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沁色鉴定(古玉提油工艺)黑色沁老提油鉴定

 古玉文化研究 2022-04-12

   本篇文章延续了黑色沁的分脉,原意是想作为黑色沁系列写在古银沁末端,但因其文章内容载量较大,与古银沁又略有所不同,所以新开一篇单独撰写。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玉器的沁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呈色,所谓自然呈色便是玉料天然自带的颜色,如上图宋末黑白双鱼,螭龙纹壁,刀口切断了沁的过渡,形成了黑白分明的分界点,这类玉器称为巧雕,原理为先有玉,玉自带巧色,后砣碾成形,巧色与底色形成鲜明切割,很好理解。

   第二种自然沁,如上图可见,自然沁便是经土壤层自然形成的一种沁色,其特点为多变多沁种相互交织且有土壤残存,自然沁非三言两语能说彻底,这里稍微一笔带过,后面将重点研究撰写。

   下面要研究的便是第三种,也是今天的主题,人工染色沁,人工染色黑色沁,古玉圈内又称为老提油(如上图),老提油始于宋代的临古皮色工艺,所谓老提油便是选用生长在甘肃一带的“虹光草”,将其捣碎成汁液,加入少许瑙砂搅拌均匀,将玉器放入其中,使用新鲜的竹枝慢慢烘烤染色,由于整个烘烤过程柔和,成品倒也柔和细腻(如上图),沁色深入肌里,犹如浑然天成一般(缺点是无土沁交织)可临摹出商周战汉之余味,对于宋代来说,提油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行为。


  很多人认为,虹光草提油只有黑色沁,那便是大错特错了,在宋元时期,使用朱砂瑙砂与虹光草搅拌在一起,可以烘培出更加温和的猪肝色,红处浅薄深处黝黑,犹如猪肝一般,在宋元时期一时风头无两,成为主流(如以上几图),我们若细心观察,很多老提油皆是如此。

   其实提油工艺除了老提油,还有一种称为新提油,新提油多见于明清时期,与老提油的区别在于,新提油将一改过去使用虹光草包裹烘培的手段,而是直接采用有色染料涂抹,采用火畏油炸手段,使颜色固话在器物表面,时间久者略有沁入玉体之内部,此类办法多为掩盖玉料本身存在的瑕疵,以博赚取更大的利益,这种新提油器物颜色多单一,因色泽快速成型原因,表面多与玉器显得格格不入,颜色突兀,器物表面干燥,没有沁色深入肌里的光泽感,也没有那种温润如玉的温润感,手感抚摸较差,细心观察便很容易区分。


   我相信只要真正静下心去阅读的同学们们,是可以做到轻松分辨新提油与老提油之间存在的差距,虽然两者都是老物件,但是在收藏与提升审美趣味上却又有极大地不同,提油技术还有一种,但是极为不常见,那边是烫沁法,又称为琥珀烫。

     我们来看上图这件器物,2011年的时候,拍了1.61亿,这便是较为难见的琥珀烫标准器,顶部有雕工乾(三),边缠绕双龙,寓意乾隆,沁色呈现琥珀色,淡雅而慢慢晕染而开,不因刀工而断沁,说明这不是一件巧雕,这种技法非常的奢侈,在古籍中有记载这道工艺,(玉谱类编-玩古)中记载,所谓琥珀烫,则是用车轮旋转之法是玉与琥珀相揉擦如火热,琥珀之液自流于玉肌,至于磨多久能成功,书中没有提到,有时间的同学们可以借鉴借鉴,动手手做一件琥珀烫小物件,犹喜文房之乐倒也不失为一趣。

    古玉的鉴定与背后文化以及知识的研究,虽然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玉痴,但是我在研究这些知识与文化的同时又在极力的保持着内心燥热之气与冷静良药的平衡,很多同学可能会很疑惑,研究古玉怎么会产生燥热邪气呢。

     随着研究古玉知识与文化的深入,近些年我才慢慢醒悟的一个哲理,这个哲理也在一直困扰着古玉圈,更或者说也在一直困扰着古董圈及以外,那便是研究古玉是具有(外家功夫)与(内家功夫)修为之别,很多人在这个怪圈里深受其害但是一直没有走出来。

