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象山民间故事-024

 徐宝样文图库 2022-04-12

 “贼王杨启龙的传说

   元代时爵溪有一青年,姓杨名启龙,父亲病故,暂厝前岙岭南。杨启龙请来风水先生择地做坟,拣日子进坑。风水先生对杨启龙说:坟地处于龙头岗与虎头岩之间,龙虎把门,子孙必登龙虎榜。并说,进圹时寅辰之间的卯时,必有县官过岭,听到锣声,即刻进坑。到了那日,杨启龙做好一切准备,只等县官到来,抬棺进坑。等呀盼呀,忽听一声锣响,当即将棺材抬入坑内。但棺推入,却未见县官经过,唯见一个认识的熟贼,原来那贼偷了一些铜器并铜锣,刚下岭,见到这么多熟人,心里一慌,滑了一跤,麻袋里的铜器滚了出来,发出了声音。杨启龙以为是锣声,慌忙中抬棺入坑,官星未到,贼星已照。待一切就绪,才见县官缓缓而来,启龙懊悔不迭。后来,杨启龙为生活所逼,慢慢地做起了贼,并学到了一身隐身术。其虽为贼,但急公好义,劫富济贫。后被捕关进县大牢。因有隐身术,夜间仍出来劫富济贫。被盗之家,告到县衙,说家财为杨启龙所盗。县官提审杨启龙,启龙辩曰:冤枉啊!我被关押在牢,怎能出去行偷?县官一听有理,官司不了了之。后来杨启龙出狱,迁居东乡大坛,子孙繁衍,他的坟也在那里。

洋溪口街行观被烧的传说

   大约在1910年,茅洋溪口街有一行观,类似于祠庙,内有五间正屋,三间偏房,中间搭有戏台,台后有高楼,底层有三个大门。厢房有边门,中有天井等等。据说泗洲头某村有一个朱姓武举人,自称是朱明王朝后裔。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百姓起来造反,有两百多人参加,手拿大刀、梭镖、土枪等原始武器,浩浩荡荡从泗洲头一路而来,路过文山、花洋时,也有好几个青年参加,到溪口街时,天色将晚,就驻防在溪口行观。造反的头领听说杨家岙绅士杨士均在太平天国的时候,留下一门猪娘炮,就派人去抬来,以增加威力。殊不知猪娘炮刚抬走,杨士均就骑着毛驴直奔丹城衙门报案。知县一听连忙派兵围剿。朱姓头领毕竟是武举人出身,早在距离溪口街行观只有四五里路的新凉亭一带,就安排四五个哨兵放哨站岗。因队伍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没有纪律和制度,这几个哨兵不但没有好好站岗,而且跑到近村缸窑俞去吃夜宵喝酒。县衙派出的官兵经过行者岭,路过新凉亭,见毫无阻拦,直奔街头行观,突然发起攻击。由于是有备而来,真所谓猛虎下山,势如破竹。而造反者又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防范之心,又无严密的组织,更无精良的武器,一天的劳累,早已昏昏大睡,在官兵的攻击下,逃之夭夭。当时声势浩大的两百多人这时只剩下十几个顽固分子,其中有武艺高强的壮汉,从楼窗挟着两个头儿跳下逃窜,但终因身单力薄而被捉。

五狮山老白龙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五狮山脚下上旺村有一条坑,因五狮山水流下而形成,两面削拢很是险峻,当时称为延落岭。它是去五狮山的必经之路。五狮山上住着一位得道高僧,养了一只老虎,还有一个小和尚。老和尚每天早晨上街买一斤肉来喂老虎。有一天,在街上碰到了一个棋手,两人对弈起来,忘记了时间,回去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老虎早已饿了,四处乱蹦,张牙舞爪,小和尚不耐烦,用木棍去打老虎。老虎在饥饿和怨怒之下,一口将小和尚吃掉了。老和尚回来只见小和尚血淋淋的衣裤,却不见小和尚的人影,就责问老虎,当时老虎深感理亏,无地自容就跳进了水井。过了很多年后,突然井水上涌,到处是水,老和尚立即用石磨压住。此后,老虎在井里修炼成仙后变成了白龙,因天条规定:凡成仙者,一定要到凡间,接受人间皇帝的考试。就这样,白龙变作了凡人模样,穿着一身白衣上京赴考,得中状元,称白状元。赴考时白状元写的家庭具体地址是象山县溪口延落岭,于是京城官差到溪口延落岭来公布皇榜,但怎么也查不到姓白的状元。三四天后,官差准备回京复命,五狮山老和尚知道此事,掐指一算,原来是老虎变成白龙而成仙,于是他接过了皇榜,并在五狮山顶由他领头和茅洋人民造了一座白龙庵,用来纪念白龙成仙。于是,白龙也就在茅洋五狮山安居立足。为了报答茅洋人民,它总是有求必应。茅洋人民也为了纪念白龙给茅洋人民带来的好处,尊称老白龙为茅洋第一条龙。在山根井头村旁边,原也有一个白龙庵,因为五狮山顶的白龙庵要比它建得早为此改名为回龙庵,也是为了纪念五狮山老白龙而建立起来的。从此老白龙的传说代代相传至今。

