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汉区常青二垸是一个开放式小区,有12个出入口。改造项目之一就是将12个出入口优化为6个出入口,便于小区进行管理。赶集会上,社区将一张小区地图摆在会场,哪些出入口进出方便,哪些出入口应该保留……居民们在地图上张贴“笑脸”表达意见,最后经过统计,6个出入口最终确定了下来。(4月12日《长江日报》) 记得一部分老旧小区改造是在2020年初武汉疫情结束之后开始的。疫情期间,为方便小区严控,封闭式小区的出入口都只留一个或两个。但有些小区在后来的改造中,一直没有恢复原来的出入口,也没有根据居民实际需求进进优化。这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美中不足。 两年多来,只留有一个出入口的小区,一些居民没有了过去可以常去的公共场所,形成了在小区出入口两侧聚集和闲坐的习惯。那么,使得天天要数次出入的居民路过小区门口时,就像是要接受检阅式的,那种众目睽睽之下的体验很不自在,苦于又没有另外通道可以回避,居民对此多有抱怨。更不要说人们为了赶时间想就近搭乘公交地铁,或往来附近的超市与商场的不便了。 笔者所知道的一个封闭式小区,里面有7栋住宅楼,过去曾有四个出入口,现在一直只有一个出入口。在小区全面改造时,小区立面、地面和空中通通“旧貌变新颜”,而小区出入口问题虽有居民在社区微信群里反映过,却没有得到回应。一个单车道的出入口,人车进出经常拥挤成一团,有时转运垃圾车堵在门口,路过的行人在这里险象环生。如果万一小区发生什么险情,人与车无法快速疏散,成为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据观察,这样的情况不只一个小区。甚至有些公共服务单位自两年前实现严格封控减少出入口之后,长期让前来办事的居民多感不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小区疫情防控从严,成为街道及社区管理者的惯性思维。这种方式的持续,得益于武汉市民历来顾全大局,服从意识比较强。但进入常态化管理,还是应该根据居民出入方便予以适当调整。比如,增开一个出入口,可以不开大门开小门,用门襟卡自行出入。若遇到需要严控时再将其关闭。 另外,出入口是小区管理的一个重点部位,理当充分尊重小区居民的意愿。暂时不实施改造的小区也得从长计议安排好出入口,何况实施全面改造的小区,更应该像江汉区常青二垸一样,精准摸排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街道及社区根据居民意见,与设计和施工单位对接,对小区出入口进行优化和设置。 武汉市旧城改造的总原则就有“居民参与”这一条。城市管理的末梢就在小区,精细管理城市就应该让居民真实参与到旧改的具体细节中来。解决居民每天必经的出入口之虑,这涉及到城市完美蝶变的“面子”,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里子”。应该引起重视。 |
|
来自: 新用户1096clAp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