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则材料要求任意组合立意怎么办?

 圩岸学堂 2022-04-10

多则材料要求任意组合立意怎么办?

吴玉英

【作文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请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组合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明确;③自拟标题;④不少于800字。

【央草解读】

题目来自公众号后台,某学校的周练作文题,希望能听听我的意见。

这道题的组合可以有三种,无论选择哪一种,组合立意的方法是一样的:找到“公约数”,围绕“公约数”立意。

下面分说。

第一种组合,①②两句。

第一句,孔子感叹时间的流逝就像眼前的流水,一去不复返。

第二句,王羲之感叹生命中的快乐很快就随时间流走了,让人感慨;生命终将结束,言下之意,这令人悲伤。

这两句的“公约数”,是时间的流逝,个体生命不可阻挡地在消失,对此我们无能为力,发出感叹。感叹之后怎么办,这两句话都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作为需要写议论文的我们,如何立意?

两个办法:认同,或不认同。

认同他们的感叹:对时间流逝面前,我们无能为力。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没法改变的,这确实令人悲伤。

——你立刻发现问题了:作文里不能这样写。我们要积极乐观,不能消极悲观。是的,你说得对,孔子可以悲伤,你不可以。这样写有点冒险,阅卷界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你的老师反对你这样写,我也反对。

不认同他们的感叹:面对时间流逝,我们固然没法改变,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能做。我们首先能做的,是承认,是接受,接受我们既定的命运,乐天知命,顺应自然,安于处境。其次,是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比如时间的使用方式,生命的姿势,生活的态度。

第二种组合,①③两句。

第一句,孔子感叹时间的流逝就像眼前的流水,一去不复返。时间飞逝的感受背后,是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中老年人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人生的尽头似乎就在不远处;小孩子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什么时候自己才能长大呢?

第三句,苏轼面对生命的短暂,提供了两种视角:从个体生命来看,确实,大自然中的生命时时刻刻在“变”,生命个体确实是短暂的;从生命的整体来看,大自然本身作为“生命的组合体”,一直“不变”,生命是恒久的存在。苏轼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述的,我把他的视角转换成“时间和生命”,是为了方便跟第一句进行比较。

这两句的“公约数”在“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一句暗含感叹,但只有感叹,没有给出“我们应该怎么办”的答案。

第三句也有感叹,但超出了感叹,提出了解决办法:不要执着于小我,放弃“我执”的观念。我们之所以会对生命的流逝和短暂悲叹,就在于放不下一个“我”字,以为世间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自我存在”是人的幻觉,是幻象,是转瞬即逝的。不会转瞬即逝的,是“存在”自己。这一思想是佛教的思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人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就是“色空说”,有解释力,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一思想。(《红楼梦》伴读:贾宝玉做了和尚,空空道人改名情僧

这两句如何综合立意呢?

有两种立意:认同苏轼;不认同苏轼。

两句都在讲“对待生命的态度”,综合起来,就是讨论:我们在面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困境时,是像孔子那样叹息还是像苏轼那样超脱?因为上文我们已经排除了“叹息”这个选项,所以,问题实质上就变成了:要不要像苏轼那样超脱?答案就成了“要(认同)”,或“不要(不认同)”,两种。

认同苏轼不必执着于小我,不必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一滴水会变,会很快蒸发,一条河会不变,会永不停息地流淌;把个体生命的水滴汇入时间的长河,就获得了永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对人类这个整体的贡献中,把自己汇入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就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不认同苏轼小我也有价值,不必因其转瞬即逝就否认其意义。《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改名情僧,暗含人生态度:哪怕转头就成空,也要好好活一场。生命未必要寄托于某个宏大存在才有意义,水滴未必要汇入长河才有价值,只要曾经来过,在天空飞过,被阳光照过,在荷叶上滚过,化为飞沫有什么要紧?海的女儿没有嫁给王子,她的爱因此就不存在了吗?没有,嫁不嫁王子都改变不了她的爱,她的爱是永恒的,她的生命一样是心中有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第三种组合,②③两句。

第二句,王羲之感叹生命中的快乐很快就随时间流走了,让人感慨;生命终将结束,言下之意,这令人悲伤。

第三句,苏轼面对生命的短暂,提供了两种视角:从个体生命来看,确实,大自然中的生命时时刻刻在“变”;从生命的整体来看,大自然本身作为“生命的组合体”,一直“不变”。

这一组合跟第二组合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在于:第三种组合里,肯定了个体生命的精彩,即“向之所欣”一语,生命中的欢欣。王羲之没有否定个体生命的精彩,只是感叹这种精彩太短暂,留不住,会随死亡而消失。

所以,第三组合的“公约数”是:个体短暂的生命怎样拥有价值?

二三两句都认为生命短暂,面对这种短暂,个体生命怎么办?

王羲之的句子里,肯定了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有及时行乐(非贬义词)的意味。今朝有酒今朝醉,反正生命短暂,好好享受生命的馈赠。

苏轼的句子里,认为不要在意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过“佛系人生”,宠辱不惊,不慌张,不着忙,随遇而安。把自我看做大自然的一部分,“物与我皆无尽也”。

我们的议论文如何立意?

——取一舍一。

两种思想,选择其中一种,把另一种作为参照物。

两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论据。你不能在“对错”上纠缠。我们是允许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的,你只需要写“我想要”的那一种,你不强求别人跟你都一样。

或许有同学问:不管哪一种组合,我全部写“要积极乐观,不要消极悲观”,行不行?

——行。

这样写,就相当于你制作了一顶硕大的帽子,头大头小都能戴——反正你追求的是“能不能戴”,而非“戴着大小合适不合适”。

你对自己要求高的话,就要追求制作“大小合适”的帽子。

(央草,又名圩岸的央草,原名吴玉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