俞富马的传说

   在明朝万历年间,茅洋缸窑俞有一个叫俞富马的人,家财万贯,山林田地无数,房屋有三座九明堂,九间一地楸之说,在溪口洋是首富,据说他为人十分豪爽,三教九流都爱结交,但唯一的弊病是狂傲成性,从不服输。有一天,俞富马宴请各地同窗好友,三教九流,其中有昌国的邵榜眼,西乡的严久青。为了摆阔气,讲排场,用十里黄金铺地(实是稻谷)从缸窑俞一直铺到李家弄尖岭头迎接邵榜眼。当时邵榜眼骑着马,下来一看,眉头一皱,没有当场说破,只说了一些平常客套话,进村一看,厨师七八个,帮忙人三四十,可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齐上。庭院里摆满酒席,少说也有二十来桌。食间少不了喝酒谈心,邻桌划拳喝酒一直闹到天将拂晓。等到邵榜眼回转京城后,考虑再三,给俞富马来了一封信,劝说要勤俭节约,少摆排场,如果这样下去,势必要败家。当时俞富马看后,嗤之以鼻,傲慢地说:若要我俞富马败,除非行者岭头撑船过。时隔几年,殊不知一年正月,做戏用的龙舟真的从行者岭头抬过,正好被俞家的佣人之子——一个看牛仔看到,他就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对俞富马说:老爷、老爷,行者岭头真的有船撑过来了。俞富马一听,大惊,立即骂道:你个小鬼,大呼小叫什么?随即一脚将小孩踢倒,不料小孩后脑着地,当场死亡。这时正值烧饭时分,看牛仔的娘正在灶间烧饭,一听儿子死亡,急忙跑到外面哭喊,在慌乱之中,柴火掉下,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将房屋烧得一干二净。同时打人命官司又花了不少银子,就这样俞家已所剩无几,又过了几年,俞富马外出碰到强盗被杀,为了体面,将田地山林全部卖光,造了花坟八穴,就这样俞家一败再败,到后来是败得一干二净。正应了他自己若要我俞富马败,除非行者岭头撑船过的狂言。

郑泰鸿的传说五则

    清朝乾隆年间,茅洋乡郑家庄村出了个排行为字辈的太公,名叫郑泰鸿,他是县内有名望的讼师,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包揽讼事的传说,现从老年村民口头流传中整理成下面五则

  略施巧计赚和尚

邻村大地园,有一寡居女子,生活贫苦,将近岁末,难以过年,到郑家庄泰鸿先生处求援。泰鸿先生心想,附近蓬莱寺和尚很富有,养有牛,有寺院田,募捐来的银子很多,何不敲他一笔竹杠,来帮助寡妇和她的孩子过个温饱年。于是他机授妇女,妇女不觉面红耳赤,但有泰鸿先生支持,不妨一试。在某天凌晨天快亮时,妇女走到蓬莱寺住持和尚房间敲门,喊:师父,我有佛事相商。住持和尚闻声开门让她进入,妇女在其屋内坐着,拿出镜子、梳子,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就在这时,泰鸿先生拜谒走入。口讲:师父早,早课还未开诵呀……讲了半句,斜眼看有妇女在梳头,随即双脚跨出,一边说道:师父好艳福,怎么不请我吃酒呀?住持和尚一怔,感到这恶讼泰鸿先生是得罪不起的,和尚房间藏女子本是难容。于是拿出银子,连忙急追泰鸿先生,直追到百箩桥,说了不少好话,请泰鸿先生多包涵,随手塞给泰鸿先生许多银子。泰鸿先生略施巧计帮寡妇合家过了个年,自己也得到些好处。

