分离,即使孩子大哭,也要主动告诉他:

“妈妈去上班,下班马上就回家了!”

“妈妈有事要出门,奶奶陪你玩一天。”

……

鼓励孩子主动跟你说“再见”,再履行你的承诺,及时出现在他面前,次数多了,孩子就知道了你只是暂时离开。

4.把孩子寄养在老人甚至亲戚家

文章图片6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或者经济等其他原因,把孩子寄养在自己亲戚家里,比如姐姐或者妹妹家里。

父母们以为有人帮助自己照顾孩子又减轻了自己的压力,是好事情。

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的地方,哪里都不算是家,孩子很容易感觉自己是被抛弃了......

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到了贾府,虽然有贾母千般宠万般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没有亏待她,但是林黛玉始终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多愁善感、小心翼翼、对人比较疏离,也容易多心,动不动就想“我不是他们这里的正经主子”。

可见,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且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精神分析师,团体治疗分析师马龙就说过:

母亲是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出生第一年的分离应该绝对避免。没人有权利取代母亲。且不必提父亲在孩子3岁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所以,如果出生第一年和父母分离,孩子将缺少一种基本的人生体验。

幼儿和父母分离可能增加成年后罹患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的风险。

请父母尽量避免寄养孩子。

5.经常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

文章图片7

相信很多父母不管在生气或者开玩笑时,都对孩子说过“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

它能让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乖乖得不哭不闹,然而,带来的伤害也是无法估量的。

一个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爸爸妈妈的抛弃,如果他们经常听到“我不要你了”这句话,他们因此会变得胆小、患得患失,造成了长久的恐惧和压力。

要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是通过感知爸妈的情绪来建立的。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到三岁前,安全感始终处在不断积蓄的过程,直到四岁左右他们才具有从外部世界获得安全感的能力。

孩子太小,无法分辨大人是真话还是假话,是气话还是实话,大人口中吓唬孩子的玩笑话,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攻击和伤害。

想让孩子有安全感,就不要经常吓唬他。

写在最后

文章图片8

在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的《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书中,就特别强调了,在他做心理咨询师的20多年里,发现许多成年后,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其3岁之前,被照料的方式以及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存在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基本的,让孩子拥有无限可能;

健全的心理是养料,滋养孩子变得更自信阳光,对人生充满无限遐想。 

总之要坚信,从小就建立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才是真正赢在了当下,赢在了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