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淳康回忆录3:初进721矿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初进721矿

■作者:洪淳康

  从学校门到企业门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1965年春节刚过,我就要离开曾经陪伴我二十多年的城市——上海,离开我熟悉的繁华城市街道,离开我熟悉的石库门里弄、离开与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父母、同学、朋友。怎能舍弃?

  2月24日下午,我与大学同班同学解苏汉,随着火车徐徐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地方——上海,同学欢送的情景直至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父母亲因在职工作,没有到车站道別,此时心中有一丝丝不一样的感觉。

  火车车速较慢,当天下午5时左右离开上海。经过一个晚上,到次日早上8时到江西东乡火车站。在火车车厢里,我认识了回沪过年探亲返矿的721矿工程队朱龙祥师傅,在闲聊中知道,到721矿没有直达火车,矿职工需先乘火车到东乡火车站,然后再由矿区大客车把矿职工送到721矿莲塘矿部。

  东乡火车站有专门的721矿转运站仓库,矿所需的设备、材料,由各地运到东乡721矿转运站仓库,然后由矿运输车辆送到矿所需各单位。矿区初期生产的矿石由矿里专门运输矿石汽车送到东乡火车站,再由专门装矿石的火车车皮运到湖南衡阳铀厂。

  由于春节假期刚过,在东乡火车站等候矿区大客车回矿职工很多,我接连两天没有买到矿区大客车的回矿车票,只能在火车站附近的东乡旅社住宿。

  东乡旅社是一幢简易平房建筑,旅社顶部是一个人字屋顶,旅社内有二十多间房间供旅客住宿。每个房间内无吊顶,顶上相互串通,隔墙是糊泥巴的竹篱笆墙,隔音极差。每个房间内有两个床,每个床的床脚是两个竹架子,上面放一个竹排,竹排放上五寸厚稻草作为床垫,上面铺上薄薄的床单,再放上一床被子。冬天旅社内无任何取暖设备,白天旅客都聚在大厅,围在炭火盆周围烤火取暖,到了晚上炭火熄灭后,整个大厅与房间就觉得很冷。房间、大厅地面都是三合土。在大厅放着几个桌子,供吃饭、休息、玩乐。吃饭时,桌子底下经常有狗穿来穿去寻食,很不习惯。旅社内无厕所,晚上旅社没电灯,旅社外一片漆黑。

  早晨4时左右,大厅开始炸油条,炉子在风箱的一推一拉中点燃了炉火,嘈杂响声经常吵醒熟睡的顾客。白天床上起来后,被子上、脸上蒙上一层薄薄的煤灰,对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城市生活的我,一下子对这县城旅社的生活很不习惯。

  我在东乡连续两天没有买到去矿的汽车票,一直到第三天,才由火车上刚认识的朱龙祥师傅帮我买到了去矿的汽车票,离开了东乡火车站。大客车在回矿公路的沙石路面上行驶,公路路况较差,沙石路面到处有坑,崎岖不平,汽车行驶在公路上颠簸不止,约过三小时后,才到了721矿莲塘矿部,人感到非常疲乏。

  由于核工业体系刚成立不久,为了尽快发展核工业,培养核工业所需人才,二机部(即核工业部)委托高教部所属部分高校,设置放射化工专业。工科专业学校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理科专业学校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还有二机部办的高校。

  我与解苏汉是华东化工学院放射化工专业毕业(五年半学制,是仿苏联放射化工专业学制)。我们这一届毕业生正值毛主席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号召,要与工农同吃同劳动。毕业与1964年同届毕业生时间相隔半年,我俩到矿后,同届大中专毕业生他们都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的工作组。我们俩到矿后直接分配到矿基层工程维修队与工人师傅同吃同劳动锻炼,工程维修队队长是李树藩、书记是张桂芬。我直接分在工程队瓦工二组劳动,瓦工组组长是董顺、副组长是李金太。

  住宿安排在莲塘商店南面油毛毡简易房,这是一幢专门为职工家属来矿的探亲房。整幢屋顶是油毛毡铺设,每套房中有一大间约六七平方米作为主卧室,放两张单人床后,房间只有一个走道。另有3平方米的小间作为厨房间,厨房间内有砖砌的柴火炉子。隔墙是糊泥竹篱笆墙,隔音很差,房间地面是夯实的三合土,房内无厕所。房门是竹篱笆编制而成。

  房间顶上铺设油毛毡,夏天中午太阳直晒,发出劈里啪啦的响声,房间内一股热气无法休息。晚上油毛毡房散热快,睡觉时就显得稍为凉快一些。碰到下雨天,雨滴在油毛毡上,声音遮盖了的周围嘈杂声,特別安静,就会很快入睡。

