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

 明知豁达 2022-04-11

高级  马小平

    重读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回想起从教以来的一朝朝,一幕幕,感慨颇深。仔细想想,一路走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一直都在不断促我成长。

    2001年教学目标由“双基”到“三维目标”的转变,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2014年3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2016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中国基础教育已迈进核心素养新时代。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成为教育界的时尚潮流,更是以后坚定不移要不断走下去的改革之路,它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

    时隔1028天,华为的英雄,中国的女儿一孟晚舟在铿锵有力的国歌声中回到祖国的怀抱。华为的核心科技离不开数学,它让世人看到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因此,在当今社会学好数学,掌握数学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爱国的情怀,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教育发展方向,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伟大光荣而又艰巨的责任和使命。

    一、由“伪勤奋”到“真勤奋”的成长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对着学生完美的笔记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孩子怎么回事?你看上课也专心听讲了,笔记也做得有红有蓝、工工整整,多好呀。可成绩却老是提不上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成绩一下来,孩子饭也不吃,哭得跟泪人一样,来我这儿求助:请老师帮忙分析原因。究其原因:上课确实做到专心听讲,笔记也整理得很到位。但是对于老师讲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也提不出疑问,没有消化,只是不加思考地进行抄写。仅仅是做了一个很好的搬运工,而且还是仅限于搬到笔记上。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就谈不上能力提升。因此也就迁移不到试卷儿上,更不可能灵活运用。看起来勤奋,实际上是“伪勤奋”。认真静下心来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内化,而这恰是真勤奋的真谛。缺了这一关键环节,学来的知识自然浅薄,经不起检测。对照学生,以学生为镜子,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从教之初,也学习到了很多有效地提高成绩的方法。记得一位校长在表扬一个老教师许老师的时候,总是一句话:许老师上课的眼睛瞪得跟鸡蛋一样大。校长想强调的是他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中年教师史老师能够天天拿着学生的作业本儿一个一个得说问题,从不会厌烦。她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已经重复过几十遍,也不会因为课堂上要整体讲解而停下。周老师每周都会出一套试卷,而且会不断地把出错的题目或改编后一遍一遍地出成考试题让学生个个过关。这些做法正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堂清、日清、周清和月清。当时我并不明白,也没有把它上升到一个理论,只知道照这样的方法做准没错。正是学习了这些同事的勤奋,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成绩一直还算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琐事的增多,很多时候还是会力不从心,因此觉得仅凭这些勤奋远远不够,更需要自己坐下来,多学习,多反思,多研究教法、学法。这也正是新课改的要求。怎样才能让课堂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效果更好呢?因此,我也不断地尝试了各种教学法。比如:赏识教学法、尝试探究法、五环自辅教学法,制作微课辅助教学等等。确实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目标也明确了。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小组合作中学生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因此,我觉得两个勤奋都得要,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实现质的飞越,但后者更重要,因为它能够使得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着他的人生高度,没有深度的思考,所有的勤奋都是白搭。唯有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人生进步的第一个阶梯。一个人唯有在忙碌的工作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因此,我不能只做一个只顾埋头拉车、低头赶路的勤奋人,更要做一个会抬头看路、仰望星空的真正勤奋之人。

    二、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初涉教坛,由于自己缺乏经验,大多数情况下上讲是就题论题,不会进行变式和拓展。自己还坚信只要把这道题给学生讲透讲明白,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后来在不断的听课学习过程中,才发现一节真正的好课,不是看你讲了几道题,课堂容量大不大,而是这道题可以让学生从多少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的思维量有多大?学生又能如何通过拆一拆,分一分,合一合,增一增,减一减,变一变加工拓展为哪些新题,还有哪些类型的题目也可以用这个题目的方法去解决,也就是所谓的“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学生上课思考了哪些问题,又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会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吗?会进行发散思维吗?学生又形成了哪些能力?学生会对具体条件进行自己分析、能够迁移所学知识、学生会灵活运用吗?学生会把书先读厚再读薄吗?学生通过一节课、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乃至三年的学习除了知识点,学生还能够留下哪些能力?哪些学习的技能?比如阅读、书写、观察、思考和表达的基本技能都能带得走吗?现在高考中经常出现与实时热点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且题目很长,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深刻的思考,会举一反三,会闻一知十,会通过阅读检索、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分析,能进行构建模型,最终解决问题。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有这样的创新能力吗?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也在不断的学习,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课堂。比如最近在讲评一道试题:已知三角函数单调性求参数的问题时,我通过设置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不断的思考探索,学生最终形成五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对自己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经过反思,我也在不断成长,我深切感受到课堂上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之以渔。

