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靶向药成功达到完全缓解,还要再做手术切除吗?

 肺腾助手_ 2022-04-12

最近的后台提问中,我们收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问题,“我刚确诊肺癌时是局部晚期,当时没有能够手术,吃靶向药一段时间后达到了完全缓解,那么是否还要做手术呢?”


首先要恭喜这位病友,能通过靶向治疗实现完全缓解(CR),在当前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中,绝对是非常幸运的,这说明疗效非常好。而对于这位病友是否需要手术,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就抓紧做手术,争取实现根治!

局部晚期、完全缓解,为什么有机会就要做手术?

众所周知,能够手术的癌症一般分期比较早,与分期较晚甚至有远处转移的患者相比,接受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更有希望实现长期生存乃至根治。在肺癌当中,一般认为分期在I-II期的患者大多能做手术,一部分的IIIA期患者也能做手术切除。

而不能手术的IIIA期,以及IIIB和IIIC期患者,就是医学上定义的“局部晚期肺癌”了,这部分患者还没有出现远处转移,但可能由于原发肿瘤过大、侵犯了重要器官或部位,或是淋巴结转移太多而无法手术。即使检出了EGFR、ALK这样的敏感突变,患者的治疗方案也不一定类似晚期患者以靶向药治疗为核心,而是往往会接受同步/序贯放化疗。

从现有数据来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和接受同步/序贯放化疗的整体效果差不多,但靶向治疗毕竟更精准,所以有一部分患者的肿瘤会显著缩小,甚至达到完全缓解。对这部分患者再做手术,主要有两大意义:其一就是肿瘤能切除就尽量切除,把局部晚期转化成早期患者;其二则是避免长期服用靶向药后,几乎必然会出现的耐药,而耐药后卷土重来的癌细胞,可就很不好对付了。

那么有没有实际案例,来证明做手术的价值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

完全缓解后再手术,长期生存希望大增!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能从靶向治疗中实现完全缓解,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就拿常见的EGFR突变患者来说,即使用的是奥希替尼这样的第三代靶向药,也只有大约3%的患者能够达到完全缓解,后续真正接受手术的患者可能就更少了。

因此同时满足“局部晚期、完全缓解、接受手术”条件的患者,的确是非常少见的,目前只有一些零星的病例报告,例如2016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医生报告了一例初诊时肿瘤位于左下肺,分期为IIIA期(T2N2M0),但因为双侧淋巴结都有转移,被判定为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在前两轮化疗效果不理想后,患者接受了吉非替尼治疗。

开始靶向治疗仅仅1个月后,患者的原发肿瘤和淋巴结肿大就迅速缩小,几乎达到了完全缓解(T1aN0M0),但继续治疗3个月后仍未见肿瘤缩小,治疗团队决定进行手术,成功切除了原发肿瘤和肿大淋巴结,并且没有在病理检查中发现癌细胞。

遗憾的是,虽然患者在手术后继续使用吉非替尼辅助治疗了2年,但还是发生了脑转移,最终患者在手术后68个月时不幸去世。虽然这例患者没能真正实现治愈,但能在手术后生存5年半(从确诊时算起则是6年),对肺癌治疗而言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其实从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即使是手术前影像学检查时,患者没有达到完全缓解,靶向治疗可能也已经杀灭了肿瘤当中的绝大多数癌细胞,只是残留一些其它类型的细胞“撑起”了肿瘤,而这部分患者再接受手术,就有希望实现长期生存。


所以对于局部晚期、有条件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如果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肿瘤和淋巴结转移都显著缩小,应当尽量争取手术机会。而且奥希替尼、阿来替尼等疗效比较出色的靶向药,现在也都在进行手术前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这些药物如果能够顺利获批,那完全缓解再到手术,可能就不是少数“幸运儿”的专利啦。

_________

肺腾病友群

_________

本文作者及参考资料

________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