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女人?

 源源118 2022-04-12

“请拔掉我嘴里所有健康的牙齿!”医生被眼前女子疯狂的请求惊呆了。可女子却全然不顾医生的反对,分3次将牙齿一颗不剩地全部拔掉。而在此之前,她已主动摘掉了自己的阑尾与扁桃腺。

家人与同事们眼见女子的举动越发令人不可思议,皆劝其要爱惜自己的器官。可她却慨然回应:“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便摘掉我的全身器官,也值得!”

这名女子到底是谁?她又为什么甘愿摘除自己的器官呢?原来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泰斗级专家陈菊梅。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我国医疗水平低,深受肝炎问题困扰,每年因肝炎死亡人数高达30万~50万人,遂被西方国家扣上了“肝炎大国”的帽子。

而当时我国对于肝炎的防治确实是一片空白,既没有医生,也没有药物,更没有防治技术。可以说当时我国面对肆虐的肝炎确实有些束手无策。于是我国为改变这一现状,就于1953年在全国各地甄选优秀人才,然后送往苏联留学专研传染病知识。

当时正在浙江二院当医生的陈菊梅,因其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刻苦的工作精神,而被选中前往苏联留学。也许就从那一刻起,如何为中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如何解决中国有关肝病的问题?就成为陈菊梅毕生奋斗的执念。

陈菊梅远赴苏联前,先要在北京学习俄语。她为了能尽快成行,就尽量缩短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学习俄语。那段时间,陈菊梅的体重直降到47公斤。

陈菊梅到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后,依旧保持拼命状态,睡眠不足没关系,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吃饭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够了。陈菊梅一心投入学习中,只为能提前回国,最终以每门功课皆满分的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拿到传染病学博士学位。

1958年,陈菊梅回到北京后以其为核心参与组建了解放军第302医院,也就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传染病医院。当时传染病医院并不被人们所理解,许多人将302医院视为“病毒窝子”,甚至还有人调侃302医院是“开门用脚踹,对象吹得快,”可陈菊梅觉得自己学的传染病学,到传染病医院工作最合适,遂毅然选择留在了302医院。

陈菊梅成为新中国传染病学拓荒者,那年她只有32岁,可其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但其却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攻克乙肝的重任。陈菊梅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除了医院就是研究室,长此以往其身体免疫力降低,身体开始出现状况。

1969年,陈菊梅跟随医疗队去陕西黄龙,一年时间体重就掉了20斤,可当时饮食匮乏营养跟不上,只能吃窝窝头,没有菜,大蒜拌点盐就是菜。所以陈菊梅回来后就病倒了,先是扁桃体发炎,后又被猩红热病人传染了乙型链球菌,不仅全身浮肿,甚至最严重是还患上了肾炎,出现尿血症状。

陈菊梅的身体亮起红灯,同事们提醒她必须马上按下暂停键,进入休养状态。可陈菊梅不为所动,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可一旦太过劳累,那些旧疾就会复发,严重影响工作进程。

陈菊梅不堪这些顽疾困扰,就想出了可以一劳永逸的办法,先是摘除了扁桃腺,后又切除了容易发炎的阑尾,最后干脆心一横,把容易引发肾炎的牙齿也一并全部拔掉。

因为陈菊梅的丈夫常年出差在外,陈菊梅不愿让丈夫分心,所以她并未告知丈夫,只能将2个孩子扔在家中吃食堂,就自己一人去住院治疗了。

那一年陈菊梅只有47岁,她的满口假牙既让家人们感觉心疼,也成为同事们心中谜一般了不起的女人,他们不知是怎样的毅力支撑着陈菊梅的钢铁意志。

“病灶”清除了,陈菊梅更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攻克乙肝的研究中去。当时我国医疗水平只能检测肝功能,而无法检测出乙肝病毒,所以当时标志乙肝病人状况好转的唯一指标,就是转氨酶的降低。可当时我国尚未研制出降低转氨酶的特效药,于是陈菊梅就一头扎进了如何降低转氨酶的研究中。

没有前人总结的经验,陈菊梅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儿又上来了。她在医院700份病例中,遴选出50位因转氨酶好转出院患者的病例,可对比了这些病人的治疗方案,却无从找到共同点。后来陈菊梅又自掏腰包给200多位出院患者写信,询问他们的转氨酶是否已降低?如果患者转氨酶降低了,那么就请患者回信告知吃的哪种药物起的作用。

陈菊梅的一番努力只得到3封回信,可其并不气馁。后来陈菊梅又听某位中医专家说起,好像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的功效。于是陈菊梅就天天泡在中药房,用五味子熬制汤药,进行临床验证,可惜没有任何疗效。

