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交这种国家,也是灾难!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2-04-11

郑吉当年建都护府时,将地点定在了山南,其主要原因是汉军在此屯田多年,水草茂密,土地平坦,依山傍水。

山是天山,水是塔里木河,关键处于西域北道的中心。向西经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可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向南可通鄯善、且末、于阗、莎车,向北越天山可达乌孙,向东通焉耆、车师及山北六国。都护府是以军事目的而建,由于所处位置,以及丝路贸易的需要,逐渐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和文化。一瓦一砖一世界,这里成为东来西去,南通北往的重要供给地。

都护府所在地有当地居民,人口不多,千余人,可以保证屯垦官兵的正常贸易及生活所需,这个千余人的地方被称为“乌垒”,当地居民最高首领已是汉授印信的城都尉。向南三百三十里是渠犁,那里也是汉军重要的屯田地。

到成帝时,原本36国已成为了50国。汉匈五争车师后,车师被分为前后车师和山北六国,化整为零更便于中央王朝的管理。宣帝时代,各国译长、城长、君、监、吏、大䘵、百长、千长、都尉、当户、将、相至侯、王等376人都是佩汉的印绶。这些官员由西域都护上报,经西汉朝廷任命,且采用世袭制。此外,还有5国处葱岭以西、以南的康居、大宛、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山离,不属都护范围。

与匈奴不同,西汉驻军自给自足,不向当地征税,目的就是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势力。元帝、成帝时代,匈奴虽然臣服汉,但散兵游勇及一些羌人部落游牧武装防不胜防。

为了保障这块土地的稳定,中原王朝采用了恩威并重的统治策略,一是厚赏,二是送侍子到长安。这其实是两项长远的谋略,可以让西域诸国王收敛叛逆举动。在长安的各国侍子享受优厚的待遇,接受中原文化和礼仪熏陶,使其一心向汉、诚心内附。最有代表的就是莎车王延,元帝时代就入侍,长于长安,回莎车后,参照中原立法,并教导诸臣子国民,“当世奉汉家,不可负”。

西域都护官阶相当于内陆的郡守,属二千石高官,三年一任。任满可调入朝为官,也可调任内陆郡守。

后来为加强西域的军政、边防、屯田事务,又设立戊己校尉。此外,对西域官员任职情况,朝廷每年有一次巡查。西域屯田不只有军屯、犯屯还有民屯,民屯则是自愿来西域生活的内陆百姓,朝廷鼓励百姓带家属屯田,由官方提供住房、土地、农具、种子以保证屯垦戍边人员的稳定性。汉文在当时已成为西域的官方文字,那时候西域各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佛教传入,沿途的龟兹、于阗才开始使用印度北部的佉卢文,也就是说在西域这块土地上最早使用的文字是汉字。

在史料中有一个现象,西域都护有几任没有留下名字,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最好的理解就是,这些没有留下名字的都护在任期内平安无事,至少西域没有发生重大历史事件。而且主要集中在汉宣帝时代,那个时代正是西汉王朝的盛世时期。

始于张骞的“丝绸之路”,通过西域联系欧亚,中国制造的丝绸、漆器走向欧亚大陆,而欧亚的象牙、犀角、珠宝、琉璃、奇珍异兽等奢侈品进入中原,还有诸多带有“胡”字的乐器、植物。

在葱岭之外有一个国家叫“罽宾”,罽宾位于兴都库什山南麓,在巴克特里亚和高附(今喀布尔)通往克什米尔的必经路上,所处“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口。

说来话长,在与汉交往之前,这个地域曾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来属于巴克特里亚的希腊王朝统治。被乌孙人驱逐的大月氏人进入阿姆河流域驱逐塞人时期,巴克特里亚的各方军阀势力归降,大月氏王在巴克特里亚封了五位翕侯。有一支塞人部落越过兴都库什山,在首领带领下,占领了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城,成了那里的统治者,王庭所在地汉史称为循鲜城。那时的王叫毛厄斯(汉代史料记载叫乌头劳),不仅占有犍陀罗和呾叉始罗,还曾向南方的身毒(今印度)旁边遮普扩张并占有部分领土。人口、军队数量很大,罽宾东距长安12200里,距西域都护府6840里,东与乌秅国相接,东北与难兜国相邻,难兜为其附属国。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相接。

