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题环节 原题:列夫托尔斯泰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比较久没有具体分析题目了,今天碰到一个很有意思也颇有深意的题目,也正好涉及到林老师的第二个范畴(伦理学)和第三个范畴美(心灵哲学)的问题。虽然近年来上海高考秋考作文还是以认识论和伦理学的范畴为主,但是第三个范畴的话题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生活中直面自我时的困境,而且也可以有助于解决春考作文的问题。新进的伙伴如果不了解林老师的作文系统,可以往前翻,往期的文章有说明。https://mp.weixin.qq.com/s/95phjuyv6p8H81qfpOxpPg(哲学话语的高中作文运用) ![]() ![]() ![]() ![]() ![]() ![]() 这道题涉及了两个范围,一个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如何处理。另一个是孤独的意义以及孤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这道题中,林老师先说明一下,关键是要先处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是群体性的?什么东西是个体性的? 群体性也可以理解为公共性,简单说,就是有一类事物如果不在公共空间当中,它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像这类的东西有什么,法律,道德,政治,哲学等等。这些东西服务于公共理念和理想,是从普遍意义上来理解人类社会。换句话说,这些东西是尽可能的提供给大家一个“公约数”。 有人说商鞅韩非的那套法家思想用在治国当中过于暴虐,把治下的臣民搞得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在长远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来看,法家思想不外乎是服务或者满足于这一阶段秦国的政治发展诉求(也就是集权高速运作的国家意志),如果站在个体角度便无法充分理解它的效用,所以大多数政治问题都必然是群体性的。而如法律,道德此类也一样,是在契约关系和伦理关系中碰撞形成的“公约数”,他们也同样也是群体性的。 一种理论可以成为思想,它也是具有普适价值的,无论它冠以任何人的“某某某思想”之名,它都必然是指向公共群体的。因为它也是人类思维碰撞而出的“公约数”。那种杂乱无章的私人理解和感性流露不能称之为思想。一旦你进入了思想,你就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整体。 这就是为何思想必须在交流中产生,狭隘的个人主义的所带来的认知视角是局限的,对话才能完善你的理论大厦。 那么孤独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孤独和单独,孤独和寂寞都是两回事,单独是独自一人的空间存在状态,寂寞则是你需要他人进入你世界却无法进入的彷徨,孤独则是你与自己内在世界独自相处的状态。 南宋陆九渊曾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一说,对它的诠释版本有很多,但是基本的意思无外乎是:六经注我指的是学习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经典学说,用它来解释和指导我的人生。我注六经则是用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去充实“六经”的哲理。托尔斯泰所谓“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的意思和“我注六经”非常相似。 “孤独”即是人与自己的内在世界独处的时候。很多人厌恶“孤独”是因为他们无法直面自己的内在世界,也不知道如何去打扫自己内心的犄角旮旯处,他们通常用喧嚣来逃离。然而只有“孤独”才能让你面对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的完整生命历程。只有你最深刻地经历过这一切,知道这个世界属于你的隐秘角落发生过什么。 所以,让思想在孤独中加工和表达的意思即是让思想进入自己的内在世界,并用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去诠释,让思想变得有温度、有湿度的。这又仿佛是朱熹所说的“万川映月”。 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杂多,人往往需要在争鸣和对话中激荡出普遍的观念、概念和意识,这就是思想的来源。没有思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便如同瞎子一般。思想面向的是人类整体,至少是一部分群体。然而,没有无数个体生命独特经历的汇入,思想就会失去基础,成为空洞的光。 做个比喻吧,在思想这个“公约数”中,人总是需要用自己最独特的证明方法去理解自身与它的吻合与偏差。生命的奇妙之处便在于我们似乎理解了这个世界却又时刻不得不处在与这个世界的博弈当中。 思想就像夜空头顶的那轮镰刀月,穿越时空无数诗人抬头望见过它。于是月亮成了我们民族文学史上的共同认可的经典意象。但在每个诗人对月独酌的窗台上,那些眼泪却又都泛出不同的味道。 我想,这也许就是超越世界的必然性与个人生命的偶然性之间的冲撞吧。 ![]() ![]() ![]() ![]() 林教头的语文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