陈菊梅的研究似乎钻进了死胡同。可很快一位7次进出医院的73岁老病友,引起了陈菊梅的注意。原来据这位病友介绍,他每每转氨酶升高都会引起失眠症状,只能靠服用安眠药入睡。但奇怪的是他每次服用安眠药后,转氨酶都会相应降低,可如果停用安眠药,转氨酶则很快就会跟着反弹。

陈菊梅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急切地追问老病友服用的是什么品牌的安眠药。老人拿出自己服用的安眠药以及说明书,一并交给陈菊梅。陈菊梅看到说明书中有一味药正是五味子,瞬间重燃研究五味子药效的信心。

不过陈菊梅这次不再用五味子熬汤药了,而是将五味子经80℃烤制后磨粉,再加入蜂蜜、菌陈调制成大蜜丸。陈菊梅将五味子大蜜丸让9位病友试服,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仅仅2周时间,就有7位病人的转氨酶恢复了正常。

五味子的降酶效果引起的轰动,很快这种降酶药物就在302医院所有肝病患者身上开始推广使用。陈菊梅也藉此成为首位发现并使用五味子降酶之人,那一年她48岁。

但陈菊梅并未就此停滞不前,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先后研发出了降酶保肝新药“六味五灵片”、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第一个治疗淤胆型肝炎的新药“赤丹退黄颗粒”等系列治疗肝病的特效新药。

后来陈菊梅又开创了中西医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病的模式,使重型病毒性肝病的死亡率,从最初的85%降到了38%。陈菊梅凭借不怕吃苦的精神,不仅替我国摘掉了“肝炎大国”的帽子,也藉此成为国内传染病学泰斗级专家,可其心中依旧秉承医者仁心,尽量让每个病人都少花钱,并将每个病人的详细情况都刻进脑子里。

有一次,一位已40余年未联系的老病友前来探望陈菊梅。她张嘴就说出了老病友的名字。原来这位老病友名叫陈克志,当年因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外加糖尿病以及肺炎并发症,来到医院时已到了濒临死亡的临界点。

对于像陈克志这样的危重病人,如果是普通医生,也许做好临终关怀就够了。可是陈菊梅却想将陈克志救活,哪怕只有一丝希望,都要千方百计给他治好。

据陈克志回忆,当时他的肛门处长了一个疖子,每天都是陈菊梅亲自给换药清理。试想一个著名专家,就连这点小事都亲力亲为,她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陈克志在302医院住院治疗了1年零7个月终于平安出院。陈菊梅与陈克志之间早已超越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因为在陈菊梅心中早已将陈克志当成了亲兄弟。陈菊梅不仅将病人视为亲人,她对待同事亦是如此。

陈菊梅曾协助302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景民,绘制出了我国第一张覆盖地域最广、代表性最强的军民肝脏疾病谱。后来,这张疾病图谱被评为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但在申报奖项时,陈菊梅却拒绝署上自己的名字。因为她说自己做科研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患者,更何况她已是一级教授,荣誉对于她已没啥用了,但对其他参与者却有帮助。

陈菊梅就是这样冲锋在前,却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只想在行医路上执着到底。

2003年非典突袭,病源不明,病理不清,已经78岁的陈菊梅冲到第一线,主持了北京第一次专家会诊,并第一个判断出这是一种新的病毒感染型的烈性传染病。当时的陈菊梅3天3夜不眠不休,主持编撰了全国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别忘了她已是78岁的老人。

2008年汶川地震,83岁的陈菊梅作为302医院专家组组长,亲赴灾区实地指导,和同事们一起住帐篷。有人问她已经83岁,难道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吗?她淡然一笑回答道:“83岁算什么,我是一名战士,只要还有一点力气就要到一线去。”

陈菊梅从灾区回来后,又指导编写了《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以及《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这两本手册迄今仍在使用。

陈菊梅86岁时患上帕金森综合症,肌肉僵硬,走路不方便,经常会摔跤。但她仍然坚持出诊,每天10个挂号,可她每天都会看20个病人。

陈菊梅总是把自己看得很轻,把病人看得很重。她宁愿倒在临床第一线,也不愿倒在家中,遂其直到91岁时,仍坚持每周5天出诊。

陈菊梅从家到302医院的那条看诊路,一走就是67年。2015年,陈菊梅获得最美医生荣誉。2016年,陈菊梅正式退休。2021年11月5日,陈菊梅病逝,享年96岁。

人如菊淡,品若梅清。陈菊梅虽是一名弱女子,却与病毒较量了一辈子。也许正是这种敢于较量的勇气,才造就了陈菊梅令人不可思议的传奇人生。她被世人称为“救命奶奶”当得起。陈菊梅走了,没有喧哗,没有热搜,可她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那颗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