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陈昌盛∣教学是倾听的艺术——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4-10

教学是倾听的艺术——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中山市沙溪初级中学∣陈昌盛

《教师花传书》这本书,其实怎么看都更像是一本散文,而不像一本专业著作。但是其中说到的很多东西,虽然初一看上去不太靠谱,也没有什么实验数据的支撑,但描述的内容却往往让人感到是真实而可靠的甚至让人无比向往。比如今天看到的这里: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

佐藤学先生提出“倾听是老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初一看实在不敢相信。我一直觉得教师的主要生存技能是“说”,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艺术。而作者提出的“倾听”,难不成教学是一种关于耳朵的技艺?听明明是一种“输入”,是人获取信息的途径,这怎么可能用来作为“课堂中的核心活动”呢?这太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了。

一、倾听是促进学习的基础

实际上,这可能与我们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有关。佐藤学认为,“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儿童的声音与语言是老师促进学习的基础。”教师是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而不是用来作为知识输出的工具的。想想的确也是,学生既然早已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自然不能是输出工具,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

佐藤学认为的成功课堂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高“洗练度”,一个是高“达成度”。这里的洗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大约是基本上只看到学生高度的协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和谐而主动,并且最后这种协同学习也是在“无意识之下”的,而除了学生的学习之外的其他东西基本上不存在。而达成度,则是学生通过协同学习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表现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整体高收益。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是一种充满生机的不可抑制的蓬勃与和谐的“气息”。

二、善于倾听,无为而治

作者描述了“若林老师”的教学情景:若林老师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言语。若林老师的活动除了点名之外就是倾听了。当学生们的思考陷入僵局的时候,他突然放了一个屁,学生们哄堂大笑。除了屁以外,是什么力量侧重出如此洗练的课堂,如何丰富而确实的协同学习?我在惊奇之余仍然大惑不解(P29)。

实际上,当我读到此处时,也是除了“屁”之外什么也不了解。我感到作者描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局面,因为什么都在掌握之中,所以不需要特别地做什么。这大概就是作者在前面提到过的“花”?是教学艺术达到极致的表现?又或者作者是在表达一个教师可以在“倾听”方面功力达到如此深度,课堂完全和谐,学生们实现协同学习,教师无为而治。那么我想这大概得以学生都会很好地协同学习为前提。

但这是一种多么让人神往的教学境界啊。当然,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屁的事儿。老师在这里做的就是“倾听”。只有倾听,才会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而帮助学生学习,就是教师存在的主要价值。

三、善于倾听,可以重现课堂,利于教研。

倾听是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纤细、柔软而生动”地对待学生。这样可以使教师的感知非常敏锐,对课堂上的一切都能很好地体察,可以全方位地关注每个学生、深入地理解课堂。

石井老师在教学过后可以给课堂完全地复盘,把学生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再现出来,甚至几乎一个字也不差,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我教学十几年了,很多时候一下课自己说的话都不见得能完全再现,更不用说学生的话了。这大概是我用功的方向都有问题。其实想想一点也不奇怪,那都是我没有去倾听,或者说没有掌握倾听的技能。

四、培养倾听能力的途径

为了能够获得这种特殊的能力,作者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学生发言或言语中的“隐性的关联”:

1.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教材或资料)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2.与其他学生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3.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作者认为这种倾听的能力需要通过长期而有意识地训练才能达成。并指出了以这种方式倾听的教师的一个重要特点:迟疑——在接受学生的发言时有一定的留白。这一瞬间的留白,能够深化学生的思考。(P30)

倾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学生,通过倾听建立那些“关联”。“为了能够纤细而柔和地回应每位学生的发言或言语,就要简化教学的流程”,这要求课堂的结构要单纯,不要超过四个以上的阶段(P32)。还是回到前文介绍古屋老师时那句话:“正是由于课堂教学的结构极为简单,因此对待学生的方式来得更为纤细、柔软而生动。”(P18)教师通过倾听、串联和反刍三个方式来组织课堂,其中倾听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用心的倾听,便不可能有好的串联和反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