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捷信“暮年”,壮志难酬?

 潮汐商业评论 2022-04-10

品牌观点(ID:daily-case)原创

作者 |Grey

编辑 | 小杨

2010年,作为中国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挂牌,正式“杀进“中国市场。依靠在国际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先进风控技术,这个来自于捷克布拉格的老牌消费金融企业在起步相对较晚的中国市场并未让人失望。

10年间,无论从业务规模还是盈利能力来看,捷信都是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中国市场也在捷信集团历年的财报中表现抢眼,占据着半壁江山。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当你在索引擎输入“捷信”二字的时候,“高利贷”、“暴力催收”、“上市失败”等相关搜索词也会接踵弹出。在2019经历了约半年的上市风波后,不看好捷信业务模式的声音也越来越甚。

毫不客气地说,捷信的业务做得有多火热,背负的骂名就有多难听。捷信究竟是践行普惠金融的“天使”,还是在中国放高利贷的“恶魔”,这个问题恐怕很难通过两三句话解释清楚。不如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先来看一看这个“巨无霸”企业的前世今生。

崛起:消费金融东渡史

「外资公司在中国发展,往往都会有着过多过少“水土不服”的问题。」

而捷信的大多数客户甚至都不知道捷信是个外国公司。能在与熟悉的欧洲市场与东南亚市场完全不同的中国经受长达10年间若干次的经济环境变化与行业起伏,捷信算得上是一个传奇案例。

数据显示,捷信2019年前三季度放款额199.27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为120.95亿欧元,占比为61%,约合人民币945亿元。

亮眼的成绩源于深远的策略,早在16年前,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就已经在京设立代表处,并调研中国市场,同时着手通过政府公关获得消费金融行业的“入场券”。

2007年,捷信还未获得消费金融拍照,但已经在深圳设立了针对个人无抵押消费贷款的快速审批中心,并上线了自己的数据库系统。

那时正是国内消费市场的萌芽时期。如同各大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趋之若鹜,中国的个人信贷市场同样是白纸一张,潜力巨大、前途良好。捷信的加入也如同是80级大佬入新手村一般,依靠在海外多年的耕耘经验,手握自己的方法论开始了勤勤恳恳的市场教育工作,且效果显著。

2010年,捷信获得消费金融牌照,捷信的驻店模式(即通过依托具体场景、通过线下合作商户销售其分期产品)也开始在全国开花结果。

如苏宁、国美、迪信通、VIVO、OPPO等3C及家电巨头,都是捷信的合作伙伴。直到现在,「商户合作模式」依然是捷信的看家本领。在捷信集团全球的9个市场中,8个市场在销售点贷款排名均为首位。 

至于那时捷信对手们远远无法获取的高级装备——批量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信审流程,更是被同业广为传颂的范本。远观那时的捷信,的确风光无限,马上、佰仟、达飞等竞争对手恐怕连车尾灯都看不到。

2019年新年刚过,捷信集团也被传出将在港股上市。只可惜,故事接下来的剧情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

内忧:技术短板、后劲不足

「第一个信号就是在聚投诉、黑猫投诉等消费者维权平台上与日俱增的客诉。」

以聚投诉为例,如果说捷信作为一个在华发展10年、且经历过行业“蛮荒时代”的老牌企业尚且可以接受。但不足半数的解决率就让人有些莫名惊诧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

以上月投诉量为例,捷信不仅排在同为持牌消金公司前面,甚至比你我贷、钱站、玖富等网贷公司还要多。而招联、马上两家的解决率分别为78.21%和85.12%。

究其原因,除了捷信曾在历史上收取高于36%的利息外,涉嫌暴力催收、销售误导违规行为也屡见不鲜。即便捷信反复强调业务的合规性,庞大的销售、风控、客服团队在给捷信带来业务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比口碑差更糟糕的是没有水花。提起分期业务,无论是在体量上还是在声势上,捷信这样的持牌金融机构都远远比不上蚂蚁、京东甚至是宜信、玖富等网贷公司和互联网公司。

10年前,“合作商户+信贷工厂”的模式还属于新鲜事物。而10年后,从捷信走出来的人才们已经将这种模式带给了同业其他公司。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当BAT等掌握线上流量、场景、用户等新一代王牌武器的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掘金消费金融市场,传统消费金融企业的舞台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

从早教到养老,从装修到婚庆,从买车到旅行,你能想到的所有细分场景均被瓜分殆尽,无一幸免。

对此,捷信也曾多次表示要开拓新场景,只可惜大部分还处在“试点”阶段。

即便与其他消费金融企业相比,捷信的优势也在日渐消失。

比如曾在线下市场被捷信打的满地找牙的马上消费金融,如今已成功跻身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国家队”,仅在2019年就申请超220个专利;反观捷信,每每提及技术依然是早已不算先进的文本聊天机器人、语音聊天机器人、无纸化办公等;再如招行与联通盒子组建的招联消费金融,仅用不到2年时间,累计放款金额已超500亿元。发展速度远超捷信。

前无进路,后有追兵,能否抓住有限的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补齐短板,或许会成为捷信能否守住消费金融“王座”的关键。

外患:疫情过后的捷信,会更好吗

「2019年11月,捷信宣布放弃上市,属于消费金融的肥皂泡泡破了。」

对于所有消费金融从业者来说,2020都不好过。首先要命的就是政策的进一步收缩。从36%到24%,消费金融企业的利润空间无疑是所剩无几了。

虽然笔者在捷信官网所看到的费率表依然是在按照36%执行,但未来一段时间中按照监管要求进一步降费是必须要做的。与此同时,庞大的线下团队也是不得不削减的开支,左边是裁员,右边是亏钱,捷信恐怕怎样做都是错。

而突然降临的疫情更是让捷信的2020雪上加霜。根据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联合下发防控疫情的相关通知,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在一些消费者进行维权的同时,也有大批老赖拿着鸡毛当令箭,想要浑水摸鱼。在本就是业务高峰的3、4月份,可以预见捷信不仅会损失大笔营业额,其本来就不算好看的坏账率也会被影响。

最后还有一些题外话想说——在动笔前,笔者也看到了捷信在疫情期间所做的一切:通过协调全球资源,捷信近日紧急采购4.5吨医用防护物资运往湖北,并捐助了100万元。找物资不易,运到疫区更不易。

捷信老了,但是还不算坏。一个能把企业社会责任做到这个程度的企业,也不该有着凄凉的下场。笔者衷心希望捷信的故事还有续集。毕竟在中国市场,只要方向准、动作快,一切都还来得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