   先先见之明的讼师

  五狮山下山根村有一户人家,因土地财产分家,父亲偏袒小儿子,大儿媳、大儿子感觉吃亏了,心里有点气愤,与父亲争吵,直到相打。因大儿子年轻体强,一拳误打在父亲脸上,致使父亲一排门前牙脱落,父亲告儿子大逆不道罪。子打父是要坐牢的,大儿子害怕了,于是到郑家庄来找泰鸿先生。一个炎炎夏日的上午,泰鸿先生看牧童悠然自得地在瓦窑头毛竹山下草地上放牛,远远看到一青年走来,心里就猜到了几分。于是,差牧童跑到大樟树脚去打听该青年为何事而来?待牧童来报告后,泰鸿先生心里一想,要打赢这官司容易,但他们毕竟是父子,今后父子和好,我出的主意要败露,他们要追究于我,怎么办?于是便取道另一条小路,走捷径回家。赶紧化妆,身上反穿毛皮袄,手捧铜火,坐在堂前间抽老烟。待该青年进入大名堂石板道地,他把旱烟枪在铜火边敲打,示意人在。青年人进去,哭着告诉,把来由详细说了一遍,要求先生解救。若能平息官司不坐牢,答应多给银子酬谢。泰鸿先生听后,便叫青年走拢一些,背靠着他,出其不意,在其肩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说:你可以回去了,到公堂上,你就说因财产分家,父亲偏袒小儿子,我们夫妻俩不服,与父争吵,父亲气愤不平,骂我,打我,在我肩上狠狠地咬了一口,我因痛一惊,肩膀一耸动,他自己牙齿掉下的,反枉告我不孝,你可当堂脱下衣服,请县老爷做主。在县堂上,大儿子果真如是说,县官老爷审视他肩膀上三四颗牙痕印记历历在目,于是县官老爷判他无罪回家。时隔一月,父子和好,父亲问起:你打赢官司是何方讼师主意?儿子详细告知。于是父亲气愤,把恶讼郑泰鸿告上县堂,双方县堂对质,郑泰鸿辩白,你儿子何时何地来求过我打这官司。原告把经过相告,郑泰鸿先生听后,对县太爷诉说:请老爷想一想,他是六月来我家求我打官司,说我当时身穿反毛皮袄,手捧铜火坐在堂前,哪有六月穿皮袄、捧铜火啊?纯属是诬告,请大老爷明鉴。于是原告反落了个不实诬告的罪名,被逐出公堂。有一次,郑泰鸿先生出门赴考,途遇一书生,也是赶考的,于是两人结伴而行。行走中,该书生问起说:上南乡有个恶讼,人称'青聪狗,专揽讼事的,你是否知道此人?泰鸿先生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你这个青年书生,初生牛犊,出言不逊,我倒要戏弄你一下,让你长个教训。一路无话,临近傍晚,走到洋头渡下船,要过渡到洋下头上船,需一夜时间,两人在船舱内打开铺盖睡觉,青年书生睡意浓,早早入睡,于是泰鸿先生想了个计策:扯过他的被角,写上两行小字,重新缝好,又继续睡觉。到天亮,船到码头,要上岸了,卷铺盖时,泰鸿先生夺其被而卷起。书生质问:你怎么把我的被给拿去了?两人各有说词,互相争夺,沿途吵到郡县公堂,击鼓申冤,请县太爷辨别真伪。县官老爷把惊堂木一拍,堂下两位书生,何事惊动老爷,快快讲来。于是二人各执其词,说这被是自己的。老爷灵机一动,问:你俩对自己的被各有什么认识记号?书生说:没有。泰鸿先生+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有记号。拆开被角,内写着两行小字,'鸿绢被,白夹里,爹娘送我出路被。请老爷验明。当堂查看,果真如此,县太爷把被判给了泰鸿先生。书生被打了顿屁股,赶出县堂。书生无话可说,垂头丧气跛着脚走出了县堂,随后泰鸿先生手提棉被出来,赶到其身旁,把棉被塞给他,说:我与你开个玩笑的!没走几步,泰鸿先生突然自语,我一顶伞漏在县堂,赶紧跑回去取,到县里,他又对县老爷说:该书生又把我的被夺回去了。县堂差役赶上书生,拖回,又打了顿屁股。这次出来,泰鸿先生对其说:现在这被真的还你……书生再不敢要被,连忙说:你还想要打我第三顿屁股啊!泰鸿先生接着说,给你个教训,长个记性,以儆后效。今后年轻人出门问讯要有礼貌,不可造次,我就是你要问的青聪狗郑泰鸿!

