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味道

 小雨123 2022-04-11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母亲的爱是无声的,正因无声,才显得尤其伟大,尤其动人心魄。在这首歌中,我品出了甜甜的味道。母爱因无声而甜美,因无痕而久远。我想,这首歌或许对教育也有所启示吧。

怎样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怎样使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感到自己是跟老师一样的人,才算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像孔子那样与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言,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和尊严。在他那里,师生都会感到快乐和幸福。愚以为,教育无痕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要真正做到,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教育者充满爱心,还必须要讲究教育艺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当看到有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时,他没有采取训斥、体罚的方式,仅是用了四块糖果,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维护了该生的自尊,可谓一举两得。从事教育的人对这个故事恐怕都不会陌生。《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描写的巴学园简直就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这里的学生似乎并没有感到教育的存在,但这确实是最有效的。从书中可以随意捕捉到小林校长尊重孩子们的细节。当小豆豆为找自己的钱包把便池中污物掏出来时,小林校长也没有劈头盖脸地训斥,而是让小豆豆把掏出来的东西放回原处;还有,校长看到小豆豆头上的蝴蝶结,用商量和很友好的语气,请小豆豆不要再戴那个蝴蝶结:“小豆豆,美代总是吵着要这样的蝴蝶结,你上学时,可不可以不戴这个蝴蝶结呢?如果这样,就太谢谢你了。实在对不起,拜托了。”小林校长甚至为了培养高桥君的自尊自信,以高桥君的身材重新设置了运动会的项目,使高桥君成为了运动会上的冠军。不论那个打人的男生,还是巴学园中的每个孩子,相信教育对他们来说,都是甜甜的。

教育不需要单纯的说教。教者可以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孟母三迁,用自己的搬家的决心和行动,让年幼的孟子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爱迪生的母亲更是伟大,把爱问“为什么”的孩子领回家,自己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担,没有呵斥,只有默默地信任和支持。在无声的教育中,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巨人。教育需要精心设计。教者可以设计一定的情境,让被教者处在这一情境下,通过经历和历练,达到教育的目的。小学课文《自己去吧》,鸭妈妈和鹰妈妈,也没有给孩子讲多少大道理,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池塘和大山那边,去面对困难和挑战,锻炼自己。在那样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小学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的母亲在自然而然的日常言行中,实现了对孩子的教育。无心插柳柳成阴。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小萨沙决定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他“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

去年,我接了一年级的一个班。开学的第一天,一个家长守着全班同学,指着一个女生,让我多注意一下她的孩子。她说,她的孩子在学前班时就不好管,上课爱说话,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我当时就和这个家长订了个“君子协定”:我们家校双方要抓紧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绝不能让她输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于是,我无论上课,还是批作业,把这个学生盯得紧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她哪怕有一点儿进步,我就当众表扬她;她有一点儿错误,我也毫不客气地批评她。放学后一进家门,她妈妈就会问她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又犯了什么错误等之类的问题。我和她家长都以为,这样,她一定会有进步的。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并没有出现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唯一改变的是,刚入学时,她那股会不会都要举手发言的劲,不知跑哪儿去了。上课时她也经常低着头,生怕老师看到她。有一天,当我和她的目光相对时,我忽然觉得我犯了个错误。我把她叫到一边没人的地方,问她怎么不举手了,也不爱说话了。开始,她只是低着头不肯说。后来,我向她保证不会批评她,还要给她保密。这样,她才怯怯地小声说:“老师,同学们都说你跟我们家有亲戚,上课老是注意我,还常表扬我。有的说你偏心眼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我答对了你就那么表扬我。他们都不愿理我了。”当时,我幡然醒悟:我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呀,多小的孩子,多么稚嫩的自尊心,怎么承担得起这样的伤害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从此以后,我把她和别的同学一样看待,再也没给过她特殊待遇。不久,她的头开始抬起来了,也试着举手了。期中测试,她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次,我表扬了她,但更多的是给了她肯定的评价,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一样,经过努力是会有大的进步的。由此,我认为教育需要爱,需要表扬和鼓励,但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爱要爱得实在,表扬要表扬得有依据。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都表现为表扬他们,有时批评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我想,教师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想到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最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不是搞花样,更不是做给谁看的。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年我教初二,上面下来了特困生救助款。我打算给一个家庭很困难的女生。开始,她很高兴。可后来,当我告诉她,学校出于宣传的目的,要让她在大会上发言并给她拍照时,她马上拒绝接受,宁肯不要这个钱。我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后来听人说,她父母很爱面子,家里虽然很穷,但让她穿的衣服却很干净整齐。她爸爸经常教育她,人穷不要紧,也要活得有尊严,不要以为低人一等。

许多人认为教育是苦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太功利了,太“郑重”,太把教育“当回事”了,致使多数孩子不能轻松地抬起头来。苏霍姆林斯基还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春风化雨般的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爱无语,教育无痕。有了这种教育艺术,教育的味道还是苦的吗?

