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作者:洞见·一默 感恩遇见,不负不欠。 ![]() 在宋朝的文人中,苏轼大概是朋友圈最大,结交朋友最多的人。 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从皇帝百官,到贩夫走卒,他都一视同仁,倾心待之。 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都有他待之为友,和待他为友的人。 但是“相遇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很多至交好友,随着人世变迁,一点点在他的生命中隐形,终至消失。 有的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曾经以为的天长地久,终究难敌岁月消磨。 人生总无常,无论是谁,都只能陪你一程。 01
鲁迅曾写过一篇小说《故乡》,记录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闰土。 两个人年纪相仿,闰土管他叫“迅哥儿”,带他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三十年后,再次重逢。鲁迅本以为可以重温旧日美好,可闰土却张口叫了一句“老爷”。 一层厚厚的障壁隔在两人之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友谊。 岁月在变迁,我们都在变化。 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友情,也会一点点模糊掉。 曾经的“拖家带口来相见”,慢慢就变成“渐行渐远渐无书”。 苏轼和沈括也是这样。 两人本来是翰林院的同事,平时一起上班,谈论诗文,在青年时期有着很不错的感情。 可是后来苏轼外放地方,沈括在京城跟随王安石变法。 两人的生活轨迹南辕北辙。 沈括在京城,深受王安石器重,每天想的是如何把新法落实,富国强兵。 苏轼在地方目睹民生艰难,到处讲新法的弊端。 沈括去杭州巡查,看望苏轼。 苏轼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昔年好友,与他无话不说,无话不谈,自己讽刺新法的诗,也都拿给他看。 可他不知道的是,沈括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沈括了。 沈括是新法的先锋,是王安石面前的红人,也是苏轼自己口中的祸国者。 身份已然对立,好友变成了敌人。 回京之后,沈括摘出苏轼诗文中讽刺新法的句子,上告朝廷。 这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伏笔。 苏轼遭遇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几乎丢掉性命。 而沈括这位大科学家,也留下了一生的污点。 后来新党倒台,苏轼路过润州,沈括心中有愧,亲自接待,以延州石墨相赠。 苏轼礼貌地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夸赞沈括的功绩。 字里行间客气异常,早已没了当年的亲密。 人是一种环境动物。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境遇,塑造着不同的人。 当我们在时间线上分开,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 不同的际遇镂刻着不同的人生。 无论我们如何不愿承认,很多时候,这一刻,就是友情的终点。 02
我们总说三观不同。到底何谓三观不同?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
夏虫不可语冰,三观不同的人,连吵架都吵不明白,更何况是做朋友呢?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 看到地上的金子,华歆高兴地去捡,管宁不为所动,继续除草。 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大官穿着礼服从门前走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 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这就是“管宁割席”的由来。 志同为朋,道合为友,三观契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一旦三观产生差异,再也无法相融。 苏轼和章惇在青年时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章惇曾经拍着肚子问苏轼,自己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苏轼说:“都是谋反的事。” 言笑无忌,其乐融融。 然而时移势迁,两个曾经的知己,终究因为三观不合分道扬镳。 在苏轼眼里,新党旧党都有可取之处,政见不同是君子之争,不涉私交。 而且他生性淡泊,对官位也没有那么大的热心。 章惇不然,为了权位,玩弄权术,拉帮结派,相互攻讦,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 苏轼无法接受,与弟弟苏辙一起把章惇逐出朝堂。 后来旧党倒台,章惇得势,登上宰相宝座,第一件事就是找苏轼寻仇。 一次次贬谪,从英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成心要把这位老友赶尽杀绝。 几十年的友谊,就这样烟消云散。 古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果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三观契合,哪怕是相隔千里,也不会有那么大疏离感。 真正的距离从来都不是物理距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三观与心性。 飞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 当三观不同,也意味着我们终将走向一条不同的路,匆匆岁月,各奔前程。 03
刘峻在《广绝交论》中说:“谋而后动,毫芒寡忒,是曰量交。” 一个人在和你交朋友之前,仔细考量过权势利益,这就是量交。 你有利用价值时候,他是你最亲密的伙伴。 一旦失去价值,你就是他交易的筹码。 张璪与苏轼是同年进士,入仕之后又都在凤翔任职。 张璪知道苏轼深受欧阳修器重,年纪轻轻扬名京城,人脉很广,将来肯定是自己为官的一大助力。 于是刻意结交苏轼。 苏轼为人耿直,官场上、生活上都不太明白,张璪对他多加照顾。 苏轼与陈希亮不和,张璪居中帮他化解冲突。 张璪返回汴京时,苏轼认认真真写了一篇《稼说》送给他,表达对这位挚友的祝福。 张璪回京之后,借着新法的东风,左右逢源,很快成为大宋最有权势的官僚。 元丰二年,苏东坡反对新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阻碍了他的仕途,威胁到了他的官位。 他烧掉了《稼说》,并亲手设计了“乌台诗案”,一心葬送掉这位昔日好友的性命。 王安礼劝皇帝宽恕苏轼,张璪当着面把王安礼骂了个狗血淋头,生怕苏轼不死。 古人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感情而非利益。 那些一开始就奔着利益来交友的人,一旦利益出现冲突,很多时候就是友谊的终结。 苏轼还有个同僚叫赵君锡。 苏轼刚入政坛,高太后对苏轼恩礼有加。 赵君锡觉得苏轼将来一定平步青云,于是到处夸赞苏轼,很快成了苏轼的好友。 他自己也顺势高升。 几年之后,风向有变,苏轼成了新党的眼中钉,他迅速改换门庭,为新党提供攻击苏轼的材料。 苏轼信任他,托他办事,他转身就把苏轼卖了。 后来更是亲自上阵,攻击苏轼,以此换取自己的前程。 曾国藩说:与好利者共事则已必受累。 和喜欢利益的人交朋友,一定会被牵累。 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没有朋友。 “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要早要分开的。过了这段路,你会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生活。” 不是所有友情都能天长地久。 人来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缘分使然。 人这一辈子,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如果注定要走散,不如心怀感恩,不负不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