      强中自有强中白手

   老天不下雨,田里禾苗缺水,都快被白头晒枯。农夫争相放水,郑泰鸿先生家的稻田坐落在大湾头一片。邻村有一寡妇老女农,其田与泰鸿先生毗邻,应属同一条堰夹放水。本地习俗:放水是按田亩、水流量与时间多少来分放的,但旱天的水,正像老话所说:好喝我头缸里的酒,但要争堰夹里的水。泰鸿先生仗势欺人,认为寡妇家无人,独霸堰夹放水,于是两家主人佃农争水闹事,打架告状。寡妇老女农晓得告状打官司是告不过泰鸿先生的,但为了放水,救稻田禾苗与出这口恶气,定要打赢官司,于是动了坏脑筋,来制服泰鸿先生。她把猪尿泡塞在胯下阴门位置。有一天烈日炎炎,寡妇老女农雇了顶高轿,抬到县衙,击鼓喊冤,要求县老爷为民做主,县老爷升堂问案,传泰鸿先生到堂,寡妇坐在高轿上抬入县堂,高喊:郑泰鸿这恶讼,欺侮我寡妇家无人,争水相打,用脚踢破我阴门,现下身肿大,湿瘩瘩流脓,要求大老爷做主。县官老爷一看,她两腿张开,确像这样,在这炎热夏天,奇臭难闻,况且,对妇女隐蔽部位又不便验证,就判了郑泰鸿踢伤其阴门,赔钱疗伤。寡妇老女农用计打赢了官司。郑泰鸿出堂感叹:我是一个有名望的讼师,却败在了寡妇老女农手下,回家后郁郁寡欢,羞愤相加,不久便离开人世。

县里县官老爷自家建造房屋,缺少一根道地的木料,便砍了白石村路边一株上好的柏树。此事引起城郊乡民的气愤与不服,准备联名状告县太爷。这下,县太爷急了,问计于师爷。师爷告知:距离县城30里路的郑家庄村,有个包打赢官司的讼师郑泰鸿。于是县官老爷屈尊前往。而机智精明的郑泰鸿,得知县官老爷为这事来求,灵机一动,就胸有成竹了。但是一想:你是一县的父母官。我帮你打赢官司还想要你银子,但今后是你管辖下的子民。我倒要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在家装病卧床,叫家人紧闭大门。县官老爷及随从走到大名堂郑泰鸿门口,见大门紧闭,门旁留有狗洞开着,随从师爷敲门问道:泰鸿先生在家吗?内有家人回答:先生生病卧床,贵客有何事请讲,我可转告。于是县官老爷就说了:因为自家建宅,砍了城郊路边一株大柏树,乡民士绅气愤不服,欲联名告我,特来求计于先生。家人转而问计于先生,顷刻便出来回答道:先生说,只要请问老爷一句话,您当县太爷是什么出身?老爷就能想出对策。县官老爷听后,心里咯噔一下,一声,因为自己是两榜进士出身,于是知道如何应对了,立即叫随从把银子从狗洞抛入。随后传来县官老爷走好之声。在县堂上县官老爷以砍这株树修孔圣殿为名,压服了乡民士绅读书人,使其无话可说,而泰鸿先生却机智地拿到了县官老爷的银子。

戏中戏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当时戏班流行,演戏作为一种职业,演员做功要随机应变,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演出过程中的戏中戏。在溪口街西南处,有一行观,内有戏台,每年要演戏。有一次,戏班来演戏,有几个演员是本地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其中有两个演员向来不和,常常互相斗嘴,甚至刁难。这天正好是这两个演员出台,姓张的演员是正生,出演主考官,姓李的演员是小生,出演赶考状元。按戏本的规定,主考官提词(称出课)道:风吹马尾千条线。参考者答:日晒龙鳞万点金。如出课:君王赐恩臣必报。参考者答:严父家业子可承。这样就可以顺利退台。但是因为两人平时不和,姓张的在演出中故意刁难姓李的,出了一道怪题:上缸厂,下缸厂,中间隔着溪口洋。姓李的突然听到这怪词,开始一惊,幸好他也熟悉本地地名,灵机一动,答道:里塔亭,外塔亭,旁边还有溪下郑。这样才顺利过关退台。这时台下一片掌声,纷纷评说这个小生确实有状元之才。事后到后台两人争吵不已,其他演员都批评那个正生做戏中戏实不应该。故事中提到的地名,都是茅洋乡溪口村的属地,上缸厂在东,下缸厂在西,溪口在中,可连成一线。里塔亭,外塔亭,两村相连,而溪下郑在北面较近,后因建造溪口水库,三个村庄已经迁移到别处。溪口行观也因历史上一个朱姓武举人造反,驻防在此行观,后被官兵焚毁。