《汉书》中这样记载:“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张骞二出西域抵乌孙时,曾派副使到达罽宾,这个地方由北向南越过葱岭在喜玛拉雅山以西、苏莱曼山脉以东,两大山脉所形成的三角平原上,地势由高向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时汇聚,气候温和,多雨水,种五谷,植物界产葡萄、苜蓿、檀、、竹等,动物界多水牛、象、弥猴、大狗、孔雀等。自然界产珍珠、珊瑚、琥珀、金、银、铜、锡,器具多采用金属,用金、银铸币,模式与希腊相似。由于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当地人善于雕刻、建筑,又受塞人游牧文化的影响可以制造毛织品,能吃、能喝,能惹事。 

罽宾原本与长安已断交,但是,汉成帝刘骜即位后,罽宾王阴末赴,派使节到长安请安,希望同西汉重建友好关系。这一年开年之际,匈奴复株累单于到长安觐见成帝,年中罽宾国使臣来朝,成帝大有万国来贺的自豪。大赏之后,决定派官员护送使者回国外加回访。

罽宾国的使者,其实是商人,常游走西域与长安,让汉使护送,是保障回归的路上不被中途打劫,毕竟万里之遥。

当初,罽宾王认为距中原路途遥远,中国对他奈何不得,西域36国全部归汉时,罽宾王乌头劳不低头,因为喜欢中国制造,不断的拦阻和掠夺途经的财物。

乌头劳死后,他的儿子成为新的罽宾王,主动与汉交好,元帝时代,曾派使者携带特产访问长安。汉元帝派都尉文忠携带贵重礼品回访。文忠到达后,即刻了解罽宾的国情、兵要、地志。由于与被塞人打败控制着帕罗帕米萨德地区迦毕试城的容屈部落贵族有接触,罽宾国王很不满意,要加害文忠。于是文忠支持不甘失去政权的容屈王子希腊人阿波罗多特二世(即中国文献中的阴末赴)联手突击循鲜城,杀罽宾王,立阴末赴为王。

(乌头劳时代的罽宾钱币图案)

文忠是继傅介子、冯奉世之后,在域外斩杀国王的汉使。这之后,罽宾与汉友好过一段时间。后来,汉使赵德在罽宾与阴末赴发生冲突,可以推测,赵德可能受傅介子等人的影响,也想建功于异域,杀希腊人阴末赴,再立塞人头领为王,但是,计划没有成功。结果是阴末赴将赵德抓获,戴上镣铐扣押,将70余人的使团,全部谋杀。此后,阴末赴专门派使节到长安说明情况。当时汉元帝刘奭认为,这种遥远的外族,如此凶悍,拒绝接受道歉,将罽宾的使者驱逐到皮山之外的县度,断绝往来。

这些事,汉成帝并不清楚,于是议郎杜钦向大将军王凤讲了汉与罽宾国的恩怨:

