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孩子养的独立自律、内驱力强?家长牢记两不惯,三不管!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4-11

父母往往都希望孩子能自律,自主。但很多家长表示,日常真实很打脸。

每天不停的提醒孩子还是会忘记,唠叨多了,孩子还嫌烦。

早上上学,总是磨磨蹭蹭。

晚上回来做作业,必须家长监督;还总是磨磨唧唧,做作业1小时,可以去4趟厕所。

……

作为家长,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够那么自律,到自家的孩子,就需要每天催促。

首先要知道,自律,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去养成。

父母如果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首先要做好榜样,因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学。

好的教育,永远需要父母的奋力托举。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呢?

家长牢记两个“不惯”

1、孩子习惯不好,不惯

孩子还小的时候,总会控制不住自己,比如看电视停不下来,喜欢玩手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作息混乱等,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去管教。

因为这些看似不大的坏习惯,积累的越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更困难,就越容易拖垮孩子。

在学习上,同样如此,有时候,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不是输在智商,而是输在学习习惯。

习惯好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内驱力也更足,学习作业更是不用催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哪有什么天生学霸,不过是好习惯的厚积薄发。

那什么时候适合管教呢?

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父母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一些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改正。

至于,3岁以前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爱,跟他讲道理,不是合适的时机。

2、孩子碰触底线问题,不惯

教育需要底线,父母的教育底线,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线。

在教育方面,父母一定要坚持底线,不能没有原则的退让。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件事:

家里的长辈来了,孩子拿着一根棍子,站在门口,你来我家干什么?

长辈开玩笑的说,来看你呀。

孩子立马说,我不要你来我家。

这时候家长出来了,不但不管教孩子,还打马虎眼的说,孩子还小,不懂。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长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以孩子还小糊弄过去。

也有的家长说,给孩子立了规矩,但是孩子耍赖也没有办法啊!无论是讲道理,还是棍棒教育,方法都试过,孩子还是那个样子。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造成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明白,哭闹和发脾气是一种要挟父母的手段。

教育孩子,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要有尺度。

一定要用心告诉孩子,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原则和底线。

智慧的父母,做好三不管

热剧《知否》中有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身为父母,没有人不为自己孩子的将来打算。

但怎么管,要从长远看。

1、孩子能完成的事,不管

看不得孩子受任何苦,只要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马上冲上前去帮他们解决得明明白白,看似是爱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

“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也许你觉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比如:当孩子乐意参与家务的时候,你不给他尝试的机会,等长大了他还会主动参与吗?

所以当孩子抢着扫地、擦桌子的时候不妨放手,将这项“工作”交给他,家长只需要布置一个适合他“工作”的环境即可。

蒙台梭利博士说,“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

你越早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未来才会走得更稳。

2、孩子自己该做的事,不管

当孩子具备一定能力之后,他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比如穿衣、吃饭、洗漱、作息等。

从最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往往对家长依赖性非常强。

这也进而导致了这些孩子缺乏责任感,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因此,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家长就要及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自己动手去做,才能让孩子在手眼协调中促进心智的发展,“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值得父母们深思。

3、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成长路上难免磕磕碰碰,当孩子遇到障碍,父母就马上帮助孩子排除一切障碍;

这无疑剥夺了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也会随之退化。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只能接受快乐,不能承受一点点痛苦,问题是很严重的。

所以,当孩子3岁之后,就可以让孩子体验挫折感,孩子能承受的一些事情,就不要惯着他。

比如,积木歪到了,发脾气、哭闹;游戏输了,就再也不玩了…

如此这样的情景,作为家长一定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让着孩子,他能承受的挫折,就不要管。

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你就要做到什么样,在孩子成长关键期,合理引导,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