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不知心归何处 2022-04-11

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圣说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什么隐藏的,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所知道的没有说不跟你们共享的,这是孔圣的存心。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这个与,可以说是给与,跟弟子们分享;这个无行,就是没有这种行为说不能跟弟子们分享的,但是弟子们能接受多少,这真的就看各人的造化,各人根性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诲就有高下了。

这不是说孔圣对弟子们有不平等,夫子的教育是平等的,就好像天降雨一样,这个水是平等的遍洒大地,可是地上的植物吸收水量就不一样,大树它是根深叶茂,所以它吸水量就多;那小草它就根浅,所以吸收的水就少,吸收的多少,不是因为天下的雨不平等,而是因为这些在地上的树木花草它们自己根性不一样,所以弟子们在同一个老师会下学习,各人成就不一样,原因取决于自己。

《朱子集注》里面他有一段话讲,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所以夫子他对弟子的教育没有丝毫保留,因为夫子之道太高深了,如颜回形容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因为夫子成圣人了,诸弟子没达到这个境界,真的他不知道圣人的境界是怎么样的,佛门里面的术语说,不知道菩萨的下脚处,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的落脚处,这个不知道,是完全不知道,即使差一等级,因为没到那个境界。

所以弟子的这种疑惑是难免的,只因他们不晓得,圣人作、止、语、默都是在教学,如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俭是节俭,让是谦让,这圣人的气质,他表现出来了,而只有子贡看出来了,他就能够得益,受教。

  这个跟佛法里的教学是一致的。《金刚经》上有这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每天都托钵,入城乞食,次第乞食,乞完了,把饭菜拿回来,大家一起用,用完了之后,把脚洗干净,就在蒲团上面打坐,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简单,清净,自在的生活,几十年都是这样的。

终于有一天须菩提尊者,这是弟子中解空第一的,忽然间有所觉悟,感动得痛哭流涕,赞叹如来善付嘱诸菩萨,付嘱就是教学,然后向释迦牟尼佛问了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住就是心住在哪,应该住在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我怎么降伏我的烦恼心?释迦牟尼佛是为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说了一部《金刚经》,缘起就是他的生活,这个叫三转法轮里面的示转,先做个样子给你看,你看明白了,就向他请问了,然后他劝转,劝导你,最后还作证转,给你做证明,这三转法轮。所以佛跟孔圣一样,作、止、语、默,无非教学。

所以孔圣讲这一章是教导弟子,我善教,你们也要善学,你不善学,天天跟老师在一起,也没用,白白浪费时间,关键是要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