  工程队食堂离我住的宿舍很近,仅20多米左右,用餐很方便。工程队食堂的部分炊事员是由新余钢厂下马转来的,上海老乡不少,所以烧的菜肴对我来说还是合口味,生活也没有多大不适应。

  我分在工程队瓦工二组当普工,瓦工组除了瓦工师傅外,有8位年轻普工,男女各4人。

  第一阶段劳动是在职工生活区改建住宅。职工住房依据当时部局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原则,职工住房很简陋,一排排平房,外墙虽是砖砌,但墙体是空心墙体,老鼠在隔墙穿来穿去,家中无法放吃的东西,住房没吊顶,房间地面为三合土,厕所在外,生活起居极不方便。

  劳动锻炼首先在莲塘家属宿舍做吊顶、糊泥、抹灰。男普工在房外和泥,女普工在房内用勺挖泥供老师傅糊泥、抹灰。普工中我印象较深有一高中生小青年,名叫张宏达,日常干活很卖力,思想很活跃,工程队的日常工作报道都出自他手中。张宏达后调去新疆矿冶局矿山。2004年夏季,我去新疆时曾通过在疆同学找过他,想叙叙过去的友情,但很遗憾没有找到。

  我在工程维修队是作为一名普工与工人师傅同劳动,普工发的劳保用品当时没有工作服,劳保用品只有一块五尺布作为扛东西披肩之用,另外还有一双长筒套鞋。刚开始劳动时还处在冬季,室外雨雪天气不少,我们普工都在室外和泥,劳动虽较辛苦,但年轻普工在一起嘻嘻哈哈,日子也觉得过得很快,一天天就过去了。

  同期劳动锻炼的还有矿基建处技术人员王兴才,劳动锻炼后不久,他被调到矿冶系统江西矿山建设的105建筑安装公司。在1966年我调到713矿时,他们在713矿扩建水冶车间萃取工段土建。当我调回721矿时,他们又在721矿水冶厂工地基建。回721矿水冶厂我已成家,两单位生活区相邻,我们家与他们家如同亲戚家经常往来。水冶厂建成后,他们到衡阳工作,王兴才担任105公司副总经理,见面机会就少了。80年代他们调到南京工作,我们夫妻俩调回上海后,也专门到南京他们家去拜访,我们相见十分亲切。

  劳动锻炼刚开始时,每周还安排一天时间的业务学习,考虑今后工作,专业知识还是要不断充实。在没开始专业工作前,我首先想到要巩固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不断温习大学老师在我们毕业时开列出的最新最近外文专业书籍。这样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这也给我后来的工作提供了不断了解国外同类型厂概况的信息渠道。

  第二阶段劳动是到山南工区工地休息室干土建。由于去山南施工的瓦工小组人数少,没有专车去山南工地,上班从莲塘生活区需徒步翻过一山坡到山南工地,下班收工后再从山南工地翻一山坡回莲塘生活区,路上来回大约近2小时。虽然上、下班翻山坡步行较辛苦,但听到师傅们介绍转业兵为了矿区早日投产、开山降坡的艰苦奋斗情景,我很感动,非常钦佩他们辛勤劳动,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宝贵青春。

  中午就在工地休息,午休因困倦,就把发的劳保用品五尺布铺在地上倒地休息。组里老师傅看到后非常关心,时常劝说我们不要贪图凉快,睡地下湿气较大,年轻时没感觉,年岁大了后寒气就会发作,腰酸背痛。但我还是贪图一时痛快,铺地休息。现在我年纪大了,腰酸背痛的毛病就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

  劳动锻炼也是不断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以前在上海上学读书,好多生活琐事都依赖家庭。在矿里,生活琐事就没有什么依靠,逐渐学会一些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生活能力。

  六十年代初期,古城生活区楼房建成后,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尤其古城原设计排污管材质是瓦管,非常容易破碎,造成三层楼楼房生活区排污经常堵塞,给住在古城楼房生活区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不便。1965年夏季,矿里对古城楼房生活区排污设施进行彻底改造。

      我的第三阶段劳动就是与瓦工组在古城生活区楼房,安放水泥排污管,更换瓦质排污管。安放排污管,先要挖1米到1.5米的深度土沟,土沟上宽下窄,大约平均宽1公尺左右。铺设水泥管后,再与楼房出口管接通。挖沟劳动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体力消耗较大,中间休息经常靠带来的馒头充饥,每月要吃50多斤粮食。

