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40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4-12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内容简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向我们阐述“道”应该如何运用,人应该如何归“道”。首先要让道动起来,然后让道用起来。

前面讲过:“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浊以静之徐清”就是“反者,道之动。”“安以久,动之徐生?”就是“用”。

“反者,道之动”。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

据说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家烧开水有关系。水开了,水蒸气把锅盖顶起来了,科学家看到开水的力量这么大,就联想到,如果水一直烧,就会一直产生蒸气,力量会变得很强,后来蒸汽机就被发明出来了。

当水只是水的时候,因为温度不够,性质没法发生改变。人也是这样,人是有道的,前文说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人是能得道的,是有道的。

关键是得道就要像水从冷水变开水一样,持续不断的烧才能够有蒸气的产生,这便是凡夫修道。所以“道之动”首先要让“道”像水变成开水又产生蒸气一样,让“道”萌动起来,“道之动”就是道的力量在我们身上开始产生。

水的力量是通过加热产生蒸气来的,大自然也是这样,云腾是雨,水变成水蒸气上去之后开始集成云,云再化成雨下来,这是水的萌动。

人的道要萌动,就是通过“反”,反回去,由身到心,由心到性。道德、仁义、礼,由礼到义,由义到仁,由仁到下德,由下德到上德,由上德到道。

自己有“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的想法,立马发现,“反”回去,返回到万物一体;心里想要多得了,“反”回去,少则得;想走捷径了,立马告诉自己曲则全;骄傲了,立马想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戒骄戒躁,开始谨小慎微,这些都是“反”。

当我们从有形返到无形,从有欲望返到没有欲望,从有分别返到没有分别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静。

水产生蒸气是通过“动”产生动力;而道是在致静的情况下产生强大的力量,叫“致虚极、守静笃”,这是实实在在修身、修心的功夫,时时“反”,日日“反”,月月“反”,必有体证。

“弱者,道之用。”

道的用是弱,就是能守到道里去,不再以刚强对待别人,“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能够曲,能够枉,能够少,能够“不自是”,“不是见”,“不自伐”,“不自矜”,不以兵强天下,能够“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这都是弱,但是这个“弱”不是软弱无能,而是柔韧、柔弱,有道的全体,才能够柔的下来。

当人有暴戾之气时,以为自己很刚强,其实是真正的弱,是软弱,因为自己被戾气所控制;当能做到《道德经》里所说的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内心泰然自若,处万物而不动。

然后可以曲成万物,这就是道之用,把自己居到道里面去,观的都是真相,用的都是上善之方。

居善地,心善渊,然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像打太极一样,看上去柔柔的,看不出来发力,力都在里面,这叫“弱者,道之用”。

内心坚定而始终保持祥和的人,离道很近,因为他能够把“弱”用出来,当然这个“弱”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内心的笃定。

让我们自己通过静把道的力量萌动出来,然后通过弱把道用出来,这样就能够化育天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们普通人只知道天下的万物都是“有”组成的,殊不知“有”从“无”来。

就像树是由种子长大的,一件事情是由一个想法产生的一模一样,而我们种什么种子,产生什么想法,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

种一颗善的种子,种一棵道的种子,我们会收获善,收获道,收获与道相当的人同频共振,从而收获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便是“无”的力量。

世人只是在“有”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却鲜有人可以“反”、“弱”,回到道里去,抓住“无”的力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贵食母”的人通过“无”而生“有”,这种“有”才能够长久,天长地久。

所以执着于“有”的人很难得到“有”,能够虚极静笃,归于“无”的人应时而动,坦荡自然,“无”中能生万“有”,所以要归道。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