当年,罽宾王杀中国使节的事传遍西域,汉元帝断绝与罽宾的往来,现在派人来致歉,可是来的使者并非国王亲属,也不是高级官员,恐怕是当地生意人冒充使者进贡,又骗取了大量赏赐,如果把他们送到县度,就进入罽宾的国界,他们就安全了。而皮山国之南,已超过了西域属国的边境,仍有四、五个小国,并未臣服汉,西域都护派出探路的百余人部队,每夜轮班站岗,还不断受到袭击。从皮山到罽宾,路途遥远,所带粮秣,不能自给,途中那些小国又小又穷,使臣拿着汉节,这些小国不认,也不提供食宿,汉使忍饥挨饿,乞讨无门,十天半个月,就会人困马乏,不能回归。何况到达县度要翻越葱岭,过大、小头痛山,赤土坂、身热坂,三池盘、石坂道。最窄的山路只有一尺多宽,且长达三十里。人马要用绳索前后牵连,一不小心就会失足坠入峡谷。连尸骨都无法收回。罽宾王阴末赴,原本是汉使帮助下登上王位,接受汉的印信。后来杀汉使,背信弃义,就是因为路途太远,西域都护的军队无法到达。他们对汉有需求时,就好话说尽,没困难时,态度傲慢,始终无法让他们与汉同心同德,皇帝之所以厚赏,尽量满足他们的欲望,是防止他们入境抢劫,罽宾的军队也不可能进入西域掠夺,他们的存在与否,仰慕与归降,对西域影响不大。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别管域外之事。护送罽宾使节,劳命伤财,毫无意义,既然皇帝已下达命令,不如就送到西域皮山国,不再远送。

(此图是东哥绘制,如果不准的地方,请留言,以便修改,谢谢)

这个提建议的杜钦并不是官员,他是建平侯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儿子,因为有一只眼失明,不能做官,但很有才华,名满京师,是大将军王凤的幕僚,他有一个哥哥杜缓,曾跟随蒲类将军赵充国击匈奴,后来任雁门太守。汉元帝刘奭时期,西羌叛乱,军费不足,当时杜家捐钱粮数百万金资助军队平乱。

杜钦曾给王凤提出了很多治国理政的建议,很有借鉴意义。

大将军王凤接受了杜钦的建议。

与汉朝关系的中断,使罽宾不能通过丝绸之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继阴末赴之后的罽宾王赫波斯特拉土斯多次派出由商人组成的使团前往长安朝贡。主要目的还是与汉的贸易往来,所以他们的使团隔几年就来一批。这些使者是不是罽宾王所派出,无从查考。这个国家的位置就在现今克什米尔至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一部分。

为什么杜钦要强调汉王朝要加强自身治理,少管外域的闲事,那是因为自成帝刘骜登基,天灾和怪异事件不断。

成帝登基于建始元年(前32年),这年正月一日,刘氏祖庙火灾。四月赤黄色浓雾,沉滞不散(可能是沙尘暴),八月某日晨,东方一上一下,出现两个月亮。

建始二年(前31年),关中大旱,颗粒无收。谷贵民饥。

建始三年(前30年),关中大雨40余日,黄河决口泛滥成灾。121日,日食,长安地震。越㠐郡山崩(可能是泥石流)。

建始四年(前29年),夏季降雪,秋季桃树李树开花(反季)。黄河在馆陶、东郡、金堤多处决口,大水淹没四郡、三十二县,耕地15万余顷,毁民房4万余处。来年改年号为河平。

河平一年(前28年),耗民力修黄河堤坝。

河平二年(前27年),夏季,楚国降冰雹,大的如同饭锅,南夷民变。

河平三年(前26年),犍为郡地震,山崩。阻塞长江,江水倒流。黄河在平原郡再次决口。洪水灌入济南郡、千乘郡,损失巨大。

河平四年(前25年)也就是这一年,罽宾使臣来长安,刘骜还要动用兵力送使节回罽宾。

连年灾害,民不聊生,盗匪四起。

皇室祭祀品由太牢(牛、猪、羊),降低到特牛(只用一头牛)。皇室压缩开支,包括衣物、车马、轿舆等,为此许皇后抗议降低待遇。

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理论,已扎根王朝的君臣思维中,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是合一的。其目的就是限制君权、臣权。天灾多是由人祸造成。元帝时代,有大臣提议,对黄河开挖泄洪道并清淤,但丞相匡衡不同意,说财政困难,没钱,结果,成帝登基,当年的隐患成灾。

结交罽宾这种国,一心为利,不知感恩,未必不是一种灾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