      施工时经常遇到雨天,挖泥就非常困难,刚挖好土沟下面的土时,土沟上部的部分土受雨水冲刷,泥土就会塌方。塌方下来,土和雨水混在一起成稀泥,稀泥粘在铁锹上,铁锹抛稀泥就实在费劲,体力消耗更大。

      更难受的是,有时在接通楼房原排污管时,正好碰到楼房冲水排便,连接处稍有缝隙粪便及尿液喷出,这时老师傅往往抢先来堵缝隙,粪便污水从衔接缝间隙不时喷洒到老师傅身上,弄得满身污水,直到下班回家才能洗脱。

  古城生活区除在生活区铺管劳动,还在古城商店屋顶铺设瓦片,此时正值夏天太阳直晒,天气炎热,在屋顶斜坡上挑瓦对我来说实在是非常困难。但看到老师傅挑瓦、铺瓦,全身虽汗流浃背,但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精神实在可嘉,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与工人师傅同劳动,相互间很亲近,老师傅也邀请我到他们家走走。老师傅大多是单职工家庭,家中布置十分简单,除了吃饭桌子、床等家具,墙上挂着几张年轻时的照片,生活很简朴。但他们工作都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脏活累活都是抢先干,从无怨言。这使我深深体会到工人师傅默默奉献自己一生的优良品质。

  我在721矿工程队劳动期间,矿内与其他人接触面较窄,认识的人也很少。这期间,仅认识同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周作池老师,当时在莲塘子弟学校当老师,休息日也会到他单身宿舍走走。后来我到矿部工作时,他已是古城学校校长,接触就比较频繁。后来我调离721矿,与周作池老师失去了联系。直到2019年7月,我通过《721矿游子》主编艾俊民联系到了已在加拿大居住的周作池老师。

  进矿不久,我还认识了建设向乐专用线的工程兵上海老乡。周日休息时,他就会来我宿舍聊聊,讲述他在向乐线建设的轶事。向乐线是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建设的中国第一条铀矿铁路专用线,由铁道兵第八师承担施工任务,并于1965年底全线建成通车。我1966年初调到713矿时就是乘向乐线离开721矿的。

  我的工程兵上海老乡还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乐安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中央苏区的一部分。而后我在《江西革命烈士名录》中看到,乐安籍烈士就有2260多名。建国初,乐安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1人,少将军衔1人,大校军衔2人。在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乐安地区男人参军上前线很多,为国牺牲的也较多,由此留下妇女偏多。当地居民很朴实,生活很艰苦。当火车刚通到江边村时,附近居民看到很稀奇,全家老少全拥向铁路沿线,看看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火车。

      我与工程兵上海老乡交谈较亲切,向乐线建成后通车不久,他告知我,他到福建南平工作,以后就再也没有联系。

  1965年期间,有工作组来我们这里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组成员——部属202厂职工来了不少,其中有我同班同学马惠忠,经常到我宿舍来玩。据他告知,同来721矿工作组有他同厂工作的刘少奇儿子刘允斌。刘允斌在202厂任实验室主任,对人很亲切,没有什么架子。来矿在工作组负责矿机关一块,但我从没见过。

  在721矿劳动实习的一年中,我时常关心我今后的工作去向,就是我将要工作的水冶厂。最初水冶厂选址是在王陂电厂附近,在我来矿之前,矿也对该区域的地块进行了平整。1964年8月,二机部决定“停止721矿水冶厂建设”。1965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兼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大将来到矿里视察,他对水冶厂选在王陂提出了异议,根据中央对军工企业建设需符合战备,需要重新进行选址。水冶厂何时在721矿建设始终成为一个谜。在我到721矿报到之前,分配到721矿的上届我校放射化工专业毕业校友后又分配去新疆工作。我们到底去向何处?对我们放射化工专业毕业技术人员始终是一个问号。

  1965年底1966年初,部局人事部门来矿,对15位从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及部属大中专的毕业技术人员、毕业专业技术人员及矿内部分技术人员,宣布调动到江西上饶铀矿工作。想到工作有了着落,工作地方离上海更近,我非常高兴。

  1966年春节刚过,我们这些721矿调出的15位技术人员,到二机部(核工业部)上饶铀矿(713矿)报到。713矿位于浙赣线上饶市附近,生产区在坑口,生活区在枫林头。枫林头附近有一天然仙人洞,周围有山有水,风景很美。

  我们这些721矿调来的15位技术人员报到后,被分别分配到713矿水冶车间、机修车间、化验室。我被分配到水冶车间进行岗位操作。从1966年初到713矿,然后1970年7月返回721矿,这期间四年半的专业生产实习,加上713矿老技术人员的指点,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实践知识,这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264期

大学毕业时的洪淳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