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切掉阑尾,摘掉扁桃体,拔光满口牙齿。 她说:'我要把身体上所有能引发炎症、影响我肝病研究的器官全部清除! 是什么原因,让陈菊梅做出了如此令人震惊的举动呢? 陈菊梅是解放军302医院专家组组长,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 从医60多年来,她接诊数十万名传染病病人,无一漏诊误诊,治疗有效率达98%;她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使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率由85%降至38%。 [浮云]1958年,留苏回国不久的医学博士陈菊梅,从西安医学院调到302医院。 一天,嘴唇紧闭,两眼呆滞,四肢僵硬,全身痉挛,头颈直勾勾地弯向后背的小伙子,被送到302医院重症室。 “这个病人怎么治?”陈菊梅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后,大胆决定给病人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入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等药物。 4个月后,这名年轻人痊愈出院了。这就是陈菊梅在国内首创的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这一方法,目前仍是国内治疗这种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太阳]70年代初期,国内传染性肝炎患者激增,肝病患者转氨酶居高不下,用什么药物才能让它降下来,成了陈菊梅攻关的方向。 有一次,一位住院的老人无意间告诉她:“我一吃安眠药,转氨酶就降下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菊梅要来老人吃的安眠药说明书,发现药里有一种中药成分:五味子! 难道五味子是降酶的有效药物?她分别研究了五味子的皮、肉、仁,最后确定其有效降酶成分在仁的油里。陈菊梅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发现并试用五味子降酶的第一人! 有一次,陈菊梅的一位患者问起她的年龄,陈菊梅让患者猜,患者猜她大约只有60多岁。 “有那么年轻吗?”陈菊梅笑着答道:“我已经80多啦。” 患者不信,摇着头说道:“不像,不像。看您满嘴整齐的牙齿,哪有80多岁了?” “哪里呀,我是满嘴的假牙,从47岁就戴假牙了。”陈菊梅笑着告诉这位患者。 原来,在乙型脑炎全国大流行的70年代初,陈菊梅在抢救一位乙型脑炎患儿时,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导致肾小球肾炎,引起了全身浮肿,小便像酱油一样。 当时陈菊梅正在攻关“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想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关系到那么多病人,她的心里急得不得了。 于是陈菊梅做出决定,摘掉自己的扁桃体,割掉自己的阑尾!因为只有彻底清除自己身上所有容易引发炎症的病灶,才能不影响自己的研究进度! 陈菊梅的这个决定,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但陈菊梅决心已定:“只要能早日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难题,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自己身体的全部器官,我也愿意!” 摘掉扁桃体和阑尾后,虽然炎症有所好转,但仍然时有发作。她想起自己患有牙周炎,这也是一个病灶,于是一狠心,硬是分三次把满口的牙齿一颗不剩地都拔掉了。 凭着这股狠劲,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 她研制出的“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滴丸,在后来肝病的临床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降到38%,整整降低了47个百分点。 尽管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打交道,但陈菊梅一直保持一个习惯:只要传染病患者想同她握手,她总是会主动伸出手去,哪怕会有被传染的风险。 “对患者,我从来没有怕的感觉。如果连医生都怕传染,那患者会更怕。换位思考,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你会怎么样?视患者为亲人,就什么都不怕了。” 2003年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陈菊梅主持了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并连续奋战四昼夜,主编了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为我国成功抵抗“非典”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 汶川地震期间,83岁高龄的陈菊梅又出现在灾区第一线,冒着余震走遍了灾区,对灾民安置点和水源卫生监测、防疫机制进行了全面评估,提出了“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等重要防控建议,为指导灾区疫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蜡烛]2021年11月5日,96岁的陈菊梅在北京去世,临终留下“丧事从简,遗体捐赠 ”的八个字的遗言。 之后,她的家人把她的遗体捐给了首都医科大学。在捐赠仪式上,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说:“陈菊梅的一生就像五味子,酸甜苦辣咸俱全,但她无愧于'仁心医者’的称号!” 参考资料:黄显斌:《菊梅礼赞——记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专家陈菊梅》 作者:安安 编辑:如如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