笑话故事四则

     有两个十三四岁的同村小孩经常在一起玩耍,如踢毽子,打尺,抢五子等,玩个不停。一天一个人牵着四五只羊去放牧,另一个背着柴杠去砍柴。两人一同走到山里,放羊的将羊放山上,对砍柴的说:我们两人来打尺。砍柴的说!把柴杠放一边,两人就玩了起来,打了尺子,又踢起毽子,玩了这个又玩那个。放羊的对砍柴的说:我下午奉陪到底,玩个痛快。两人玩到太阳西下,村上已烧晚饭,放羊的对砍柴的说:不玩了。他便把吃得饱饱的羊赶回家。可砍柴的一根柴未砍。只得拿着空杠回家。母亲责骂了一夜,这时砍柴的才知道奉陪到底的真正含义。有个三四岁的小孩拉大便后,头着地。屁股翘得老高,母亲拿着草纸边替他擦屁股边说道:你拉大便屁股翘得半天高。说着轻轻拍了下屁股。旁人插嘴说道:那个天,只有你儿子两个屁股高了。有个青年口吃,走进小店,想买一瓶汽水解渴,他指着汽水问店主:……少一瓶?店主急忙一手拿着汽水,一手拿着板头撬瓶盖,答道:一元一瓶。青年说:吃、吃、吃……”当店主撬开瓶盖后,青年才说完:……不起这句话,转身走出店门,扬长而去。店主没法,自认晦气,只好自喝,悔不该太热情接待,真是快手脚碰上慢说话。怀孕了想吃点酸的一天晚上,有一老汉在路上走,碰到了一男一女两只厉鬼。在前无进路后无退路的情况下,老汉背靠着墙角说:求求你们放过我吧,我一大把年纪,肉也是酸的,不好吃呀!”“肉是酸的?男鬼一把抓过老汉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老汉痛得直惨叫。那男鬼嚼啊嚼啊,噗噗把老汉的肉吐了出来:妈的,真是酸的,这么难吃,死老头,算你命大,滚吧!老汉如获大赦,在地上磕了十几个响头,心想少了一块肉总比没了老命好吧。他正要离开,女鬼尖叫了一声:站住!男鬼有些奇怪了:留着这老东西干嘛?肉是酸的不好吃!女鬼在男鬼的耳边说:我要吃酸的。男鬼更加奇怪:为什么呢?女鬼用手指一戳男鬼的头说:你这个坏蛋,人家、人家怀孕了嘛!

倒马坑的传说

诗人姚燮《西沪棹歌》中有一诗句:知否颠崖能倒马,莫冲玩雾犯危坑,写的是墙头岭下村西沙岭下的倒马坑,相传倒马坑有一来历。从前有一县令,骑马来到岭下村(古时的西沙岭下为官道,现保存完好,是行人客商过往的必经之路),村旁有一庙,叫吴庄庙,庙中供着黑面将军神像。只见庙前的立碑上题写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此县令不信,他认为自己是一县之主,谁能要他在这里下轿下马呢?县令便挥起鞭子策马而过。走到西岭脚下的一条溪坑边,好好的,县令的马突然失足而下,把县令连人带马摔在溪坑里。原本沙岭脚下不叫倒马坑,就因为这个传说,后人从此之后都把它取名为倒马坑倒马坑传说告知人们:神灵不可违,也就是莫冲玩雾犯危坑。现在倒马坑处已建起了水库,名就叫倒马坑水库,如果顺老路过西沙岭,可询问当地人,当年的倒马坑在哪个地点,当地老人一般都会指给你看。

