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刘成铁”说四家 ​ 朱小平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4-11

.

“翁刘成铁”说四家

北京晚报 | 2022年04月11日

朱小平

  北京历来是书法名家荟萃之地,诚所谓“名都人杰,斐然代出”。清代北京有四大书法名家,“翁刘成铁”声闻大江南北,求墨宝者络绎不绝;一些野史笔记也对此津津乐道,说来犹有余香。

  在这四大书法名家中,声誉最著者乃大兴人翁方纲。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他的书法谨守法度,讲究“笔笔有来历”,其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隶法“史晨”“韩敕”诸碑。因翁方纲官至内阁学士,又是两朝帝师,所以海内多求其书碑版,其书名冠绝一时。与此同时,他又是大金石家,精于鉴赏,尤善考证,海内名帖多经他鉴赏并题跋,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苏米斋兰亭考》等。翁方纲还是诗论“肌理说”的创始者,有《石洲诗话》《复初斋诗集》刊行于世。虽然时人将他奉若神明,但不乏颇有微词者,例如书法也享大名的刘墉。刘墉广泛师承,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他很瞧不起翁方纲,曾揶揄道:“翁老先生哪一笔是自己的?”这话还是颇有见地的。此外,才子袁枚对翁方纲提倡的“肌理说”甚是不屑。袁枚提倡写诗要有“性灵”,也就是有个性、有才情,而“肌理说”主张以学问入诗,故袁枚对此大加讥讽:“误把抄书当作诗。”

  四大书法名家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便是上文中提及的有“刘罗锅”之称的刘墉,老北京人大多能说几段与刘墉有关的掌故逸闻。据说刘墉聪慧过人,其慧黠谐谑无逊于东方朔,权贵如和珅之流经常受到他的讥讽,连乾隆帝也免不了要挨些耍弄,过去北京说书的就有专讲“刘罗锅”的。刘墉是清官,著名的“四大公案”小说中的《刘公案》,讲的就是他;固然刘墉奉旨查办过一些贪污舞弊案,但《刘公案》和影视剧中的描述,多属虚构。他与和珅斗法并不见于正史,反倒正史记载他在和珅炙手可热时,“委蛇滑稽悦容其间”。乾隆帝亦曾训斥他遇事模棱圆滑,多次对他降职、处罚,最严重的一次是因属下贪污失察,他本应受刑,最后还是爱才的乾隆帝下恩诏将其免职发往军台效力,并于一年后复职。刘墉晚年一改早期的为官风格,因和珅把持朝政,在处事上变得圆滑许多,待乾隆帝死后,他上书嘉庆帝揭露和珅之罪,成就了他一生的亮点。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朝的名臣,为清代仅有的八个谥“文正”的勋臣之一,刘墉正是靠着父亲,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进士考试,才得以步入仕途的。他为官横跨乾隆、嘉庆两朝,八十五岁时无疾而终。

  作为书法家的刘墉也一直受到后人的崇仰。他的书法学颜真卿、苏轼,善行楷,具有“多肉少筋”的特点,得“浓墨相国”之誉。当然,后人也有以此为诟病的。不过清代的碑派书家极推崇他,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称其书“意识学识,超然尘外”,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更赞赏“石庵(刘墉)亦出于董(其昌),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

  四大书法名家的另外两“家”均为满人,其中一位是成亲王永瑆,乾隆帝的第十一子。成亲王的书法深得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之神韵,也学赵孟頫,小楷入晋唐,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骨秀丽挺拔,无一丝媚俗之态。尊贵的地位,使他得窥内府所藏名帖,自己也收藏甚多,故眼界不同于常人。葛虚存的《清代名人轶事》说成亲王“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后“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上(皇帝)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众所周知,乾隆帝对自己的书法一向自负,看来他对儿子的书法还是很欣赏的,就连嘉庆帝也赞叹他这位兄长:“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

  民国时,学者邓云乡租住在北京西黄根二十二号,这是清末邮传部尚书陈璧的宅院,在北京很有名气。几进的宅院里设有多个客厅,面积最大的客厅达一百多平方米,邓云乡就在这个最大的客厅里看见一面墙上挂着林则徐的对联,一面墙上挂着成亲王的对联(《文化古城旧事》)。陈璧与林则徐同为福建闽侯人,故张挂林则徐的墨迹理所应当,但成亲王的墨迹一般人家是没有的。尚书家的气派由此显露无遗,也可知当年有以藏成亲王墨迹为荣的时风。