    余闲谈以为,古玉新老知识学习与研究便是外家功夫,而注重学习外家功夫的人,随着术业的专注力修为提高,心中躁气也是从最初的谦卑慢慢变得狂傲,稍有所成便想寻遍天下同行一决雌雄,在这个阶段的收藏者也是极易与人发生口角冲突,因为这个时候是一个身怀利器杀心便起的状态,圈内持强凌弱相互争斗更甚者上升到人身攻击骂声四起也多发生在这个阶段,而且很多古玉从业者在这个阶段的时候,特别特别想证明自己的眼力高人一等,也对自己的眼力极其自信,特别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不惜诛杀同行来进行立威立命,对于自己已经修行外家功夫走火入魔并不知晓,一心只想争作那天下第一。

   古玉内家功夫,则是古玉背后文化与礼仪道德的汲取,是一种暗合道家思想与儒学文化的糅合,他会通过古玉存在的那个历史长流的时代背景文化,教会了人能看清了自身对于时间和天地的渺小,处世当心怀自卑,自敛,修身,治家,传学,心怀苍生大地万物,因古玉面世之初,多也是带着这样的使命而来到这个世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他虽然也是胸怀绝顶武力值的眼力,但他想的不再是一争雌雄,而是更多的学会去欣赏一件古玉,汲取古玉背后的历史渊源与道德礼法,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内家功夫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更多是不争,以天下万物皆因是我师的心态在学习观摩,以转换与充盈自己内心的学识,明白什么是藏拙什么是厚积薄发,使自己达到行为能够合符礼,以自己所学所知尽全力去为家庭或朋友以及这个社会,去做点关于善意,关于礼制,关于奉献,纯粹又使人真正快乐的精神文化。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传播古玉鉴别知识的同时也要揉入古玉文化的原因所在,我所表达的哲点,并非说修行外家功夫不好,而是我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随着古玉知识鉴定的研究功力越来越深,自我眼力的增长所伴随的也有争斗心悄无声息的增长,我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这一个问题,切勿被这股痴力伤了自己,为什么很多古玉圈内的人,特别是一知半解的人特别喜欢打枪同行,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喜欢与人争辩,其实便是这个原因,因为他的那颗心已经只剩下自己与眼力容不下任何人,最后落的圈内没有朋友,圈外生活也是常与人发生口角,街头混混常想与人一决高下,顶级大哥谈笑风生温和待人便也是这个原因,其实这些便是曾国藩常说的心怀利器杀心便起的缘故。

  不知我们在收藏研究艺术品的同时,是否有人思考过,古玉背后文化与礼制的学习与熏陶,我们会不自觉的去临摹古人的处世态度,其实这是一种给内心燥热之气降温的过程,长期的学习与熏陶会让人达到一种静的状态,与人不争不弱,待人接物吻合礼数,让人能够脱离谜障看清一个事实,所谓鉴定眼力,更或者说艺术品的收藏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增添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收藏或艺术审美的初心该是发自内心的欢喜,熏陶一个人进而延伸到家庭的清雅含蓄知书达理,谈吐之间风轻云淡,要不然学习与收藏的意义在哪里呢,难道收藏的初心真的是为了与人争斗,一决雌雄嘛。

  我很喜欢罗翔老师的一段自白,与诸位同学细细聆听,他说道:“刚开始进讲堂的时候我很狂妄,谁我都瞧不起,也懒得搭理人,自认为看过很多书知道很多知识,所以有的时候能够把别人说的哑口无言我很开心,辩论的时候也会不计手段去当最终的那个赢家,生活中亦显得很咄咄逼人,但是那个时候,虽然很狂妄,很有优越感,但是其实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幸福的感觉,也没有觉得快乐,审视自己的内心,反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虚伪的人,是一个很伪善的人,你瞧不起你自己,你总是瞧不起你自己,这是我很内在的一个冲突,于是,就会去仔细的去回想,去回想你这一生中所遇到的很多的经历,很多重要时刻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一个很渺小的一个人,这个顿悟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相当于你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向,有的时候过往的回忆并不是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非常的心怀感恩,有很多事情不断的提醒你,人应该谦虚,人应该谦卑,人应该走出自己,自大,自恋,那种偏见的洞穴。”

   愿诸位有缘走到这里的朋友们,放慢脚步给我们思想一点警醒时间,古玉鉴定知识其实不过是古玉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仅仅只是你艺术品收藏所涵盖的一部分,收藏本身也只是装点你的居室,或为你的家庭增添快乐的一部分,相较于家庭之间的和睦,朋友之间的恭谦,以及我们一生心怀善意的过活,一点点鉴定的知识并不是有多了不起的事,但是事实往往令人伤心,这个社会病了,他很可悲也很可怜,很多生了病的人被关进了( 有知识便是上等人 )这个铁笼里得不到救赎,我很无奈却没有半点办法。

古玉鉴定
知识与灵魂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