    三、由专注成绩到专业成长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句话一直很流行,不管是学生、家长、老师还是学校、社会都很关注学生的成绩。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以前更多地也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因为学校考评教师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考试成绩。从小考到大考,从周考到月考再到期中考期末考学校都会排名次。在这个大环境下,老师谁也不想落后。因此,我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成绩。学生今天的作业,有几道题会,有几道题不会,几个人哪个题不会,如何给学生讲能听懂,学生怎样学能学会,如何落实效果更好。在这方面下的功夫非常多,整天都是埋头苦干。结果自己累得要命,学生苦得要命。最终发现竟然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开始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情境,因此我首先学习在授课时,如何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基本不等式时,用现实生活中的最优化问题(比如如何最省钱,如何利润更高)等一些问题进行导入,注重生活的导向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再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再比如:在讲解祖暅原理时,通过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画展示,让学生感知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应用过程,让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不再是为单纯的学定理而学定理。又比如:在讲立体几何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水立方等著名建筑,感受数学之美。王金战老师说他每接一届学生前半个月他都不讲课本儿。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挖掘数学的内涵,提升数学的规律,揭示数学的特点,深化数学的应用,张扬数学的魅力。学生听得神情激昂,对数学没有了恐惧和拒绝,有的只是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激情。因为这些能让孩子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这个能力不是一般的数学老师能够做到的。但并不是就做不到,因为王金战老师也是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渐成长为专业的优秀的教育名家的。因此,就更需要我去多学习、多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真正地领悟到数学教材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安排的真谛在哪儿?以教材为主,但不拘泥于教材,学会挖掘教材,重组教材,打破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把教材看得更深一些、广一些,远一些,高一些。另外,也要通过多读书,多和同事交流,多读专著,多和专家交流,多反思,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最近我和几个同事也一直在做有关数学课本中探究与发现内容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串的教学方式、报告讲座的形式、或者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调查、学习、探究。比如在购房贷款问题上,学生收获颇丰,个别学生能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制作还贷计算器,着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唤醒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让学生感知了数学的魅力和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学分析等四大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更需要有长流水。教师拥有什么才能给予学生?因此,我首先要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走专业化的道路,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由追求高效课堂到打造生命课堂

    因为成绩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关注的对象。因此,追求高效课堂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目标。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快速的追求效果,有些定理和公式改成采取让学生记忆检查落实(因为有些老师认为那些定理推导过程难度大,即便是证明了,也不考,也不用,被学生束之高阁)。所以有些老师认为何必浪费时间在这上面,还不如用来强化练习重要考点,重要题型,这样效果会更明显,成绩也会进步得更快,何乐而不为。学生显然成了一个机器,不断地重复做一些重点考题。当然,这些好像也无可厚非,至少练习练到了点子上。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知识僵化,头脑不灵活,没有了创新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也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先提升自身的素养。当我在抱怨不知道先抓成绩还是提升学生的素养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机会。有幸读到余文森教授的这本《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为我指明了成功的方向。是它让我明白:唯有提升自己的技能,不自信才会消失;唯有提升自己的思维,格局才能拓宽;唯有提升自己的行动力,提升核心素养这件事就容易多了。若学生素养提升了,成绩这个孪生兄弟自然也会提升更快,它们并不矛盾。让自己沉淀下来,行动起来,付诸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共同成长是最好最快的捷径。一位旅美教师曾经提到:美国的小学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而且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们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她让我充分体会到学习过程中感悟体验的重要性。因此,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也尝试着遵循二八定律,两分教八分学。课堂上学会勇敢地放手,充分相信、肯定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思维,去探究,去体验,去感知,真正做到不仅要解放学生的耳,更要解放学生的脑、眼、口和手。我不断尝试通过自主学习前置化、学习内容问题化、探究教学任务化、教师讲解滞后化、典型方法体验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设计情景化等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涌现出很多新的方法,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兵教兵也促进了学生自己的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他要努力使别人明白,就必须自己非常明白,也让我体会到了“教是最好的学”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教,通过评,通过交流,通过批判,通过质疑,通过碰撞,学生的兴趣被提升,学生的生命被激活。学生在被发现、被质疑、被欣赏、被鼓励、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发展,自我的超越和自我的升华,真正让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一场生命的盛宴,让生命之花在这里可以尽情绽放。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一个人的成功秘诀是成为一个“自燃型”的人。因此,要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就必须让自己成为自我燃烧的人,把主动学习、提升素养的选择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掌心,学会自我驱动,永远奔跑在学习的路上,改变的路上,成长的路上,丝毫不能停歇,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条漫长的核心素养改革之路上,我一定要守住初心,不忘为学生保留信心,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唯有通过先燃烧自己才能点亮自己的人生。为学生做好永远的榜样,将是我一生的责任与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