董师庙的传说

   相传,昌国地区有一举人,姓邵,这一年上京赴考。他从昌国地区出发,前往黄海渡头坐船去长夏台(石沿),行至丹城白鹤村时,已正午时分。当时他走得累了,就来到白鹤庙歇脚,只见庙里有一白发老者,问他:你是否上京应试的邵誉?邵誉惊奇地说:老人家怎么知道的?老者说:看你面相,应该是上京应试。现我有一题,你可答否?邵答:请老人家出题。此时恰闻村庄中雄鸡打鸣,老者出题:白石白鸡啼白昼。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把地方特色、鸡名、时间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邵想了很久都对不上下联来。老者含笑说:等你能对上时来找我。说完,一转眼不见了。邵因急着赶路也就上路了,但心里一直都在想那道题,就是想不出下句。这样一直到了黄海,从黄海到渡头要过一溪坑,水流较大,要过登步。邵下轿准备过登步时,见蚂蚁因无法过水,都被海水漂走,邵看了于心不忍,便叫轿夫拔来茅草,在登步之间搭起草桥,使蚂蚁能顺利过河。一番折腾,时至黄昏,邵正要上轿乘船而去,忽听村内黄狗狂吠,便问轿夫:此为何处?轿夫答曰:此地为黄海。邵顿时有了灵感,想起老者的题目,马上应对而出:黄海黄犬吠黄氏。邵想起老者说的你若答出了就回来找我这话,马上叫轿夫赶回白鹤。到了那里,只见老者还端坐在庙里,忙把下联说与老者。老者听后点头含笑,一眨眼又不见了。邵接着赶路到了京城,开考那天,邵把所有题目都做了。但是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累昏昏欲睡,考试时错把马字四点漏写了。想不到的是蚂蚁出于报恩,有四只蚂蚁伏成马的四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字。睡梦中他听见一个身着青衣的先生说:念你有诚心有善心,虽有错字,但蚂蚁替你补正。文章虽好,要是能当场应对上老者的题目定能中头甲,现虽对上老者题目,但为时太久,只中三甲,就是榜眼。邵一听,马上谢恩,问先生家住何处,尊姓大名,先生说:我家住在象山出西门,姓董。说完不见踪影。邵交了试卷,开榜之日,果然中了榜眼。后邵回家祭祖,想要寻找姓董先生,按其所说出丹城西门一路寻找,就是没有姓董的。一直找到了黄海,而这村全部姓的,但是没有与他梦中相像的董先生。后找到黄海圆峰庙,见一菩萨和他梦中所见的董先生一模一样,故将圆峰庙改为董师庙,后又在黄海渡头登步那里造了一座桥叫门公桥,从此黄海就有了董师庙。

海山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雷山神和白岩山神比二者究竟哪座山高。大雷山神说是大雷山高,白岩山神说是白岩山高。比着比着,两个山神都脸红脖子粗发起火来,便开始斗法。大雷山神使的是铜锤,白岩山神用的是五齿钉耙。大雷山神用尽全力往白岩山头打了一铜锤,使白岩山神原头坍塌,一直坍到海边,确实矮了一大截。白岩山神也还以颜色,一钉耙就往大雷山扎去。本想把扎来的泥石土木加在自己的山头上。但因路途相差太远,就在半途掉了下去,形成五个小山包,就是瓢山、海山、田山、乌鸡山、上鸡山。其中的一块在掉落的时候,刚好掉在一只白蟹精的背上,就形成了海山。白蟹精再也游不动了,就永远被镇在了那里。从此,在墙头西沪港中就有了一座海山。山不高,接近于海平面。山上有一眼泉水,是淡水,传说是白蟹精的嘴巴。这眼泉水长年不会干涸,成了下海渔民的饮用水。虽然海山接近海平面,但不会沉没,海水也不会没到那口泉眼,就是在近年最大台风来临之际,也不会淹没到那口泉井。人们在想,台风暴雨时许多塘岸被毁,这海山照例也该被淹没了。可是海水就从来未淹没过海山庵前的沿阶。听老人们传说,这是白蟹精的缘故,潮水涨一点,它就会浮一点,永远和水平面保持着2.米的落差。从古到今,海山是墙头的一大景观,它的路时隐时现,因此,游人对海山就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雷峰天塔的传说

