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心理学:父母的侵略性行为是破坏孩子自律、内驱力的第一杀手

 adong1233 2022-04-11

文/37度暖爸

自律,这个词在前几年好像突然活了过来,也突然火了起来。作为成年人,要彻底坚持自己的自律都很难:你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你有坚持自己的健身计划吗?但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那颗心,常常要求孩子具有较高的自律性。

自律让我们更自由,是真的吗?孩子的自律性源自于哪里?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详细解读,直击本质。希望能帮助更多父母理解养育中的心理学,提升认知、提高带娃技能。

友情提示:篇幅较长、内容略烧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

自律是什么?

自律是指一个人自己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自律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外驱力和内驱力。

外驱力比较好理解,例如:你知道偷东西是犯罪行为,警察叔叔会送你一副银镯镯,所以我们都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内驱力,是一个人在需要的基础上,内部的唤醒状态或者是紧张状态,推动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辆汽车,靠人力推着走,这就是外驱力;内部发动机工作,牵引车子自己行驶,这是内驱力。值得父母注意的是:仅依靠外驱力推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没有构建出自己的内驱力,当外驱力消失,孩子会疯狂释放自己的欲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听到:考上大学之后孩子沉迷游戏、玩乐不能自拔;成年人工作之后,再也提不起兴趣读书;即使不得不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也是内耗巨大……

拥有内驱力的孩子会让父母很省心,那么父母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呢?其实,你只需要知道破坏孩子内驱力的“侵略性”行为有哪些就足够了。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内驱力是天生的

先放开心理学不谈,即使你没有读过《三字经》也应该听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人类幼崽天生就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或者说内驱力是天生的,在后天父母养育过程中,孩子的内驱力被蚕食掉。

1、关于喂奶

孩子是按需喂奶还是按时喂奶?按需喂奶,是遵从了孩子的需求,当他感觉到饥饿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袭来,他会通过哭声引起养育者的注意,呼唤养育者满足自己的需求。前者与后者的根本差异就是:喂奶这件事遵从了谁的意志?关于把屎把尿也是如此,前几天专门写过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传送门:

2、关于独立进食

孩子从长牙开始,就开始吃磨牙棒,也可以开始部分食物的自主进食,到了1岁以后,完全可以独立进食训练。

我家3楼繁繁是奶奶带娃,现在小学3年级,吃饭从来没有积极过。做好了米饭嫌菜不好;做了面条想吃米饭;早晨煮了粥想吃豆腐脑……总之,吃饭这件事好像对他来说很痛苦,如果奶奶不喂饭,孩子就无法自己独立完成。

对门邻居小两口是自己带孩子,家中大宝从7个月开始就跟着夫妻俩坐桌子边一起吃饭了。二宝比大宝小5岁,吃饭从没让妈妈担过心。

问题点和喂奶是一样的:吃饭这件事满足了谁的需求?部分养育者无法忍受吃饭半小时,打扫卫生两小时的“痛苦”,干脆帮孩子代劳。孩子喂饱了,家里卫生也没遭到破坏,减轻了自己的家务负担,实在是“一举两得”。

3、关于学习

多数家长对于孩子自律性、内驱力的困惑集中在了孩子的学习方面。关于学习方面的内驱力培养,涉及的方面较多,我挑几个典型的场景描述。

第一,孩子的探索欲是否被允许?

孩子开始学会爬行之后,探索范围增加,相应的危险也会增加。养育者因为担心孩子陷入危险中、破坏家中的贵重物品,而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孩子的探索行为,实质上就是学习,在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环境、物品。

限制孩子的危险性探索是有必要的,但是长时间的限制,尤其是按照我们内心标准的限制,如:担心家中太乱,抱怨孩子玩玩具。会让孩子感受到羞愧、内疚,进而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逐渐丧失探索欲、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的孩子,在上学时自然无法表现出令你满意的学习方面的内驱力。

第二,如何陪伴孩子的作业

“看看你的字难看死了;这么简单也做错;快点写别磨蹭……”我想,这是很多家庭的孩子写作业情境的真实写照。嗯,没错,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

从你的出发点来看的确是这样的,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挫败感、羞愧、畏难等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

老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说到底,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听“好听话”,这背后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认可、鼓励、赞美、肯定的需求,也是对于成就感的需求。

如果,你不喜欢做一件事总被人说“这样不好,那样不行”,那么谨记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可以换一种说法:“妈妈想给你提个醒……/你的字看上去有点乱,再认真一些好吗”你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的表露,会让孩子感觉到被接纳、被理解。

第三,如何拒绝孩子的要求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我们的愿望不可能全部都被满足。孩子也是一样,作为父母也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欲望。如何拒绝孩子涉及到孩子的心理满足度。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心理空间”想象成一个池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看作是进水口。孩子的心理空间,每天是被消极情绪填满,还是被积极情绪填满呢?当然,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太可能始终无条件满足孩子,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孩子的消极情绪是否有释放出口?

