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三“动”

 风动流年暖心情 2022-04-12

(1902)

课堂三“动”

我们经常说,课堂一定要“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互动。那么,怎么“动”呢?我想,不外乎动脑想、动手做、动情去体验。

动脑想

想,是一种思考,一种猜想,一种想象,是大脑的积极活动,是形成智慧的源泉。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声音就是积极倡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灌输式教学中,学生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所谓的被动接受知识,说的更直白些,就是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就直接地接受,或者说,自己形成的知识体系,不是自己的大脑建构的,而是将现成的东西拿来即用。为了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于是,新课程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各种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使他们形成更加丰富和完善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教育之所以使人变得智慧的实质所在。

动脑想,属于学生,同样也属于老师。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传递新信息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并思考用什么方式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迷津,然后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最恰到好处的点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的课堂机智和教学智慧。

动手做

做,是一种创造,一种交流,一种实践,是手、眼、耳的积极行动,是收获信息,形成经验的最基本样态。

动手做包括用手去探究、去实验、去查找、去写、去记、去算。动手做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动手做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一种手段。

动手做还包括用口去交流,用耳去倾听。倾听是交流的基础,而交流可以发展人的思维。倾听与交流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别人的观点,善于借鉴别人的智慧。

动情体验

情,是一种活力,一种欲望,一种努力前行的兴致,是师生情感的积极行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不懈的动力。

情是激情,激情是一种品质。老师有了激情,可以让枯燥无味的一节课变得生动有趣、生机盎然。学生有了激情,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让自己对学习如醉如痴。情是热情,热情是一种态度。老师有了热情,他就会认真地备课,认真地上课,认真地进行延时服务。学生有了热情,他就会积极地预习,积极地听讲,积极地完成各项作业。情还是感情,感情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老师对课堂有了感情,他就愿为站好三尺讲台而付出自己的一切努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感情,他就不觉得学习苦,不觉得学习累,而把它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

如果把工作或学习比作一场航行,那么,激情是风,热情是师桨,感情就是那可以乘风破浪的帆。经验告诉我们,动情体验能够帮助老师积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教好书,育好人,能够促使学生愉快地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学知识,学做人,并从中得到满足与快乐。

总之,课堂三“动”,是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促使他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真正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路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