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归经与毒性

 0百味书屋0 2022-04-11

原标题:中药的归经与毒性

□黄涛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也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如《本草备要》就认为,不同的药物可作用于不同的位置,起到不同的作用:“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

根据《素问·宣明五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和《灵枢·五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等理论,结合长期的药物使用经验,著名医家张元素在《珍珠囊》中创药物归经学说,对大部分药物进行“归经”和“引经”的讨论。如果依药物归经用药,则可事半功倍;若不依归经,则会无的放矢,难获确效。

除了药物归经,中药理论中还有因形相类、因性相从、因气相求、因质相同的说法,也有对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如《本草从新》提到,“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毒性是药物的偏性,正是因为有了偏性,药物才能纠正人体阴阳不平衡导致的疾病。因此,药物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果没有毒性,则更多的有滋补类作用。《神农本草经》便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便读》说《神农本草经》中的上、中、下三品为“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无毒,主久服,养命延年,益气轻身,神仙不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或有毒,或无毒,主通调血气,却邪治病。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或有毒,或无毒,或大毒,主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症瘕,中病即止”。

现代人认为的毒性多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以往认为,中药的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但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报道日渐增多。当然,毒副作用的发生与中药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或者使用时间过长都有一定关系。但这提示人们,一定要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规范使用中药。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黄涛)

【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