    大雷山坐落在墙头镇东南方向,是墙头镇较高的一支小山脉,在气势雄伟的大雷山山顶上,有一座天塔,叫雷峰天塔”——也叫仙人洞。此塔用乱石垒成,高3.米,圆柱形,塔的东南西侧各有一扇石拱门。相传,这雷峰天塔是大雷山天神雷公居住的地方,以此得名为大雷山。清道光年间,那时丹城的富家子弟及社会名流,择九月九日重阳节,登大雷山主峰,望山河海川。此日登高人数众多,夜宿篝火,场面十分壮观,周边村民也都效仿名人行径,点燃篝火,犹如天灯。从此以后,点篝火便成了习惯,年复一年,人们都说是为雷公菩萨引路。因雷公菩萨上天庭后,下凡时怕他找不到地方,就用天灯指路。大雷山脚下有一大雷寺,专门供奉雷公菩萨,让其下山后享受人间烟火。光绪末年,有一僧人叫成章,坐禅于石塔中10年,后又有宁波人来到石塔中,修道42年,天天点燃天灯,以敬天神,祈祷为百姓造福,年年风调雨顺,造福子孙。大雷山石塔,至今犹在,近年有很多善男信女,在重阳节登高点燃天灯,祈求雷神有灵,保一方太平。

牛生日来历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间没有耕牛,农夫春播秋种翻土时,全凭粗糙的石器和简陋的工具。后来发明了木制拉犁,翻田时要男拉女扶,艰难耕耘,十分辛苦,而且又贻误农事,生产效率低下。有一年春天,天庭玉帝派一天神巡视凡间农耕。天神降临凡尘后,见到农夫农耕翻土十分辛劳,回到天庭后向玉帝如实汇报人间耕作之苦。玉帝怜惜,即命天牛星下凡。因天神放牛速度太快,天牛掉落田圩时,牛嘴上的前牙骨敲断,门牙脱落,于是食草时只好反嚼。那日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天庭降下的神牛非常勤劳,每年农事拉犁拖耙,无怨无悔。农夫从此按季播种,收获颇丰,农夫为感谢天牛之功德,把天牛下凡的四月初八这天定为牛生日。牛生日那天,给牛放假一天,农夫不给牛架犁,并给牛饮酒,用草料拌米粥,或喂点番薯丝之类的精饲料,来纪念牛的生日。给牛饮酒时,看牛的小孩子还会偷喝牛的老酒呢!旧时,很多老人都不吃牛肉,说是吃牛肉罪过,说耕牛为你劳作一生,吃其肉真有点于心不忍。还有的村庄,在四月初八这天捣乌饭麻糍纪念牛生日。

谢阁老造桥的传说

    亭溪一带的老百姓都知道这样一个传说:湖莱港原是一片汪洋,中间有一条海港直通谢家山,外面的港宽而深,可泊大船,港左侧有座船山,专供大船抛锚。到谢家山去的都是一些小船,谢家山形似馒头,很早以前这里出过一个谢阁老,谢阁老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后,便住在谢家山颐养天年。传说以前人们去县城,都要经过谢家山,谢家山也就成了去县城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上没有桥,人来人往更是不便,特别是到了夜里,人们为了去赶早集,更显得人声嘈杂。谢阁老看到这个情况后,左思右想,最后决定:移路造桥,把原来山脚下的路向北移了两公里。接着又造了一座桥,名为荷花桥,也叫花桥。原来的湖莱港上就有一座桥,也就是旧的花桥,当时修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因为桥基下的海深不可测。后来谢阁老采用圆筒形造法,即先造一个用半月形,两脚朝上,上面再造一个半月形,上下形成一个圆形,圆形不易下沉,桥就成功了。因谢家山是荷花地,那港又如荷花梗,造桥时犹如把荷花梗折断了,荷花池里的荷花就死了,谢家山上的荷花池水也干了。从此以后,谢阁老家的风水就破了,一年年衰败下去。但这桥依旧还在,方便了四方乡邻。直到20世纪70年代重新拆建,荷花桥被政府重新改造。但人们一直记着谢阁老的功德,把新桥也称做荷花桥,或花桥

