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益变革的底层逻辑(一):精益变革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唐道述 2022-04-10

关注我们,开启精益变革之旅!

精益推进的工具方法有很多,企业及公司也都已经加以运用,但工具和方法不能代表精益,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一种思想、一种管理方式、一种行为模式,所以本期就探讨一下精益变革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本期跟大家分享三块内容。

第一块是在精益变革中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和难题,针对这些挑战和难题,应该怎样应对。

第二块真正要改变的是管理者变革的思维、变革的底层逻辑,这叫范式。

第三块研究在实战中如何改变管理者的思维范式。

最早在2008年,在帮助跨国公司飞利浦推进整个精益的变革时,跟以前很不一样,不仅仅把一些工具和方法运用到飞利浦的工厂,更重要是改变它的底层逻辑,改变领导方式思维范式。

所以2007、2008年我们在飞利浦开始这项工作,飞利浦是外资企业,到2011年我们把这些方法论也用在国内企业,比如国家电网企业许继电气,也取得了成功。

2013年,这个方法已经运用在民企,光伏的保利协鑫,是个上千亿的企业,整个集团运用范式也取得了成功。范式把保利协鑫变成光伏行业的黄埔军校,光伏行业里的优秀的领导都源自于保利协鑫。

2015年对上海大众的汽车行业也应用起来,效果显著。

2017年在航发也推进范式的转变。

......

本期第一部分是讲解精益变革底层逻辑的原理、机理、推进方式。第二部分是实际参与过精益范式变革的老师(位于企业推进精益领导力的实战一线内部顾问),分享实战中的心得。

一、精益变革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 语言不通。领导听不懂你所叙述的改善、消除浪费等想法,要花很多时间沟通交流。

2. 局部改善。项目总是成功的,但精益总是不成功,因为项目是局部的,是有始有终的。

3. 参与度低。很多项目都是专家在推进专家,精益的推进人员参与度非常低,没有群众基础。

4. 效果不明显。项目的成功不代表精益的成功,一个项目的局部效应太小,对公司的效果就不明显,领导兴趣就不大。

这4个原因会让精益推进持续性变差,几年看下来,真正成功的企业很少,但局部项目都非常成功,所以碰到这个难题怎么办?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可见VS不可见

首先提出个观点,如果直接去学丰田、丹纳赫这样的企业,直接模仿和复制,所有看得见的东西,技术、工具、方法并不会变得成功,因为精益有效性是建立在看不见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上,看不见的更重要——价值观、信念、原则、范式、思维模式套路、工作方式。看得见是什么呢——工厂、产线、作业标准,开会的行为、工具、表单、板、电视屏等等。

真正要改变的内容

实战中针对看得见和看不见,真正改变的好像都是看得见的,比如,改生产线、改流程。但真正要改变的是看不见的,比如整个组织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管理方式等。所以现在推进的精益有一个很大的缺陷——过于注重流程的改进。

缺少部分

单件流、流程优化属于硬件方面,但思维、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这样的软件方面缺失,就犹如给你世界最好的工厂,但员工却运行不了。

二种系统观

软硬匹配起来时,对精益的推进有两种认识观,一种是机械系统观,一种是生物系统观。机械系统观是各个工具模块逐一导入来推进精益,这显然是不对的,精益往往是个整体。比如,手是身体的一个部件,但看手是无法了解整个身体的。必须看到整个系统,并且单个部件是存在演变和进化的,精益也是如此,存在演变和进化,所以更多的是生物系统观

组织进化

实战中在推进时不同的观念会带来不同的推进手法。比如说机械思维,更偏重于流程感、做项目。做项目往往要一些比较厉害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工作的软硬结合,所以偏重于生物系统观,流程的改进要跟组织的发展匹配起来。

这个精益不是一个项目,不是专家去做,而是全员都要参与。每天都要做改善,每一个人都要做改善,每个部门都要做改善,是端到端的全流程做改善。

我们企业有三个端到端,一个叫研发端,从产品概念到上市;一个是营销端,从产品上市到变成订单,一个是交付端,订单到收钱,三个端到端都要做改善。

真正的驱动因素不是工具驱动,而是思维范式驱动,所以范式驱动是精益变革的底层逻辑。

软实力

麦肯锡对2000多家运营变革企业做了研究,他发现这些企业的面临的挑战或者失败,70%以上都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管理层的行为不利于变革,一个是员工抵制变革。这两个原因也印证了刚才所说软件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范式概念

首先提出范式的是美国科学家哲学家库恩提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一个概念:科学家范式的突破才带来科学的发展。把这个概念用到工厂的管理当中,范式就尤为重要。

现在很多工厂在推流动式生产或者脉动生产线,生产线是看得到的、具象的,具象化的背后是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脉动生产线的管理颗粒度应该到小时级的。每小时都应该知道工作进展有什么问题,如何纠正。

一般的工厂管理颗粒度是按天的,甚至按周按月,到周末到月末才知道做了多少活。脉动生产线每小时都要检查生产进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管理行为呢?因为它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就代表在精益的环境下,领导是相信用一种生产模式能够暴露出问题,暴露出问题才是好事,传统工程上没有问题才是好,但精益认暴露问题才是好,暴露才是改进的机会。所以暴露问题的理念导致管理颗粒度变细,颗粒度变细,生产线的形态就会变好。

精益生产的改变背后是思维方式、行为范式、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范式思维方式的改变是精益变革的底层逻辑。

下期内容带大家了解精益的范式是什么?

下期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