  另一位是满洲正黄旗人铁保,字冶亭,号梅庵,将门之后,少有诗名,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中进士。乾隆帝曾考察科甲出身的军机处官员,出题一诗一赋,铁保首先交卷,乾隆帝钦定其为第一,从此颇受重视,官至吏部尚书、两江总督。铁保性情耿介,做事勤勉,官声甚好,但随着年龄增长,宦海消磨,渐有颓唐之气,政事多委于幕僚属下,将时间穷究于诗书。嘉庆初年,铁保摔了个大跟头:他在两江总督任上时,查赈委员李毓昌被当地官吏暗杀,嘉庆帝亲自督促破案缉凶,多次斥责铁保办案不力:“江南有如此奇案,可见吏治败坏已极!该督抚直同木偶,尚有何颜上对朕下对民?”嘉庆帝还将悼念李毓昌的《悯忠诗》三十韵抄寄铁保,用意是令其知耻,争取早日破案——日理万机的皇帝为一个小吏写长诗悼念,是非同寻常的,可惜铁保并没有重视,在李毓昌被害八个月后仍未破案。嘉庆帝忍无可忍,斥铁保为“无用废物”,立刻将其革职,发往新疆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嘉庆帝不像乾隆帝那般爱才,虽性情仁慈,但痛恨官员不守规矩、办事拖沓,铁保“撞枪口”归根到底还是咎由自取。写诗、写字固然风雅,但他比不得成亲王,清代亲贵不得干政,有差使亦闲散,可以不负责任。

  其实这不是铁保第一次受处分了。成亲王自不用说,他与翁、刘二位相比也官符暗淡,一生受处分不断,《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见,倨傲,意为爱憎,屡以措施失当被黜。”乾隆年间,铁保因“失礼”受处分两次;嘉庆年间,受重处分九次。他因“失察”外放新疆后,又在新疆失职遭伊犁将军松筠密折奏劾,放吉林四年,自此被边缘化,死后只是三品赐恤,这正应了他自己所说:“仆于诗学,志勤而才疏。”尽管袁枚称赞他的诗胜过汉人,但他在仕途上的确没有大作为。至于诗文成就,近年在先农坛发现他的刻石文,文字琐屑空洞,不见精彩,袁枚之誉或许言过其实。不过铁保年轻时就有名气,与百龄、法式善号称“三才子”;他擅长小篆,写来极有韵致,观者爱不释手。就连他死后也不安生,其墓位于今永定路,有清一代至民国一直无恙,但在日寇占领北平后却被日本当局盗掘,至今不知所盗何物。

  早年间北京的书肆(如琉璃厂),这四大书法名家的墨笔真迹有不少,据说以翁方纲的售价为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清四家”,学界存在不同说法,亦有所谓“三个半书家”之说:乾嘉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梁同书(山舟)、刘墉(文清)、翁方钢(覃溪)、王文治(梦楼),王文治就是那“半个”。《清朝野史大观》云:“梁山舟学士书法名播中外。论者谓刘文清朴而少姿,王梦楼艳而无骨;翁覃溪摹三唐,面目仅存;汪时斋谨守家风,典型犹在;惟梁兼数人之长,出入苏、米,笔力纵横,如天马行空;汪文端、张文敏后一人而已。”梁同书,钱塘人,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书出于颜真卿、柳公权,自成一家。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殿试探花,授编修,后升侍读,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任云南临安(今建水)知州。乾隆二十一年(1756),王文治随翰林院侍讲周煜奉使琉球,琉球人视他的墨迹为珍宝,至今日本的博物馆和民间仍藏有他的书法。其实王文治少时即以书法文章闻名乡里,其书学米芾、董其昌,后法“二王”,而得力于李北海。他喜用淡墨,与擅用浓墨的刘墉相映成趣,有“淡墨探花”的美誉。但识者谓其秉承帖意,董其昌的痕迹略重;所谓“艳而无骨”,也只是一家之评。瑕不掩瑜,王文治的书法尽显才情,俊爽清隽且不乏妩媚动人之处,故将其与梁、刘、翁并入“四家”,不无道理。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但无论如何,成亲王和铁保的书法成就还是应当承认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