长工和土地爷的故事

    相传有个长工,给东家干活十几年,东家见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便有意给了他点好处,那年便赏了他一亩田。田归东家,所收谷物作为奖励归其所有。那长工更是卖力,把东家的田地整理得井井有条,人们没有尝到的蔬菜谷物,他都先给东家尝到了,东家也十分赞赏。除了给东家干活外,他更把这亩田经营得十分得法,年年都有好收成,这样干了几年,惊动了土地爷。那时候,财主佃户有了好收成,都要杀猪宰羊买鸡买鱼来谢菩萨、供土地爷,希望来年再有好收成,求个风调雨顺,唯独这个长工一不谢菩萨,二不敬土地,就凭自己的勤劳干着活儿,土地爷对此很不高兴,决定惩罚一下这个长工,给他一个警告。某日,那长工正在田里干活,忽然雷声大作,下起雨来,长工便想去附近的土地庙避一下雨,刚走到土地庙坐沿阶,就听土地爷在嘀咕。长工仔细一听,正是说他自己,他便仔细听其说下去了。土地爷说:看他去年种稻收入介好,今年让它长个菩头。让其得不到好收成。谁叫他不来孝敬我土地爷?那时雨也停了,长工闷闷不乐地回家想了很久,但想不出好办法来,看来今年是不能种稻谷了,怎么办呢?便和老婆商量。老婆非常聪明,便叫丈夫今年种番茄,结果又是一个好收成。到了收获季节,土地爷一看大吃一惊,想不到他会种番茄。第二年,土地爷想让它好中间,看你种什么?不想这话又让长工听到,他又和老婆商量,老婆告诉他明年种玉米,玉米好的就长在中间。到了第二年收获时,又是一个好收成。时间过了三年,那长工的生活也有好转。长工用自己的勤劳和妻子的聪明才智胜了土地爷,收成出奇的好,土地爷一看斗不下去,后来也就任其自然了。这个长工和土地爷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出骨弹鱼(跳鱼、弹跳鱼)的故事

     相传象山沿海某渔村,有一大户人家,主人乐施好善、热情好客,深受邻里敬佩。由于仗义诚信,他所经营的产业也日渐兴旺。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所需的佣人也不断增多,家中原有的房子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主人决定择日建房。工程开工,这家主人雇的是内陆工匠,所见的小海鲜不多。主人每日好酒好菜款待工匠,尤其是小海鲜,更是天天不断,品种多样,工匠们吃得真是津津有味。日子一久,工匠们便开始研究起海鲜菜肴来了。其他海鲜都是有头有尾,有刺有壳,唯独这道弹鱼(跳鱼)是无头无尾又无刺,这是什么原因呢?虽然味道鲜美,但不知为什么做成这稀里糊糟,便心生疑团。有的认为是主人吃剩再给他们吃的,有的认为是主人故意捉弄他们。于是木匠、泥水两工头决定要给主人一个教训,来惩罚他一下。过了不久,工程已近尾声,主人自始至终就是没有给工匠们吃过整条弹鱼。两工头就在房屋结顶那天布下了一个算(诅咒),他们画了一只满载货物船头朝外的大船,由于时间仓促,船眼还没画好,主人来了,他们就草草结束。结清了工钱,各自走人。从此,这户人家自建房后日子每况愈下,生意一落千丈,以致入不敷出,门庭冷落。经过几年折腾,万贯家产耗资殆尽。没过多久,主人也就以卖字画为生。主妇由于哀愁过度,以泪洗面,不久便双目失明了,每日便诵经念佛。家中唯有一老家人,还忠心耿耿地侍候着主人。一晃几年过去,两头工又聚在一起,他们说起了布算之事,决定去看一下,一来验证他们布的算灵不灵,二来看看惩罚主人的效果。两人便来到这户人家,一看真的是凄凉惨淡,不觉暗自得意。这时只有老家人陪着双目已瞎的主妇在念佛,两人便上前和她们拉起了家事。在叙到造房前的往事时,老妇不经意地说起:以前我家是何等富有,在招待建房工匠时,用的是出骨弹鱼,这是我们沿海的特殊名菜啊!如今是连整条弹鱼都吃不起了,家里已是一贫如洗。两工头听了深感惭愧,觉察到是他们萌生害人之心才害得这家如此凄惨。于是,两工头决定给其无偿修房重新布算,他俩把船画成头朝里,也是满载货物,而且画上了眼睛,等偷偷做好这些事情,便满怀愧疚地告辞了。过了不久,主人家又恢复了元气,总是好事不断,日进斗金,老妇的双眼也复明了,主人便重操旧业,诚信经营,很快又回到了欣欣向荣的时代。自从受到这种遭遇后,象山沿海的渔(农)家,再也不做出骨弹鱼这道名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