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先生《温病条辨》约言录

 金色蝴蝶0205 2022-04-10

| 导读:胡希恕先生精于仲景学说,同时对内经、温病等各家学说也多有涉猎,胡老以“六经一八纲一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著成《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本期分享胡老对《温病条辨》的总结约言,遗憾的是下焦篇内容遗失,仅将上、中焦篇内容分享与各位同道。(编辑:木易火耳)

胡希恕经方医学


上焦篇约言录


温病的大意及其特征:

简言之即是热病。凡流行性感冒,偏于热证者均属之。《伤寒论》 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病初起即表里俱热, 故出此证候,以示与一般表证的不同。

本书谓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亦以火性炎上、热盛初必伤肺,故出此论。至谓“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乃把或然见证统言在内,其实与伤寒所述并无区别。

治疗述要:

既名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的不同,而治须别在卫、在营、偏表、偏里之各异,令列示其为治概要如次。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名虽不同,概属温热例,而治无异:
  • 始发在卫,若偏于表,身热而渴者,宜银翘散

  • 热渴微而咳者,宜桑菊饮

  • 若偏于里,渴甚汗多,脉浮洪舌黄者,宜白虎汤

  • 若兼虚,脉花大或数大者,宜白虎加人参汤

  • 若有炎性机转而为懊不安者, 宜栀子豉汤

  • 若痰涎壅盛逆满欲呕者,宜瓜蒂散,邪干营分,舌绛而干,反不渴者,应以清营汤为主治;

  • 发斑者,宜化斑汤

  • 发疹者,宜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元参等品主之;

  • 神昏谵语者, 宜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等法;

  • 若气血两燔,应以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两解佳;

  • 血从上溢,可与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服之。

暑兼热湿,偏于热者为暑温,偏于湿者为湿温,即《金匮要略》 所谓中暍、中湿之证;若热为湿恋,湿因热结,两相平等者,亦即 《金匮要略》风湿相搏之证:
  • 脉洪大,口渴甚,汗大出者,乃纯热无湿,仍归前之温热例,于法宜清,以白虎汤为主治;

  • 若热为湿阻,而不得汗者,宜新加香蕾饮

  • 发汗后余邪不了了者,可与清络饮以消息之;

  • 若热湿结于里,无表证者,宜白虎加术汤

  • 若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宜生脉散以敛脉;

  • 暑温上逆于肺必咳,咳而无痰,偏于火而不兼湿,声当清高,可与清络饮加甘、桔、杏仁、麦冬方,清热润燥为治;

  • 若咳而痰多,或不渴,或渴不多饮者,此为兼湿多饮之候,宜小半夏加茯苓更加厚朴杏仁汤治之。


以上犹邪只在卫。若已干营分:
  • 烦渴舌赤,夜寐不安,时谵语,目或开不闭,或闭不开,此宜清营汤主之;

  • 若但热无寒,谵语神昏,则宜安宫、紫雪之属,通窍清热为急;

  • 若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为热湿俱甚、气血俱困之象,名曰暑瘵,为难治,可与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

  • 小儿中暑,卒然痉厥,名曰暑痫,宜清营汤,或少与紫雪丹

    大人暑痫,亦同上法;

  • 手足瘛疭,可与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治之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为伏暑:
  • 舌白口渴无汗者,此邪在气分表实 之证,宜银翘散去牛蒡子,加杏仁、滑石主之;

  • 若舌赤、口渴、无汗者,为邪已干血分,宜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 舌白、口渴、自汗出者,此邪在气分表虚之证,宜银翘散去牛蒡子、芥穗, 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 但脉洪大,渴甚,汗多时,仍宜用白虎法

  • 然如舌赤,口渴,汗多者,邪已内干血分,宜与加减生脉散


湿温:
  • 头痛寒热,身重疼痛,舌白不渴,面黄,胸闷等症,久久不去,乃湿滞然郁之候,可与三仁汤

  • 但实者,可与一物瓜蒂汤

  • 湿温误汗而致神昏肢逆者,宜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紫雪辈;

  • 若湿温犯肺、喉阻咽痛者,宜银翘马勃散

  • 气郁而哕者,宜宣痹汤

  • 浊唾痰多、喘息不宁者,宜苇茎汤加滑石、 杏仁


以上三者,证本同源,宜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温疟为疟疾偏于热者:
  • 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 若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舌干口渴者, 为瘴疟,可与五汁饮以救阴;

  • 若舌白、渴饮,咳嗽频仍,衣从背起者,乃伏暑所致,名曰肺疟,为病之最浅者,宜与杏仁汤

  • 若深陷血分,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宜加减银翘散

  • 若更舌浊、口气重者,则宜安宫牛黄丸


秋燥所出各证,均属风热伤肺一类,书中谓为伏气化火所致病, 其亦为温热之属可知:
  • 脉数大,发热而咳者,桑杏汤、桑菊饮均可服;

  • 若津燥咽喉不利者,宜沙参麦冬汤

  • 若表实无汗,而致目赤、咽痛者,宜翘荷汤

  • 若喘呕咳逆、口燥而渴者,可与清燥救肺汤


总之, 热盛未有不伤津者,以燥论病,亦取津涸火炎之义。至以下补述秋燥 胜气为病,不外风寒感冒之属,可治从伤寒例,故不复赘。
 
中焦篇约言录

本篇主述胃肠间病。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乃指热结于里的阳明实证:
  • 大实满痛者,以三承气汤为主治;

  • 只然而无结实之候者,则宜白虎辈

  • 然热极津竭,治热尤须救津如已虚,增液汤乃是定法;

  • 如尚未虚,仍宜与承气合用,然当无寒。


至于寒湿,大都属于太阴虚证,必须培补,四逆理中辈属至要法门。

他如暑温、伏暑、湿温,皆为兼温兼湿、寒热交错之证湿为热敛,热因湿留,亦即阳明太阴并病之属,必须查明主次:
  • 或主行湿以解热,如五苓、猪苓等法;

  • 或主滑热以利湿,如栀子、泻心等法;

  • 如其湿热俱盛,或为滞下,或为黄疸,或为霍乱,仲景书中各有专章论治,学者应相互探讨。

慎勿为后世家言所误,谓仲景书只论寒而不讲温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