育儿心理学:父母的侵略性行为是破坏孩子自律、内驱力的第一杀手

就像这个水池,如果进来的多数是消极情绪,而又没有释放出口,孩子就会陷入到内耗当中。例如:当你在工作中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你还能保持平常心继续工作吗?在你消化完这些消极情绪之前,你无法再让自己保持以往的工作状态。

拒绝孩子也有技巧:态度坚定、语气和缓,甚至可以“嬉皮笑脸”地抱着孩子拒绝,同时给予孩子一定补偿。例如:孩子看电视、玩手机,使用电子产品,是因为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玩耍。在拒绝孩子玩手机欲望的同时,告诉孩子:“我想和你一起玩……”这种拒绝,对于孩子来说更像是一种奖赏。

我错过了/孩子现在已经……我该怎么办?

我没有任何指责你的意思,毕竟我们不是专家,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如何重新激活孩子的内驱力,我想是大多数家长都想要知道的内容。简而言之:降低焦虑,区分清楚孩子与自己的边界,禁止侵略性行为。是的,就这么简单!

1、边界感

国家之间有边界感,人与人之间也同样有边界感,通俗点说:就是区分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例如:孩子的作业、吃饭、穿衣是他的事情,家长可以辅助,但绝不能代劳。尊重孩子的意愿,就是对于边界感最好的诠释。

当你能够区分与孩子之间的边界,也就不会再焦虑。比如:邻居家贷款100w,疫情期间生意萧条,找你来诉苦。你会为了邻居的事情焦虑不安吗?你当然不会,因为你很清楚的知道那不是你的责任。

2、责任感

要让孩子为了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绝不是惩罚,而是重新建立内驱力、划清边界感的必经之路。只有孩子知道了某些事情需要自己承担后果,才能建立起自律性,知道哪些事能做、该做,哪些事不能做。

多数不敢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的家长,要么是过于焦虑孩子做不好、要么是没有边界感。就拿写作业这件事来说:写作业的速度,不取决于你的监督有多好,在于你的支持是否到位。

芮芮是二年级学生,写作业一向拖拉。我告诉妈妈说:“你做好两点就行,第一,可以提醒,但不催促;第二,孩子写不完作业,抱怨、诉苦……你表示支持'妈妈会陪着你’,就可以了。”

两个星期之后,孩子的作业速度明显提升,妈妈也很高兴。接下来,妈妈开始考虑如何提升孩子的作业质量。

这就是边界感清晰之后,作业的责任主体由妈妈转向了孩子,孩子自然会明白自己完不成作业将要负担的责任。因为担心老师的批评,给自己造成不舒服的感觉,内驱力也就被激活了。在写作业过程中,逐渐地发现自己可以更快地完成,还有玩耍的时间,成就感也会不断累积,增强学习的信心。

3、兴趣与热爱

谷爱凌因为热爱滑雪而坚持训练,寻找孩子热爱的因素,再关联到学习方面,将会是激活孩子内驱力并保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我看见过一位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喜欢用家中的碎布给娃娃做衣服,妈妈选择支持孩子的兴趣。在幼儿园中帮孩子办了一次“服装展览”,带孩子观看服装秀,去网上寻找服装制作的知识。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这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要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服装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创意,还需要各种基础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孩子肯定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当然,我讲这个故事,仅仅是抛砖引玉,虽然每个孩子喜欢的方向、内容不同,但是最终一定都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孩子在4-6岁期间,是培养兴趣、发现兴趣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的“试听课”,看看孩子对于哪方面感兴趣,最终确定下来1-3个发展方向。即使孩子遭遇“半途而废”也不用担心,那是孩子自己在做选择,不是他的兴趣方向,仅此而已。

4、保护孩子的内驱力

这里有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孩子为了能多玩一会儿游戏,快速完成作业,我该让他玩么?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让他玩!为什么呢?因为玩游戏,就是孩子当下学习行为的内驱力,一旦这个驱力消失,学习行为也会消失。所以,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还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重点考虑:如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降低对于游戏的依赖性。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育儿观念:要求孩子负担相应的责任,也一定要给与孩子相应的自由。前几天突然走红的武大电竞直博女神姚懿玲在自己的抖音视频中说:

“如果父母从小紧逼孩子,强制他不准玩,逼迫他每天学习,以这种近乎暴力的方式逼迫下成长的孩子,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和人生规划,他都从来没有体会过自由的滋味,怎么可能学会自律?如果一个孩子从来都没有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长大后便会疯狂释放自己的欲望。”

对于她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没有自由的孩子,就像是工厂里不允许下班的流水线工人,他又怎么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呢?

结语: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工作的岗位就是父母,世界上唯一不能退休的岗位也是父母。所以,父母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带娃过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体会到与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幸福与乐趣。


文短言浅,不能描述所有育儿场景,如果你对于这篇文章有疑问,请下方留言或者私信,一定一一回复。理性讨论,不接待抬杠运动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