                      教育是甜的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母亲的爱是无声的,正因无声,才显得尤其伟大,尤其动人心魄。在这首歌中,我品出了甜甜的味道。母爱因无声而甜美,因无痕而久远。我想,这首歌或许对教育也有所启示吧。

怎样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怎样使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感到自己是跟老师一样的人,才算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像孔子那样与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言,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和尊严。在他那里,师生都会感到快乐和幸福。愚以为,教育无痕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要真正做到,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教育者充满爱心,还必须要讲究教育艺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当看到有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时,他没有采取训斥、体罚的方式,仅是用了四块糖果,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维护了该生的自尊,可谓一举两得。从事教育的人对这个故事恐怕都不会陌生。《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描写的巴学园简直就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这里的学生似乎并没有感到教育的存在,但这确实是最有效的。从书中可以随意捕捉到小林校长尊重孩子们的细节。当小豆豆为找自己的钱包把便池中污物掏出来时,小林校长也没有劈头盖脸地训斥,而是让小豆豆把掏出来的东西放回原处;还有,校长看到小豆豆头上的蝴蝶结,用商量和很友好的语气,请小豆豆不要再戴那个蝴蝶结:“小豆豆,美代总是吵着要这样的蝴蝶结,你上学时,可不可以不戴这个蝴蝶结呢?如果这样,就太谢谢你了。实在对不起,拜托了。”小林校长甚至为了培养高桥君的自尊自信,以高桥君的身材重新设置了运动会的项目,使高桥君成为了运动会上的冠军。不论那个打人的男生,还是巴学园中的每个孩子,相信教育对他们来说,都是甜甜的。

教育不需要单纯的说教。教者可以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孟母三迁,用自己的搬家的决心和行动,让年幼的孟子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爱迪生的母亲更是伟大,把爱问“为什么”的孩子领回家,自己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担,没有呵斥,只有默默地信任和支持。在无声的教育中,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巨人。教育需要精心设计。教者可以设计一定的情境,让被教者处在这一情境下,通过经历和历练,达到教育的目的。小学课文《自己去吧》,鸭妈妈和鹰妈妈,也没有给孩子讲多少大道理,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池塘和大山那边,去面对困难和挑战,锻炼自己。在那样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小学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的母亲在自然而然的日常言行中,实现了对孩子的教育。无心插柳柳成阴。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小萨沙决定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他“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

去年,我接了一年级的一个班。开学的第一天,一个家长守着全班同学,指着一个女生,让我多注意一下她的孩子。她说,她的孩子在学前班时就不好管,上课爱说话,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我当时就和这个家长订了个“君子协定”:我们家校双方要抓紧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绝不能让她输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于是,我无论上课,还是批作业,把这个学生盯得紧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她哪怕有一点儿进步,我就当众表扬她;她有一点儿错误,我也毫不客气地批评她。放学后一进家门,她妈妈就会问她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又犯了什么错误等之类的问题。我和她家长都以为,这样,她一定会有进步的。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并没有出现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唯一改变的是,刚入学时,她那股会不会都要举手发言的劲,不知跑哪儿去了。上课时她也经常低着头,生怕老师看到她。有一天,当我和她的目光相对时,我忽然觉得我犯了个错误。我把她叫到一边没人的地方,问她怎么不举手了,也不爱说话了。开始,她只是低着头不肯说。后来,我向她保证不会批评她,还要给她保密。这样,她才怯怯地小声说:“老师,同学们都说你跟我们家有亲戚,上课老是注意我,还常表扬我。有的说你偏心眼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我答对了你就那么表扬我。他们都不愿理我了。”当时,我幡然醒悟:我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呀,多小的孩子,多么稚嫩的自尊心,怎么承担得起这样的伤害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从此以后,我把她和别的同学一样看待,再也没给过她特殊待遇。不久,她的头开始抬起来了,也试着举手了。期中测试,她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次,我表扬了她,但更多的是给了她肯定的评价,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一样,经过努力是会有大的进步的。由此,我认为教育需要爱,需要表扬和鼓励,但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爱要爱得实在,表扬要表扬得有依据。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都表现为表扬他们,有时批评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我想,教师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想到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最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不是搞花样,更不是做给谁看的。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年我教初二,上面下来了特困生救助款。我打算给一个家庭很困难的女生。开始,她很高兴。可后来,当我告诉她,学校出于宣传的目的,要让她在大会上发言并给她拍照时,她马上拒绝接受,宁肯不要这个钱。我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后来听人说,她父母很爱面子,家里虽然很穷,但让她穿的衣服却很干净整齐。她爸爸经常教育她,人穷不要紧,也要活得有尊严,不要以为低人一等。

许多人认为教育是苦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太功利了,太“郑重”,太把教育“当回事”了,致使多数孩子不能轻松地抬起头来。苏霍姆林斯基还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春风化雨般的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爱无语,教育无痕。有了这种教育艺术,教育的味道还是苦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